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养护皮肤莫儿戏

2023-02-20 07:20钱伟
青春期健康 2023年4期
关键词:冻疮手脚皮肤科

文/钱伟

冻耳朵、冻手脚,入冬以来,全国多地进入“速冻”模式,加上户外活动时需要长时间戴口罩,我们的皮肤也备受考验,皮肤问题频发。因此要提醒大家,寒冬尤其要注意预防以下几种皮肤问题,并做好保养。

冬天皮肤原本就容易干燥,加上户外工作、活动时,需要长时间佩戴口罩,很多人出现了皮肤干痒、发红的情况,这时考虑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可能是口罩引起的物理刺激,应及时更换其他材质的口罩。长时间佩戴口罩引发的面部过敏性皮炎在门诊上很常见,初起是零星的红丘疹,瘙痒轻,继而红丘疹增多,亦可融合成片,瘙痒加重,再则会出现小水疱、糜烂、渗液的情况。如果只是轻度的过敏症状,切忌用手去抓,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如果出现水疱、糜烂以及渗液的情况,建议到皮肤科正规诊疗,因为不同的皮损需选择不同的治疗药物与方法。另外,长时间戴口罩也会让我们的面部湿漉漉,潮湿的环境正是微生物生长的“温床”,易引起面部皮肤的微生物感染,包括细菌、真菌感染。如果是感染引起的面部干痒,在用药前一定先辨别是哪种微生物,因为用药不当会加重病情。

冬天出门一吹凉风,脸上、脖子上的皮肤就发痒、起风团……一到冬天,小刘就很烦恼。大家对荨麻疹可能并不陌生,其好发于过敏体质人群,发病原因也很复杂,食物、感染、药物、花粉、物理因素、日光、昆虫叮咬、精神等很多因素都能引起荨麻疹。每到寒冬,像小刘这样冷风一吹,裸露在外的皮肤就长风团的患者不在少数,这也是荨麻疹中的一种类型——寒冷性荨麻疹。也就是皮肤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就会出现风团,但在数小时后遇热或遇到暖风时又会自然消退。冬日天气寒冷,昼夜温差大,人的抵抗力有所下降,出现荨麻疹的概率也会增加。发生寒冷性荨麻疹后,应尽快脱离寒冷环境,一般风团可慢慢消失。如果症状一直不见好转应就医。有寒冷性荨麻疹的患者,冬季应该避免冷风或者冷水直接刺激面部皮肤,避免双手、双脚接触冷水等。另外,注意日常饮食,尽量少食含有动物性蛋白的食物,如鱼、虾、蟹、牛奶、鸡蛋等。

冬天的低温除了会使人感觉麻木、手脚僵硬之外,更会带来恼人的冻疮样皮疹。进行了几天户外活动后,小张发现自己手部皮肤红肿、瘙痒难忍,挺了几天后丝毫没有好转。经诊治,确诊为冻疮样皮疹。冻疮样皮疹好发于手指、手背、面部、耳郭、足趾、足缘、足跟等血液循环欠佳的肢体末梢处。这些部位长时间处于低温状态,将导致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不良,逐渐出现红斑和肿胀硬块。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时,要特别注意手、脚、脸、耳部的保暖。冬天穿衣、穿鞋宜宽松,不可过紧,避免末梢循环不良。冬天应适当吃些温补、祛寒的食物,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寒能力。在戴手套前,建议外用护手霜,或在手套间加层医用纱布;当感觉到手出现麻木、胀痛时,需即时揉搓取暖;若手脚出现肿胀性或疼痛性红斑,建议使用冻疮膏缓解,破溃者外用红霉素软膏等进行缓解,必要时应到皮肤科就诊。还要提醒,当手脚被冻僵后,用火烤、热水泡等复温习惯不利于恢复,还可能会使冻伤加重,可选择用温水复温或者缓慢揉搓,使手脚慢慢恢复到正常的温度。

寒冬,热水袋、电热毯、电暖器等驱寒“法宝”在给人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容易导致一些皮肤疾病。最近,22岁的女孩小黄因为长时间用电炉取暖,腿上长满了红斑,像是织了一层蜘蛛网似的,很吓人。皮肤科就诊后,医生告诉小黄,她患了一种名为火激红斑的皮肤疾病,冬季引起火激红斑常见的原因,多与暖宝宝、电暖器、热水袋、电热毯等使用不当有关。火激红斑主要是因局部皮肤长期受温热作用而引起,可能与影响皮肤内弹性纤维,使其增多、增粗,形成致密的粘连有关。火激红斑常出现在大腿内侧、小腿伸侧、上胸部、下背部和腹部,开始是一过性的网状红斑,久而久之出现边界不清的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最后会变成黑褐色。

此外,还会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和网状的色素沉着,少数患者可发生水疱、角化过度、表皮轻度萎缩等。预防火激红斑,使用取暖器取暖时,建议与取暖部位保持大于30厘米的距离,且不要长时间局部受热。

猜你喜欢
冻疮手脚皮肤科
六连音手脚配合练习
远离冻疮 温暖过冬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放开干事创业的“手脚”
皮肤科医生6招教你抗“冬痒”
邢台市中医院皮肤科
撩人手脚大“摩”咒赶走春日干渴肌
皮肤科原料药等供应消息
冻疮
当归拈痛汤在皮肤科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