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文阅读的思辨写作教学须解决的三大痛点

2023-02-22 08:33刘泳美黄福通
中学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群文课文教学

刘泳美 黄福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18 个学习任务群看,有4 个学习任务群明显包含着读写结合的理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这些学习任务群传达出课标怎样的价值追求?不言而喻,课标中规定的这些学习任务群直接指向读写相融合。也就是说,课标大力提倡读写融合,在任务群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辨写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应提倡“思辨”,提倡“思辨性阅读”,提倡基于思辨的读写融合已成为一线教师们的共识。

正因于此,深入开展研究基于群文阅读的思辨写作教学意义非凡。而要抓好基于群文阅读的思辨写作教学,必须弄明白下面三个基本问题。

一、如何处理好输入与输出的关系:群文阅读如何助力思辨写作

在课标的指挥棒引领与学习任务群教学驱动下,群文阅读教学蔚然成风,大多教师已从不适应渐趋成为习惯。然而,为群文而群文,为思辨而思辨的形式主义教学这一新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

按理说,阅读与思辨并不矛盾,有阅读就应当有思辨,即便是日常随意性极强的碎片化阅读,读者也常常会把个人情感、生活经验等相关的场景与作品中的人情事理进行比照分析、质疑评价,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思辨。尤其,我们高中阶段选入课本的各类论说文、实用文和文学作品,无不具有极强的思辨价值。读者如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升华、提炼总结,就完全有可能生发写作的灵感与冲动。

然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为群文而群文,为思辨而思辨的形式主义教学这一新问题呢?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明白,从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能力看,高中语文教学其实对思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对课文进行理解、分析、推理、质疑、判断、发现与反思,更要针对课文的文本特质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解读、分析与阐释,才能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仅止于碎片化的阅读,流于肤浅化的思辨性阅读与分析,或止于某一领域或向度的浅层次的思辨是不够的。

如何做到思辨阅读进阶,进而助力思辨写作呢?下面,笔者以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课文第八课《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这一组文学性文本的群文阅读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在开始对这一组群文阅读的教学之前,师生首先要认真研读“单元学习任务”与本课“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一指出:“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结合具体内容,思考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单元研习任务”二指出:“《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都是作家深人群众、深人生活后的创作成果,都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典型形象。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征,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小说中的社会环境,说说人物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这些任务指令思辨意味非常明显:课堂的教与学必须在思辨课文作品主旨、写作意图、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思考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并讨论探究新时代的青年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而本课的“学习提示”其实对该组三篇小说的主题、创作风格、写作特点也都有清晰的提示。可见,分析解读本组作品,要围绕这些提示,在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旨、写作意图的基础上,进而思考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讨论探究新时代的青年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这也是学习本文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指令。脱离了这些任务指令,教与学都必将走向为群文而群文,为思辨而思辨的形式主义误区。

具体操作上,就是要结合“学习提示”第三段的任务指令,细细品味三篇小说都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特点。如,《荷花淀》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揣摩思考“水生嫂被苇眉子扎破手指时的动作、神态”,《小二黑结婚》就是要重点推敲“三仙姑老来俏妆扮的悄然变化”,《党费》就是要着重分析“黄新珍藏的镰刀锤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的旧党证”等这些细节。这些细节,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品格。引导学生读辨思悟明白了,思辨写作也就不难。如《荷花淀》这个片段: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占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对。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这一片段值得引发思考的点很多,可重点引导学生围绕水生嫂被苇眉子扎破手指时的动作“震动了一下”“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引导学生们思辨探究:水生嫂的手指“震动”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她只是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有人认为这个细节不真实,你是否认同?如果不认同,请说说它反映出人物怎样的个性心理,这一细节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另外两篇文本,也可采取这种巧抓细节,分析关键词句的作用,引导学生们分析、判断、质疑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与意图,发现形象的价值和意义,进而联系实际,思考、探究身边的人和事,并获得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就有可能为学生们开掘写作的触发点,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动机。

二、如何处理好输出与输入的关系:思辨写作如何凸显群文阅读的实效性

写作是指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建构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的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写作的重要性不仅因为作文在高考中占60分,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对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直接反映出考生“表达和交流活动”的能力层级高低。从语文项目化学习层面来看,它是“成果呈现”的重要一环。

从某种意义上说,基于群文阅读的思辨写作也是一种项目化学习。考场上,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将平时对这一项目化学习的成果能够很好地呈现出来,才能体现出他们较高的语文综合能力,良好的表达与交流活动的能力。

看来,要让学生们能够处理好输出与输入的关系——考场上的思辨写作能够真正凸显群文阅读的实效性,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一语文项目化学习实施过程中应重视的以下两个写作思维训练的关键点。

一是求同:即异中求同。

从近年高考作文题来看,大多作文题题型为新材料作文,材料主要有两种形式:1.单则材料;2.多则材料(两则或两则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单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题型,这些材料主题也往往映射课文相关内容。如果是多则材料作文题,它们之间的内涵也往往有相同处。

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步骤。

首先,找寻、分析材料,挖掘其隐藏的各类任务,弄清其内涵、主题与所学过的课文之间有哪些契合点,将它们分条列出。

然后,从题目中选出两三个内涵相近或相关(相对或相反)的关键词(或名句),注意从文化意蕴和价值取向角度思考它们与所学课文的关联性。如果是多则材料作文,可比较分析几则材料的各自内涵,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契合点)与所学过的课文主题、人物之间的关联性。

接着,联系所学过课文的主题、内涵,进一步对所选取的关键词(或名句)进行组合,或正向搭建,或逆向勾连,或主题式关联,构成有新意、有创造性的立意组合。

最后,根据不同的组合方式,通过权衡与比较,找出最佳的立意角度,锁定全文的中心观点(立意)。

总之,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流程图示如下。

图1:

二是求新:挖掘新意点。

不管是单则材料型作文还是多则材料型作文,命题者往往给出一组关键词(或名句)有两三个内涵相近或相关(相对或相反)的关键词(或名句)。要求考生能够从中选取两三个(或两三句)进行搭配组合,进而构思立意,写出一篇文章。这类题目搭配组合的自由度比较大,但要选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关键词(或名句)组合,并写出具有创意、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并非易事。这就需要考生能够学会对关键词(或名句)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

笔者以为,要做到立意的求新,通常,审题立意时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挖掘分析:1.逐个分析关键词(或名句)的内涵;2.比较几个关键词(或名句)的内涵,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3.升华思考,从中挖掘最新立意点。

三、如何让输入与输出对等:群文阅读与思辨写作如何做到比翼双飞

在群文阅读已然成为习惯、成为常态的背景下,如何让群文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们思辨写作的内驱动力,而思辨写作也成为群文阅读成效的外化体现,让输入与输出对等,让群文阅读与思辨写作比翼双飞,已成为深入研究“新课标”并积极探索“新课程”的老师们内心焦虑的又一痛点。

笔者以为,解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最基本的问题:高中语文教学肩负的最重要使命是什么?立德树人。而从近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来看,不管任何一道题,文题的背后,也其实都隐藏着同样一个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做一个怎样的人。我们都知道,高考其实还肩负着一个重要使命:引导教学。

高考也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在引导我们,平时的教学务必紧紧地围绕“人”开展教学——心中有“人”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务必认真思考的大问题。具体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有灵魂的参与

从某种意义上说,群文阅读与思辨写作的过程,其实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师生不仅要深刻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要质疑批判,深入思考,推敲作者的思维逻辑,领会作者的思维方式,更要将它内化为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内化为自我的思维方式、思维逻辑的转变与思考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要做到能够及时将这种群文阅读的成果以思辨写作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才算是群文阅读与思辨写作的健康成长状态。有了这种灵魂的参与,才能增添群文阅读与思辨写作在自我个体生命中的分量与比重。

因而,既然基于群文阅读的思辨写作其实也是一种项目化学习,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项目化学习的高度考虑以下两点。

(1)学理与兴趣:要处理好学理依据与兴趣爱好的关系。在确定群文阅读与相关的思辨写作时,首先要明确,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该群文阅读与相关的思辨写作;从“立德树人”这一总任务看,它是否值得做,学生们是否感兴趣,该群文阅读的材料与思辨写作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这样的推敲就是在学理依据和兴趣爱好之间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群文阅读与相关的思辨写作最好是“普喜乐”型的,教师和学生对该群文阅读与相关的思辨写作能悦纳,精巧的设计、适当的难度和陌生感都能成为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兴趣的动力,千万不能让师生都望而生畏。与此同时,要从课标、教材学习任务、教育价值导向、学习认知规律等学理角度评估该群文阅读与相关的思辨写作的价值。理想的群文阅读与相关的思辨写作应该是悦纳性和学理性兼而有之的。

(2)目标与定位:要处理好模拟性与学术化的关系。中学阶段的所有项目化学习,都是一种模拟学习,并非真正要达到社会实用之功利。群文阅读与相关的思辨写作学习也是如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它的定位。在确定训练目标之时,切忌将这种群文阅读与相关的思辨写作定位过高。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它其实也像其他的项目化学习一样,只是一种模拟学习,只是为学生未来走入社会后进行思辨写作的模拟和实习,而且这种模拟和实习,还重在体验和经历,不过分追求实际效用和结果。从阅读的层面看,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信息类文本阅读”其实难度也并不大;从写作的层面看,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的审题难度并不大,思辨能力要求也并不高。因而,平时进行基于群文阅读与相关的思辨写作训练,不宜将难度拔得过高。

2.要有思维的深度

与旧教材相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变化最大的一点,就是每一册教材大部分单元都渗透了群文阅读的思想理念,其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碎片化阅读与写作方式,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专题阅读中充分感受、理解、质疑、探究,进而模仿、借鉴,形成良好的思辨写作能力,让深度学习与重阅读成为一种生命的习惯。

例如,《必修》(上)第二单元第四课选编了三篇通讯。在写法上,三篇通讯都体现出优秀通讯稿的特质:一是善于选择典型事例刻画形象;二是善于抓住细节传神。在教学中,我们要紧扣这两个教学重点,做好专题研究,深耕细作,既要引导学生们充分理解作品中杰出劳动者的光辉形象,更要引导他们对照自我,对照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质疑、探究,开展一系列相关的项目化学习活动:

(1)主题阅读,探究人物及其写法,学会人物通讯的一般写法。

(2)走进生活,走访身边各行业的优秀“劳动者”,了解其先进事迹。

(3)思辨读写,读写转化,为劳动者写篇通讯、传记或评论稿。

(4)汇总作品,合作编辑,完成相关人物通讯、传记或评论系列专辑。

(5)宣传推广,让身边的这些优秀劳动者为更多的人了解,成为我们的榜样。

3.要有探索的智慧

任何一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合理的评价,才能走得更好、更远。严格意义上说,基于群文阅读的思辨写作教学是在“课标”与和核心素养理念下产生的新事物,如何评价教与学的成效,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对这项教学活动“普喜乐”,并没有太多可供借鉴的前人经验。作为参与这项活动的研究者与实践者,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探索的智慧,愿意在“立德树人”这一任务下开展相关的教与学的评价,愿意多在“磨”字上下功夫:多从课标、教材学习任务、教育价值导向、学习认知规律等学理角度琢磨每次群文阅读与相关的思辨写作训练活动的价值,多琢磨训练活动的主题、形式、效果、总结、反思等每一个环节,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群文课文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背课文的小偷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群文活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