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衢州市八年级统测卷作文评析

2023-02-16 07:56傅碧漪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腊肠外祖父衢州市

原题呈现(30分)

特别说明:本次作文题是模拟卷阅读理解题中的一部分。题目关注考生的个人体验,以阅读的方式给考生提供支架,唤醒考生内心的记忆。

红花灯

琦    君

小时候,每年正月初五六,外祖父就要给我送来一盏他亲手糊的花灯。赶着初七夜迎神的提灯会。外祖父会糊好多种样子的灯,蝴蝶、蜻蜓、船、鼓子,一年一种新花样。红纸外面再贴上用金纸剪的福禄寿喜,我提着这盏亮晃晃的灯,真是高兴极了。

正月里不是雨就是雪,迎神的那个晚上,好像总是下雪的时候多。可是村子里的迎神典礼是非常隆重的,雨雪再大,也是一样举行,大红灯、鞭炮、烟火,照耀得半边天都是红的。外祖父也老远地冒着风雪,从山上赶下来,为的是陪我提灯。他一手打一把大伞,一手牵着我,在湿漉漉的小街道上追着热闹的迎神队伍向前跑。外祖父五十多岁,却是步如飞,我问他怎么会走得这么快,他笑笑说:“吃番薯丝的走路就快。”我信了他的话,也要母亲给我多吃番薯丝。直到现在,我还是有走快路的习惯。每于一个人风雨夜归时进入深巷,听伞背滴答之音,就常常会想起外祖父牵着我跑路的情景来,只是手电筒的亮光,却远不及外祖父给我糊的红花灯那么柔和可爱了。

正月初七和二月初一,是我家乡最热闹的两次庙会,也是我最快乐的日子,因为外祖父一直住在我家,有他护着,母亲不常打骂我,老师也不好多管教我,我就得以自由自在地玩个畅、吃个饱。买零嘴鞭炮的钱,可以向外祖父取之不尽,还可存点起来以后花。看庙戏的时候,我坐在他膝盖上,啃完了甘蔗就呼呼大睡。记得有一次演的是《封神榜》,小小的戏台上挤满了和尚道士和假扮的大牛大象。锣鼓喧天中,我看得出了神,问外祖父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哪个要把哪个杀掉。外祖父说:“好人和坏人相打,起初常常是好人吃亏,可是好人总归是会打赢的。”幼小的心,对于好坏并没有太清楚的观念,但是外祖父说的话我一直很相信。长大以后再想想,又觉得不尽然了。

台上看厌了就望台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看她们大襟上缀的小电珠纽扣一闪一闪的,我就想要。外祖父答应明年一定给我做一件缀电珠纽扣的红缎袄。他常常给我许好多心愿,但每年给我的却总是那盏简单而美丽的红花燈。

戏散后,外祖父肩上背着条凳(故乡看庙戏是要自己带凳子的),手牵着我走回家去。路上已积了厚厚的雪,外祖父的钉鞋和我的高筒小皮靴踩着雪,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粉红的灯光映在雪地里,看前后左右朦胧的人影,一个个摇晃着过去。转进了巷子,就只剩下外祖父和我两个人了。有一次,他忽然放慢脚步,紧紧捏着我冻得冰冷的手说:“小春,外公年年给你糊花灯,年年陪你看戏,你长大了要上外面读书,新年可别忘了回来打着灯笼,扶我去看戏哟!”我说:“我长大了请你坐大轿子,前前后后打四盏大红灯笼。”他呵呵地笑道:“那我不成了土地公公啦!”

我长大后从没请外公坐过大轿子,连打着灯笼陪他看一次庙戏都没有过。因为抗战期间,我一直不在故乡,学校毕业后回家,外祖父已老迈得哪儿也不想动了。尤令我伤感的是老屋廊前的大灯笼,上面的红色“潘府”二字已换成蓝色的,连新年里都不能挂红的,因为父母亲相继去世不久,廊前再不能挂红灯笼了。灯,无论是字眼的音调,还是它本身的形状颜色,都是十分逗人遐想的。童年的情景一直摇晃在梦一般柔和的灯晕里。

本文唤醒了你哪些美好的记忆?请围绕你家乡的某个风俗写一篇文章,在写人、记事、绘景中寄寓情思,要求500字以上。

写作导引

要完成这道题目的写作,首先应该进行文本解读。琦君的《红花灯》通过回忆小时候与外祖父参加提灯会的情景,表达对外祖父的怀念。提灯会不仅是琦君家乡的风俗,更是连接她与过去、与故乡、与至亲的纽带,灯承载着深厚的记忆与浓浓的情味。

写作时需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唤醒美好记忆,写作的内容是对过去的回忆,并且这份回忆应该围绕家乡的风俗人情来写;二是在写人、记事、绘景中寄寓情思,写作时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需要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选择家乡一种独特的风俗作为全文的情感纽带,也可以尝试在记叙中穿插形象的描写、真挚的抒情、深刻的议论。

佳作展示

忆端午

许艺严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锦溪校区八(4)班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看着眼前的艾草,我不禁陷入儿时在家乡过端午的美好记忆中。

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家乡的端午节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比如家家户户要在大门两边各放一扎艾草,已经成家的孩子则要将家中长辈接到自己家里吃“五黄”。所谓“五黄”,一般指黄鱼、黄鳝、咸蛋黄、黄蚬和黄酒。

端午节当天,爸爸妈妈会起个大早,赶到菜市场去抢购艾草和“五黄”。因为爷爷不喜欢吃鱼,“五黄”中的黄鱼、黄鳝会被板栗烧肉替代,再补以一种称为“茶食”的油炸面食,这样组成我们家独特的端午节“五黄”。

买菜回来,爸爸便驾车到农村老家接爷爷奶奶。爷爷每次都会给我们拎来一些他引以为傲的“土菜”。那时的我,看到爷爷奶奶来了,没等他们坐下喝口水,便会拉着爷爷陪我玩游戏或让他给我买糖吃。妈妈会象征性地斥责我几句,但此时的我并不会像平时一样害怕,反而会回怼几句,爷爷见了直笑。

开饭了,平时滴酒不沾的爷爷在这时会倒上一杯啤酒,慢慢咪上一口,然后开始品尝“五黄”,还不时点评一番。一杯啤酒下肚后,爷爷的脸就变得通红,拉着我的手说:“等我们家蛋蛋长大了,成家了,我也要到蛋蛋家过端午节哦!”我听了既害羞又兴奋,害羞是因为我感到爷爷对我的期待,兴奋则是因为我还天真地以为爷爷会在每个端午节和我见面。

忽然一声叫唤,把我从回忆中拉出,但是我意犹未尽,也有些许遗憾。因为现在除了在记忆里,我再也见不到爷爷了。爷爷,到了那一天,你真的会化作世间万物来遵守你和我的约定吗?

【点评】

作者通过回忆家乡端午节独有的风俗——吃“五黄”,展现和爷爷相处时的点滴温情。选材紧扣题目要求,回忆家乡风俗时也饱含着对爷爷的思念。除此之外,作者擅长通过语言感染读者,特别是文末的问句,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有遗憾,更有期待。

提升建议:题目要求在写作时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在记叙时穿插的描写不多,抒情也只在文末比较含蓄地使用。如果在写和爷爷相处时,能对爷爷的神态、外貌、动作有更详细的描写,文章会更加出彩。

根据中考评分标准,该文建议得分:28分。

腊肠

吴镜天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锦溪校区八(3)班

寒冬时节,来自西伯利亚的凛冽寒风吹走了江南的湿气,空气开始变得干燥起来。俗话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腊月正是萧山人加工腊肠的好时候。

爷爷健在的时候总是很重视做腊肠这件“大事”。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爷爷就利索地起床,穿上厚厚的棉服,赶到镇上的猪肉摊去买肉。挑肉时,爷爷双目炯炯有神,对着还冒着热气的肉左瞄右看,一双干瘦的大手比比画画:要有精肉,还要夹着肥肉,最好是五花肉,但不能有“奶底拖”。当阳光照射到肉摊的时候,爷爷已经拎着一大刀好肉满意地往回赶了。

做腊肠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和肉馅,工序看着都差不多,但每家每户做出来的味道却差别很大。每次和肉馅,爷爷都会亲自操刀,只见他把鲜肉切成小小的肉丁,再往肉里加入酱油、黄酒,还有萧山人最爱吃的白糖,然后顺着一个方向慢慢搅拌均匀,直至上浆,这样做出来的腊肠味道总是特别鲜美。

腊肠蒸着吃最香。奶奶炊饭时就会放几根在箅子里,架在饭上蒸。饭熟了,腊肠也蒸好了。打开锅盖,饭香烘着肉香,肉香勾着饭香,直往鼻子里钻,直勾出我的馋虫和口水来。

奶奶把腊肠切成片,码在盘子里,边上放一小碟子酱油。我迫不及待地夹上一大筷,蘸點酱油,混着热米饭往嘴里扒拉。一口进去,米饭的清香、腊肠的鲜香、酱油的咸香,三香碰撞,在嘴里爆开来。那种滋味,每每回想起,都让我口舌生津,这大概就是爷爷的味道吧。

点评

作者通过写爷爷做腊肠这件事,表达了对爷爷的一种留恋,这份留恋里面饱含对爷爷的深情。与上一篇《忆端午》相比,这篇习作最大的亮点在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是在叙述爷爷制作腊肠时对制作过程的描写。“和肉馅”“切肉丁”“搅肉末”这一过程的描写,画面感极强;还有,爷爷挑肉时“炯炯有神的目光”“左瞄右看”“干瘦的手”“比比画画”等细节描写都非常到位,让人身临其境。在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喜悦以及对爷爷的钦佩。

提升建议:从内容来说,“回忆”和“风俗”这两个词体现得不够充分。如果能在写作的过程中,表现过去与现实的转变,写出家乡做腊肠这一风俗的普遍性,文章会更贴合题目要求。

根据中考评分标准,该文建议得分:27分。

傅碧漪,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锦溪校区语文教师。曾获衢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浙江省诗词讲解大赛二等奖、衢州市教师业务(影视资源运用案例)评比一等奖;论文《用阅读任务推动整本书阅读》获衢州市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在衢州市教师专业能力考试中,连续两年获个人优胜奖;在衢州、金华教师培训中作讲座分享《昆虫记》阅读案例;在省、市征文比赛中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猜你喜欢
腊肠外祖父衢州市
新年的腊肠
有趣的腊肠树
灵感不是等来的
腊肠果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你希望外祖父怎样做
有趣的腊肠树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