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3-02-18 02:36段国蕊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经济学育人思政

段国蕊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赋予了新的内容。这要求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类专业课程必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展。教师在传授知识、提升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修养塑造,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身的德行,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家国情怀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之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1]。由此可见,高校各类专业课程适应课程思政新形势,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能力,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2]。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涉及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金融等相关内容,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从现实看,多数高校“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授以经济学理论知识和模型的传授为主,对于人文精神、社会意识和道德情操等内容涉及较少。然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都是自利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见,“国际经济学”课程的传授更不可忽视其中的道德情操教育和培养。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之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辩证把握,而且可以在课程中融入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从而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助力“大思政”格局的构建。

一、“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应然性与优越性

(一)“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应然性

从理论发展视角来看,国际经济学最早可以追溯至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他们提出的以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理论,构成了当今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源头。之后,融合国际贸易政策、国际金融理论等相关内容,形成了当今的国际经济学体系。由此可见,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完整、逻辑内容清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经济学”课程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其关于人的自利假设、对于市场原则的信奉,都需要授课教师辩证地去看待。所以在讲授“国际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必须批判地借鉴和发展相关理论,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和市场价值,又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明辨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实现用课程的经典理论和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从人才培养视角来看,“国际经济学”课程是国际经贸、国际商务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很多高校也面向其他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该课程,因此,该课程肩负着为我国对外经贸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如何通过课程建设和改革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3]。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和激发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坚定民族复兴的决心,既是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教师践行全面育人的职责和要求。基于此,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提升技能,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塑造,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优越性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既包括客观理论和模型,也包括国际经贸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发展,其在课程性质上具有鲜明的特征。在教学目标上,适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调研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对国际经贸热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在思政元素设计上,既可以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又可以融入世界经济形势的动态演进,厚植爱国情、强国志。由此可见,“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该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便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精细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挖掘,使专业知识的教学与思政元素的融入相互配合,实现同向同行的育人功能。

二、“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改革要求教师从“主渠道”把握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和责任,在传授知识、提升技能的同时彰显价值引领功能。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客观理解国际经济理论和模型,学会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看待问题;另一方面要引入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理论联系实际,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

运用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解释和分析我国对外经贸的新常态、新现象和新问题,从而找到适应新常态的路径和方法,是讲授和学习“国际经济学”课程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授课教师必须以思政元素为主线,梳理和整合课程内容,将客观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与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相结合,根据各章节的内容,显性或隐性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表1)。根据“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既要以思政元素为主线,引导学生将客观理论与现实元素相结合,加入思政案例,显性融入爱国情怀、德道情操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又要在传授“国际经济学”课程经典理论、模型和政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与中国新常态的发展现实相契合、辩证看待这些基本原理、学会批判性思维。

表1 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二)改善教学手段,多维度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要义是通过将爱国情怀、道德修养等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使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思政元素的融入要合理化、多维化,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认同感。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思政浸润效果

互联网技术与现代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当前高校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一方面,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深度融入课堂,以学生“可听、可视、可感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融媒体等深受学生欢迎的信息获取渠道,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中国的对外经贸故事,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以历史和辩证的视角审视和思考中国经贸政策的演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2.引入启发式教学和时政案例,丰富思政教学手段和内容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国际经济领域时政热点的正向感应场、传播力和感召力,挖掘其蕴含的思政育人素材,提高价值引领的时效性和感染力[4]。教师将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收集资料和案例,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展示,结合专业知识,进一步把握对外经贸领域时政热点,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关注国际经贸领域的时政热点,促进学生有效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其对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贸发展史的认识和反思,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

(一)优化支撑体制,健全思政育人体系

思政育人支撑机制的优化需要高校、学院统一思想和认识,高度重视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思政学习的热情,提升思政育人能力。一是优化制度支撑机制,高校党委和各职能部门应从大局出发,统一认识,为课程思政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学习的重视程度。二是优化组织保障支撑机制,高校和学院要在教学研讨计划和项目中加强思政元素内容的建设和渗透,通过各类教学改革课题和课程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教师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发挥优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举办思政专题研修班和培训班等,加强教师对思政元素的学习和把握,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激励教师创新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增强价值引领能力。四是优化考核和激励支撑机制,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情和动力,让教师做到“教有可依”;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思政育人先进教师的评选和奖励机制,通过考核实现思政育人由外力推动向内力驱使的转变[5]。

(二)提升教师素养,夯实思政育人基础

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是增强“思政育人”的原动力[6]。一方面,教师应做到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以身作则,以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以高尚的人格引领校园风气,在学生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成为正能量的践行者和传递者,达到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提升政治素养,通过读原著、学原文、观时事等方式,扩展政治视野,坚定政治立场,赢得学生的价值认同,以理论引导学生的价值方向,确保课程思政内容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及时跟进世界经贸和国内经济形势的演进,实现课程思政效果的最优化[7]。

(三)改革考核方式,重视思政育人成效

思政育人背景下,课程的考核方式和结果既是对课程授课效果和影响力的体现,也是敦促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探索、踏实学习的激励方式。考核内容不仅应包括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也应关注学生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这既体现了课程思政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也能让学生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国际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既要关注对知识、能力的考查,又要关注对价值认知等方面的评价,将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制定系统化、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见表2。

表2 考核方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这些背景无疑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育人方向和育人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是“主力军”,课程建设和改革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核心课程,应积极推进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将立德树人教育常态化、精细化,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等方面做出全方位改革,提升育人成效,充分发挥思政育人主渠道作用。

猜你喜欢
经济学育人思政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