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经验与重要挑战

2023-02-12 17:27张佑林
中国西部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统一经济

张佑林 李 想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标志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这是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应对各种风险,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聚焦内部问题、稳中求进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已使得我国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为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唯有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

辩证地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共同富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能够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紧密相连,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配好蛋糕,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结果,其每一阶段推进也将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全体人民将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城乡差异、收入差异、区域差异等限制性因素将逐渐缩小,各级各类市场主体会在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中活动,通过“规模效应”“消费效应”“收入效应”“财富效应”等机理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协调统一。

历史地看,共同富裕源于“大同”思想,全国统一大市场源于“大一统”观念。与封建社会以政治统一为前提的市场统一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以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就提出带领全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大同”道路,并用“共同富裕”这一概念表达社会主义大同追求。邓小平曾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标〔1〕。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正是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规范市场、打破市场分割、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等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支撑。

现实地看,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共同富裕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现阶段,在我国已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工业体系,在科技创新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符合发展规律与现状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涉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方面。在生产上,需要创造新的生产力并构建新的生产结构;在分配上,需要在已有分配制度的基础上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在交换上,需要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的流通与配置效率;在消费上,要激发消费动力,为人民群众需求提供高质量产品,让消费成为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引擎。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现阶段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正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要手段。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也有利于把中西部内陆地区放在重要的位置,中西部内陆地区有望通过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打造现代工厂、加速人才引进等措施承接东部地区因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而需要转移的产能;通过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准则,可降低物流成本、拉动消费、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统一的市场准入准则可消除地区间贸易壁垒,促进产业的成长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各地还可根据统一规划发展各具比较优势的产品,促进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历史沿革

1.新中国成立前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共同富裕历史溯源

早在先秦时期不同区域的各种商业网就已经形成了。《管子》有言:“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即越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商业越是繁荣〔2〕。公元前221年,秦开启“大一统”的统治,在经济上统一钱币和度量衡,在基础设施上建立驰道、修灵渠,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奠定基础。秦以后历朝历代的国内市场经历了由整合到分离的过程。与此同时,“大同”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西汉采取“崇本抑末”“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关系国计民生的盐铁等产业收归国有。唐朝在农业上实行均田制,通过经济立法以维护统一市场。宋代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社会分工出现。明清出现了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并存的局面〔3〕。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现代工业逐步兴起,19世纪60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现代意义的产业。辛亥革命后,与国际接轨的沿海大城市与自给自足的广大乡村逐渐形成鲜明对比,沿海城市与其说是国内分工的交易网络的中心节点,不如说是外国经济分工和贸易的延伸〔4〕。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总体经济处于停滞状态。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市场分为解放区市场和国统区市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性的总体市场建设才初具条件。总的来说,在1840年以前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着中国经济的主要地位。1840年后,中国产出增长缓慢,人均收入几乎没有变化,国内市场呈现二元结构特征,沿海发达的现代工业经济与内陆依旧留存的小农经济并存,众多历史人物提出新的“大同”理念难以真正付诸实践。但在这一时期,现代工业迅速发展、现代交通网络开始规划,新式教育培养了国家各行各业的人才,信息传媒业的发展与对外交流开拓了人们的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统一市场奠定了一定基础。

2.1949-1978年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共同富裕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快速恢复经济,国家开始统筹国民经济发展。首先,在1953年实行“一化三改”,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系,力求逐步克服农业与工业两个经济部门不相适应的局面。其次,通过五年计划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完成农业产量提高、工业体系发展、交通运输业迅速推进的重要任务。再次,20世纪60年代,基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我国开始实施三线建设战略,三线建设不仅直接提高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还加速人口集聚和包含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在内的公共产品的供给〔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系列措施使国内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得以确立,总体市场活力得到一定的释放,国家提出“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并为之努力。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工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有限,广大劳动力仍滞留农村。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中,由于过度强调公平导致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一定程度破坏了国内市场的发展,使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逆转,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6〕。

3.1978-2012年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共同富裕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共同富裕思想有了质的飞跃,邓小平提出:“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旨在以改革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改革从生产力出发,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释放更多的生产力;在城镇鼓励个体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推动经济现代化和市场解放;面向世界,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沿边、沿江到内陆逐步开放,利用外资和国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动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面向国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面向市场的体制改革,全国各地利用自己的区域优势,释放区域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市场活力的恢复。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开始由非均衡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发展〔8〕。此后,中国始终牢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世界市场的巨大需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成长为“世界工厂”。与此同时,我国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在东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推动内陆省份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地方保护主义”等负面现象,21世纪初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对全国统一大市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2012年至今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共同富裕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更加复杂,发展不仅要考虑如何做大蛋糕,还要考虑如何分好蛋糕。为此我国先后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等举措,目的在于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改变中国经济增长外贸高依存度的局面。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并通过现代丝绸之路畅通与中亚、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这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9〕,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成为应对国际经济下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点逐渐从扩大数量向提高发展质量转变,以逐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问题〔10〕。与此同时,新时代,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和认识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正成为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要手段,共同富裕的远大理想有望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得以最终实现。

三、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经验

1.重视挖掘农村市场潜力

农业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从先秦的“奖耕战”到后来鼓励开垦荒地等,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然而,鸦片战争后,在外力的冲击下我国传统小农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进入工业化时代,农业一定程度遭到忽视,甚至出现了牺牲农业以促进工业发展的状况,城乡二元经济问题凸显,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与发展潜力,可以为未来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安全的发展环境、巨大的内在消费需求,同时农村丰富的资源也可以提供“乡村”系列产品以实现自身经济增长。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2.遏制垄断促进竞争

垄断会抑制市场竞争、阻碍市场活力、割裂市场。改革开放后,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我国的生产力得到释放,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得以发展,放宽了市场准入、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破除市场壁垒、完善金融机构等,我国开始迈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时代。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国有企业、民营经济等很多领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现象,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遏制垄断促进竞争既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目标,也是其建立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进市场竞争公平也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民营企业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国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3.建立规范市场秩序

封建社会为维持农业的主体地位抑制商业的发展,尽可能地缩小商户与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采取了多项限制商业的措施。西周设大市、朝市、夕市于每日不同时间在特定的肆(店铺)中贩卖商品,商品分类也十分细致。《汉书》记录了入市贩卖要有市籍,接受国家官员——市丞的管理并按时按量缴纳税款的律法。《新唐书》中记载了唐代的坊市管理,《唐律》中也详细列出了因违反市场规则需要遭受的惩罚。此外,历朝历代都注重对产品价格进行官方定价,以防止物价飞涨,损害农民利益。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市场供求规律、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以实现总体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国内大市场的有效运行;通过规范的市场秩序把国内各种市场结合在一起,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助力共同富裕。

四、当前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面临的挑战

1.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分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鼓励地方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区域经济。在这样的宏观条件下,为优先发展本地区经济,不同程度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对各行各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打破地方壁垒缓解市场分割局面,优化市场环境,提高生产力,以形成高效的市场结构。

2.缺乏统一的市场准入准则与市场运行规范

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缺乏统一的市场准入准则与运行规范,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利用垄断者地位占据行业生产经营,导致其他企业进入常常受限。加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上的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层出不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总体经济发展经历了多次由整合到分离、再到整合的过程,地区之间经济发展阶段差异显著,也很难使得各地采取相同的市场运行规范与准入准则,由此造成了事实上的区域政策歧视。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打破区域政策歧视现象的存在。

3.市场效率低下

我国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忽视国内市场的发展,造成了市场分工体系不健全、技术水平落后、劳动者收入低下、区域交易成本高、生产产品种类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市场运行效率。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我们重视庞大的内需市场、构建国内大循环,重视市场规模与市场效率,通过促进资源的有序流动与合理配置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产品〔11〕,发挥超大市场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支撑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各类产品,以驱动内需市场的发展。

4.生产要素、资源市场配置不合理

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也是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流动不畅的问题仍然较突出,技术要素制度性分割依然存在,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限制依然较多,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数字要素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一系列的治理瓶颈需要突破,容易造成核心数据要素事实上的垄断等。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搭建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完善市场交易规则与服务,加强市场监管〔12〕,以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统一经济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统一数量再比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