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校史文化育人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以校史社团为例

2023-02-18 02:36张明利任世雄申福广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校史馆校史社团

张明利,任世雄,申福广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2200)

校史之于大学,如同国史之于国家,是兴替之镜,正身之基,致远之源[1]。在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中,大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牵动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政治地位显著提高,我国大学教育的全面转型发展备受世界瞩目。特别是在国家提出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及“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等政策背景下[2],加强校史文化建设,推动校史文化育人,已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风格和特色的中国现代化大学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因此,有关校史文化育人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日益深入,校史文化工作队伍日益庞大,这给大学校史在新时代真正热起来、火起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整体上呈现一片蓬勃气象。

2016 年,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国内第一座大学校史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紧随其后,形成了大学校史馆设计、建设的第一个高峰[3]37。新时代,大学校史馆建设数量持续增长,从本科高校深入到高职大专院校。同时,在数字人文视域下以展馆主体为根基,打造具备校史馆、校史研究室、校史顾问团、校史社团四维一体的具有校史研究、文化传承、校史推广作用的网络正在成为增强校史话语体系建设的主流趋势。近年来,校史社团已经成长发展起来,在讲好校史故事的实践探索中,高度契合了当代青年学生的逻辑思维、个性特点、心理需求,必将成为大学校史文化育人新的增长点、创新点和重要支撑点。

一、大学校史社团建设现状及相关理论研究

相较于校史馆和校史研究机构,校史社团产生的时间更晚。目前,校史社团建设主要由“双一流”高校引领,并在学校政策性支持和业务指导的基础上,不断产出优质的校史文化成果,扩大学校影响力。但总体上,大学校史社团的建设呈现出数量少、分散化的特点,而且各大学都还处于各自为营、缺乏交流的状态,一直未形成全国性或地方性的社团联盟,致使好的建设经验无法得到借鉴共享,遭遇的问题或阻力又不能有效规避,导致全国各地校史社团建设进展缓慢,每个想要建立校史社团的大学都在重复性地摸索着各个过程。

以北京本科高校的校史社团建设情况为例,根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的统计显示[4],截至2021 年9 月30 日,北京现有普通本科高校67 所。在校史类社团建设上主要呈现两种模式,一种是针对校史馆参观接待而形成的志愿讲解团队,另一种是覆盖校史研究、宣传、讲解等的综合型校史社团。由于校史讲解团队只参与校史讲解,很少参与更广泛的校史文化建设,因此,文章主要的讨论对象则为综合型校史社团。通过借助百度、微博、微信、知乎等网上搜索平台,以及结合中国知网中的部分论文,截至2021 年10 月1 日前的统计数据可知,北京共有7 所大学设有综合型校史社团(表1),仅占北京全部本科高校的8.96%,在数量规模上还十分不足,而且多数大学的学生参与校史文化活动仍处于发散化、间断化、被动化、浅层化阶段。已建成综合型校史社团的7 所大学之间亦缺乏交流,同城学术性研讨更是基本无所推进。

表1 北京市大学设有综合型校史社团情况一览表

目前,在校史社团建设相关研究方面的成果极少,研究还十分薄弱。相关著作主要有江书平、曹秀芬主编的《高等院校校史文化建设概论》一书,把有关学生社团的成立作为校史人才培养的一环进行简要论述[3]133。在相关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中则主要是将校史社团作为校史文化育人的创新路径、作为纳入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做法,以及助力爱校荣校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进行简略的介绍[5-11]。从整体来分析,现有研究基本上还只是把校史社团作为众多推进校史文化建设的路径策略之一,研究中未能凸显校史社团在未来的强大生命活力。有关校史社团建设实践的讨论也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尚未就校史社团建设的问题和难点做出细致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体系化的建设方案。因此,作为新时代大学校史文化育人的崭新路径,当前全面深入研究校史社团建设势在必行。

二、大学校史社团建设的定位和主要难点

校史社团的诞生开启了校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的一个崭新阶段。它表现出文化自信语境下当代学生试图通过独特校史寻找思想力量和精神归依的一种趋势,学生正推动着校史文化迈向繁荣和迎来时代性的变革。当然,现阶段00 后逐渐成为大学生主体,他们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可塑性强、对校史认识不到位等特点[12]。校史文化教育也暴露出娱乐化、形式化和功利化特点[13]。从高校角度来说,必须对校史社团给予正确的引导,为社团发展确立正确的导向和定位,使社团能够拥有持久性的创造活力并持续保持上升发展态势,推动其成为弘扬大学精神和传递正能量的崭新舞台,最终实现校史社团作为新时代大学校史文化育人系统性、科学性、高标准建设的重要创新路径之一。

因此,在大学校史社团建设的定位上有以下几点需要明确。第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校史社团建设全过程。大学立足“开门办思政”的大格局,校史文化育人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作用[14]。因此,校史社团作为校史文化育人的新载体,也要在各方面和各环节强调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第二,发挥校史社团学生主体性,彻底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校史育人模式,让学生在主动讲述校史故事、挖掘鲜活校史资源中建立起对传承和创新校史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校史社团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以校史特色品牌化建设为更高要求,深度开发各类新媒体平台来展现校史,并逐渐成为大学精神文化从老校区传承渗透到新校区的一道充满活力的文化传输带和接力棒。

根据上述定位,结合近年来大学校史社团的具体建设实践分析可知,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难点:首先,校史社团的成员构成主要是对历史文化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但大部分学生对本校的校史校情了解较少,缺乏整体概念,内涵认知十分不足。而且不少学生常常把校史和历史混为一谈,简单地认为掌握了一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等主要脉络就能对校史有很好的把握。反映在实际活动中就表现出思维打不开、形式陈旧、内容乏味、照抄照搬等情况。从而导致社团纳新时缺乏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后备力量的传承接续。同时,大多校史社团的稳定性不强,制度体系建设和规范化运行管理尚处在初级阶段,不少学生还在其他各大组织社团兼职,亦有学生苦于协调学习和社团活动的矛盾,使得社团活力被削减,学生归属感、获得感和荣誉感也大大降低。

其次,参与校史社团建设的多方主体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从学校角度来看,多数大学目前对校史社团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基本还是学校主导,注重大办校庆活动的传统模式,而围绕校庆所成立的部门多为从各单位抽调人员临时组建,校庆结束后便随之解散。虽然通过校庆常常能够推出一系列校史编研、宣传的成果。但囿于准备时间仓促,人员构成临时,宣传内容主要在于体现学校的成绩,难免使得校史文化浮于表面,底蕴不足,对形成长效机制十分不利。从学校各相关部门角度看,部门间的配合和相互沟通机制尚不完善。不少大学校史文化建设工作长期由宣传部门承担,欠缺持续性和连贯性,较少地把校史文化上升到育人功能层面上,导致校史文化育人成为一项边缘化的工作[15]。近年来,很多大学陆续成立了校史馆等机构,校史文化建设呈现出专业化、制度化、常态化。但校史馆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分属两个群体,在育人工作上始终缺乏有效的沟通[15]。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出校史社团建设中学生群体的校史认知不足和共情缺位的问题。

再其次,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众多大学形成跨校区多地办学模式,这带来了校区分散疏离、师生缺乏归属感,以及新校区与老校区间文脉断裂、文化内涵缺失、场所精神缺席等问题[16]。目前,通过大力弘扬校史传统和文化精神,跨校区多地办学所造成的精神离散得到有效改善。但对于校史社团建设而言仍存在较大不利与制约因素。如北京化工大学拥有东、西、北3 个校区,校史社团成员主要是由新校区学生组成,学生在开展活动时经常需要依托档案资料,而档案馆位于老校区且仅限工作日开放,加之新老校区距离远、学生课程安排等因素,使得查资料十分不便。再如举办校史演讲、校史知识竞赛、各类校史展览等线下活动时也常常只能关照到一个校区。开展口述校史采访记录同样受到跨校区影响,极大阻碍了各校区间的沟通联络。所以,如何在新老校区之间为校史社团的建设发展架起融通的桥梁是需要深思和解决的问题。

最后,从目前大学校史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看,大部分大学品牌定位不清晰,难以形成品牌特色,尤其在理工类或专科类院校中人文土壤匮乏,导致这种情况更加明显。这就给校史社团策划筹办各项活动带来了更大困难。如北京化工大学作为化工类院校,专业性强,自身特色优势突出。但在校史文化建设方面底蕴薄弱、投入不足,校史社团建设起步较晚,现今仍处在构建品牌特色化活动探索阶段,且活动表现形式单一,局限于小规模、零散式,形式陈旧,内容趋同化、浅层次、范式化,缺乏可持续性,没有紧跟时代步伐。整体上缺乏创新性,吸引力不强、师生参与度不高,依托校史社团创新校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基于大学校史社团开展校史文化育人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史馆建设如火如荼。作为繁荣校史文化最主要的基础性工程,校史馆教育相对于传统档案中扁平化的资料育人作用更显著。校史社团作为繁荣和拓展校史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对校史馆育人功能的进一步延伸和增值。通过对部分大学校史社团的观察可知,目前建设效果极为显著,社团活力持续提高。一群热爱校史的青春力量正广泛活跃在校史研究、文化宣传、校史讲解等各个领域。他们以校史社团为平台注重契合当代师生校史文化需求,善于结合时代特点,拥有极大的创新意识,开辟出了一条校史文化育人的新路径。

(一)深化组织管理创新,提升社团核心力量

卓越的组织管理是社团创新的基石。新形势下,校史社团应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工作办法体系,使社团工作更加规范化、精细化。校史社团建立之初应定立社团管理章程,制定相应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明确实践途径和时间表,并结合各部门工作特点不断细化运行管理条例。在此基础上,校史馆也应指导社团构建起系统化的培训、考核、评优体系。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为进一步明晰业务分工,校史社团下设的研究部又细分为文物收集整理、校史理论研究、校史新闻宣传小组;传媒部设置校史采访、新媒体制作小组;办公室分为活动策划和人事财务管理小组;讲解队分为培训和讲解小组。通过细化业务分工能够更好地优化人员配置,实现高效运转。此外,社团应注重实施柔性管理,做好对学生骨干的培养,以学生骨干带动社团向前发展,焕发社团的原动力。柔性且有边界的管理将帮助社团内部塑造一种向上、温馨的氛围和驱动创新的力量。

(二)加强学习与开展活动,实现创新成果新突破

加强校史知识学习,解决大部分学生对本校校史校情了解少、缺乏整体概念、内涵认知不足等问题,是实现校史社团成为创新新支点、改革新动能的关键。所以,社团应主动突破局限,在学习和回溯社会历史过程中,去探寻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各个阶段中学校的鲜活形象,还应大力深挖机关部处史、院系史及实验室史,形成宏观和微观校史的互为照应。如北京化工大学校史社团,会举办历史文化沙龙,每周会组织学生围读校史,在每个学院设置校史联络员参与校史资料征集、引导学生参与校史新馆的脚本制作和展览设计。同时,为落实“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社团还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地标定向越野,参与校史油画作品展等活动的素材整理工作,利用假期组织社会实践,走出学校交流学习、参加比赛等。通过多样化学习和活动,社团学生能够对校史有更深层次的把握,也在契合当代学生的校史文化需求基础上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提炼校史成果,建立校史学术研究新范式

长期以来,校史学术研究主要由校史馆及相关教师引领。而校史社团在较短成长历程中便推出了异彩纷呈的活动,孵化了大量创新成果。及时地将这些实践创新成果转化成学术生产力,无论对社团自身的成长发展,亦或是推动校史理论成熟、校史话语建构、校史文化兴盛和再创新都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如清华大学的校史社团(紫苑学会)广泛参与清华校史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2020 年,由其参与的《清华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系列原创推送得以结集后出版发行[1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将校史文化社积极参与的部分微信推送文萃形成《北航记忆》编订成书。另一方面,如东华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通过积极推动校史社团成果,进行课题立项发挥育人实效。北京化工大学则以学校设置课外活动育人成果奖励为契机,积极指导社团学生撰写并发表论文,推进创新成果实现学术转化。通过融入校史研究,既为社团学生提升科研水平、养成科研思维带来了一次有益训练、也为加强学术兴社,创新校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建立校史学术研究新范式具有革命性意义。

(四)增进校内外合作共建,协同联动促创新

处理好校史社团与学校宣传部、档案馆、校友会、图书馆等和校史文化建设直接相关部门的关系,积极寻求交流互动,通过学生群体这一润滑剂把各方分散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多元合一型”校史文化建设合力。一方面,校史社团应广泛与上述部门建立密切联系,主动创造机会邀请各部门师生加强共建,听取大家的指导意见,在宽阔的思想交流空间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与各部门的联系同各部门指导的学生组织和社团建立友好合作,或联合举办活动,或开展座谈交流,在你来我往的密切交流与融合发展中,汲取高水平的管理经验,开辟出多样化校史活动,实现校史社团内部能量和创新能力巨大跃升。

与此同时,要给校史社团学生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如每年常规性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学术论坛研讨、利用假期开展校史社会实践、加强与其他大学同类社团的交流、依托校史馆让学生参加大型校史历史类比赛等。通过这些机会,不仅能够让学生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增强对学校的热爱,也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历练,获得更多荣誉,进而形成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针对校史社团在各大学中独立运营、结构分散的局面,应尽快建立一个全国大学校史社团联盟,并且逐渐延伸建成各主要省市校史社团联盟。依托大联盟的组织化、系统化建设,极大地增进协同联创,发挥创新引领并提升创新动能。

(五)重释新媒体平台,聚焦校史新的打开方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彰显了中国在进入新媒体时代多年来发展态势持续强劲,而且不断衍生出新的媒体平台,使人们更加紧密相连,时空界限正在快速消除。对于新媒体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18]。同样地,大学校史社团在推进校史文化发展中也应借助新媒体平台大展拳脚,充分打造出具有现代感和立体化的校史。

网站、微博、QQ、微信四大互联网渠道是将尘封的校史推到大众面前最有效的手段,但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应当在除上述平台外,还要开拓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尤其最近几年B 站、视频号和小红书等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学生用户极速上升。所以,校史社团应利用好这些新兴媒体的优势,讲好校史故事,形成校史文化建设的全媒体格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把传统的校史内容生硬地搬到新媒体平台上,如果只是简单搬运转移,依旧难以吸引受众,所以必须要重释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和意义,应打破原来只关注平台多样新颖的外在表象层面,突破思维局限,依托新媒体平台本身的能量热度,把重点放在进一步实现内容的加速创新上,不断从核心内涵意义中唤醒校史文化的勃勃生机,从而提升校史文化育人效果和辐射广度。

(六)强化特色品牌建设,打造校史文化创新硅谷

“特色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离开它,你就会窒息而死。”[19]特色是一个大学存在最重要的“符号”,或者也可理解为特色实际就是一所大学的文化本体。每所大学所展现出的文化传统、精神气质等都具有唯一性。那么,从立足校史文化传承和创新来充分彰显大学特色的角度出发,如何探索和打造出具有特色和品牌化的校史文化活动将是校史社团目前最迫切的任务。

首先,要树立特色品牌意识,杜绝简单效仿,必须要从品牌上破圈。其次,要运用好新媒体平台来增加流量,在此基础上实现相关校史文化内容的创新展示,通过切换视角或对内容本身进行纵深挖掘和抽丝剥茧,发掘校史的更深层次内涵,找到契合时代精神的闪光点,确立自身的核心价值观,突出和其他学校不同的点。最后,还要利用好校史社团学生这一群体优势,他们不单单是校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新力量,更是校史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受体,他们了解受众需要什么样的校史文化,然后根据其特点进行校史文化处理及再加工以达到思想情感的共鸣。这能够推动校史文化从抓住流量红利到收获人心红利的变革,只有抓住人心,校史特色品牌的建设才能持续转化成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提升校史文化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拓展校史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在具体实践中,各高校一方面先要做足校史品牌宣传,把品牌彻底打透,另一方面要真正落地品牌化活动,真正让广大师生参与进来,入脑入心。如清华大学通过编创话剧弘扬邓稼先精神,浙江大学开展“重走西迁路,追忆求是魂”主题教育活动,天津大学举办“海棠节”活动来展示学校历史文化底蕴[20]。这些活动在国内高校校史文化特色品牌建设上具有一定的先行性和示范性作用。近几年,北京化工大学着力以化工特色为突破点,先后打造出《侯德榜》《化碳为纤》等许多学生原创精品话剧。校史社团也策划了如“校园史迹寻踪——重走1958 激情创建之路”等参与感强、知识性高的特色运动项目。此外,学生还将校史文化推广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运用科技手段,借助创新机制从多维度探索学校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他们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意展现出一个化工特色大学的历史积淀、文化品位和精神品格。

猜你喜欢
校史馆校史社团
新时代加强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文化意义
山城老年大学校史馆建设持续推进中
缤纷社团
坚持革命教育 强化党性锻炼
——主体班学员参观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校史馆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高校校史馆育人功能研究
K-BOT拼插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