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陷区湿地:农业减排寻“碳”踪

2023-02-28 15:22程国明
知识就是力量 2023年2期
关键词:氧化亚氮稻虾碳源

程国明

在山東济宁的微山湖畔,距王楼煤矿不足5千米的地方,有一片塌陷区湿地。这里水光潋(liàn)滟(yàn)、鱼虾嬉戏,一排排整齐的秧苗在轻风中摇曳……什么是塌陷区湿地?它是如何形成的?与其他湿地又有什么不同?

塌陷区变湿地

煤层一般赋存在地下几百米至千米的深处。采煤机井下采煤后,其支架会前移,后方的岩层冒落。开采几十米后,就会在支架后方形成较大采空区。在重力作用下,采空区上方各岩层会相继发生离层、弯曲、裂缝扩展等现象,甚至断裂后冒落到采空区。随着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若不及时采取充填等措施,地面上就会形成塌陷,也称采空塌陷。受此影响,塌陷坑周围还会出现很多裂缝。

由于地表潜水位高,在塌陷坑中会形成积水。汛期雨量增加,积水坑就变成了人工湖。利用地形与气候等特征,对塌陷区进行规划,挖深垫浅,发展水产养殖、生态种植等产业,就形成了塌陷区湿地。在中国东部地区,例如山东济宁,安徽淮南、淮北,江苏徐州等地都有这样的塌陷区湿地。

碳汇还是碳源?

王楼煤矿塌陷区湿地西北角的稻田,采用稻虾共作模式(稻田内套养小龙虾),可谓“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此法将水产养殖与农业种植巧妙结合,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愿望。

碳源与碳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则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在人工湿地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产生于有机物的代谢与转化。其中,二氧化碳是生源性的,即有机物的自然归宿,不计入温室气体排放目录。因此,甲烷等的排放量决定了人工湿地中温室气体的最终排放效应,即决定它是碳汇还是碳源。所以,控制有机物向甲烷等的转化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步骤。

甲烷和氧化亚氮是稻田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二者的温室效应远高于二氧化碳。在百年的尺度下,单位质量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全球增温潜势分别是二氧化碳的25倍和298倍。

稻虾共作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一种独特的生态农业模式。初步研究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虾共作可降低甲烷排放12%~17%,土壤碳含量提高10%~14%。由此可见,稻虾共作不仅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更为农业领域减排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知识链接  甲烷的“是是非非”

甲烷菌是最早的生命形式之一,早在35亿年前就存在于地球上,也是甲烷的主要“制造者”。35亿年,沧海桑田,甲烷菌却依然保持着本性——厌氧。

天然湿地、塌陷区池塘、稻田等底部缺氧环境,为甲烷菌提供了丰盛的美食——杂草、树枝、树叶等。甲烷菌常躲在这里大快朵颐,并时不时呼出甲烷气泡。可见,无论是天然还是人工湿地,因厌氧环境的存在,必然产生甲烷。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大气中没有甲烷等温室气体,地球的平均气温应该维持在零下16摄氏度左右,所以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甲烷等温室气体。当然,也不能有太多甲烷——地球无论走向哪个极端,人类都会灭亡。

(责任编辑 / 陈琛  美术编辑 / 周游)

猜你喜欢
氧化亚氮稻虾碳源
缓释碳源促进生物反硝化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生物炭对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
浅谈医用氧化亚氮在口腔专科医院的管理
不同碳源对铜溜槽用铝碳质涂抹料性能的影响
2019年第一季稻虾行情报告新鲜出炉,致敬奋战在一线的广大虾农们
XLNO型低温脱除氧化亚氮催化剂性能研究
发展稻虾产业,重振鱼米之乡
南县稻虾产业富民强县
稻虾共生高效种养关键技术
四甘醇作碳源合成Li3V2(PO4)3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