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识”并举: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命题逻辑与备考建议

2023-02-22 08:33王坚
中学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杜甫诗意关联

王坚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试卷里的常客,同样也是困扰一线考生的难题。此外,古诗词鉴赏在命题形式上也愈加灵活,追求因“诗”设题,复习难度显著加深。因此,不少教师通常把古诗词鉴赏的复习置于高三末尾,并非为了压轴,而是作为边角料时间予以灵活调配,最终沦为其他板块复习的“补位”与“附庸”。笔者通过对近三年高考真题的研究发现,命题逻辑上存在着共性特征——素读意识、关联意识与交际意识。立足以上三种意识,便可寻到科学精准的复习方向。

一、素读意识:注重诗意还原的起始性阅读

何为素读?即在不参考任何工具书的前提下,指向文本基本内涵的起始性阅读。面对一首古诗词,古诗词鉴赏的起点在哪里?必须是读懂古诗词,破除文言层面的障碍,尝试用白话文将古诗词基本内涵大致还原出来。

之所以强调古诗词素读,是对当下古诗词教学现状的一种有效反拨。当下的古诗词教学,很多课堂都轻视,甚至忽视基础诗意,特别在复习阶段,可能忙于赶进度,便将一首首活生生的诗进行“生理解剖”:这一联有什么手法,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这个字用的有何好处……学生看似掌握了诸多知识,而实际上很少能够进入学生脑中,因为古诗词鉴赏必须建立在诗意理解的基础上。试举一例。《李凭箜篌引》这首诗,大部分学生都对本诗音乐描写的正侧结合烂熟于心。如进一步发问,李贺是如何正侧结合的?学生便很难回答,因为缺乏诗意理解做支撑,他们很难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意表达出来。

通过梳理近三年来高考真题,不难发现素读意识的考查频率颇高。尤其是近两年,几乎每一道题都有涉及,读懂了古诗词,能还原诗句基本内涵,便能正确解题,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1:

续表:

二、关联意识:注重内外关联的比较性阅读

通过分析近三年的高考真题,相较于以上知识板块,古诗词领域关联能力的考查,组元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考查形式也更富于变化。

1.古诗词内部的关联

古诗词内部的关联,强调古诗词解读的整体性原则,即古诗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古诗词的每一个诗句并非独立,彼此之间存在逻辑或情感关联。这种关联有时存在于上下句之间。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选择题的B项,“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便是对该诗第三、四两句关联性的考查。“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表明诗人在闲暇时阅读友人诗词以消磨时光,想到诗人即将远离,不免黯然神伤。二者之间并非选项中的转折关系,关联不成立。又如2021 年全国甲卷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选择题的C项,“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便是对该诗第五、六句关联性的考查。“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表明诗人想到自己即将出山从仕,没办法像空中鸟儿一般自由自在,不禁对山中僧人悠然恬静的生活状态心生羡慕。这里的鸟儿与僧人生活状态相似,为并列关系,并非选项中的转折关系,关联也不成立。

2.古诗词外部的关联

古诗词外部的关联,强调古诗词解读的比较性原则,即古诗词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通过比较鉴赏,特别是差异性的比较,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古诗词的个性化特点与篇性特色,从“这一类”走向“这一篇”。古诗词外部的关联通常分为两种形态:一则以组诗的形式来直接考查;一则以课内外关联的形式来间接考查。

2022 年全国甲卷便是一道组诗形式的比较阅读,所涉古诗词为欧阳修《画眉鸟》与文同《画眉禽》。组诗形式的比较阅读,比较鉴赏是考查的重中之重,本题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无一例外都涉及比较鉴赏,比较点聚焦于古诗词题材与诗意理解(画眉生活状态、画眉是否鸣叫、重点词汇的文化含意);主观题——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同样涉及比较鉴赏,比较点为“古诗词形象的作用”。

3.诗文关联

诗文关联,强调古诗词解读的互文性原则,即古诗词的解读要走向更加开放多元的空间,古诗词语篇意义的达成,要在文本互涉的基础上实现,有时需要纪实性较强的文言文予以证实,这便产生了一种新的关联形式——古诗词与文言文的组元,实现诗文互证,通常呈现为以文证诗。这类考查形式目前尚未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但已经出现在了高考前测卷中,篇幅所限,大体呈现如下。

文本1: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文本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略)

对古诗词的最后两句,有这样三种解读:

(1)这首诗抒写的不只是个人悲惨命运的哀叹,而是洋溢着救世济人的激情,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2)绝不能仅仅把这几句话当作拯世救民的豪言壮语。它首先是一颗绝望心灵的痛苦挣扎,是一个再也没有回天之力的老人向现实世界发出的最后的呼吁。

(3)遭遇茅屋为秋风所破,想起此生走过的道路,古诗词的最后两句,就是诗人希望社会能更加善待知识分子。

以上三种解读,你是否同意其中某一种,或者你另有什么别的看法?请结合古诗词内容和杜甫生平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要对诗歌的最后两句做出判断,便不能只局限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首诗,还要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来综合考量,如此方能走进更加真实且饱满的杜甫。题目所呈现的三种解读,第一种和第三种均是一线教学过程中的公论,但结合杜甫生平来看,不免有标签化解读之嫌;反倒是第二种解读,更能体现杜甫的生命痕迹与真实情感——颠沛流离,死“无”其所的一生不正是其绝望心灵的悲情写照么?

三、交际意识:注重交际语境的情境化阅读

所谓交际语境,是为了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论语》中有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中的“群”就是指古诗词的交际功能。和“诗言志”“诗缘情”一样,交际性也是古诗词的本质属性之一。课标对高考命题的原则也有相关阐释:“以情境任务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因而近年来,特别是近三年高考命题正往情境化靠拢,体现出对古诗词交际语境的关注。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4 年来共16 套试卷,共有11 套涉及交际语境的古诗词,是近年来考查最多的古诗词类型,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从古诗词题材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4 个类别:送别留别类、酬和赠答类、投赠干谒类以及题画题壁类。

表2:

在古诗词考查层面,交际意识的考查形式或隐或现,有时直接作为考点直接出现,如2020 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选择题的A项,“作者写作此诗时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在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要判断其正误,便要理清该诗的交际性特征,“奉和”表明这是一首酬和之作,是有来有往的诗词交流;“见寄”确切地表明友人皮日休确实之前有写信给诗人陆龟蒙;“次韵”点明和诗的用韵方式,也间接证明了此诗的交际性质。由此可见,选项中“与外界不同音讯”便难以成立。有时附着于诗意理解之上间接考查。如2021 年新高考Ⅱ卷陆游《示儿子》主观题,“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两句诗都写的是与读书有关的内容,为何要说两遍?且出现在不同位置?为解决这一疑问,须借助本诗交际目的——“示”——来考虑。虽然都言及读书,但“示”之内容却有差别,前者强调读书要勤勉谦逊,为耕读传家之家族传统;后者强调效仿周公,明白农事立国的道理,彰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精神。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交际意识,尝试从交际主客体、交际意图、交际场合等角度去挖掘古诗词的隐秘内涵,获得审美体验;另一方面要立足于高考交际性古诗词的常见题材,结合课内相关古诗词以及交际语境相关理论,对不同类别的交际古诗词加以整理,如下表:

当然,高考关于古诗词鉴赏的考查并不局限于以上三种意识,定会推陈出新,然而万变不离其中,只要牢牢抓住学生的素读意识、关联意识和交际意识的培养,便能占据先机,以不变应万变。

表3:

猜你喜欢
杜甫诗意关联
诗意地栖居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冬日浪漫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杜甫改诗
奇趣搭配
杜甫与五柳鱼
智趣
被耽搁的诗意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