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中的立体图景

2023-02-28 12:47梁婉儿
知识就是力量 2023年2期
关键词:幼体变态麋鹿

梁婉儿

沼泽是湿地,河流和湖泊是湿地,近海和滩涂是湿地,甚至水稻田和水产养殖塘也是广义上的湿地。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它支持了格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湿地里有哪些物种吧!

提到湿地物种,人们往往会最先想到蛙等水陆两栖动物。确实,湿地是两栖动物重要的栖息地。两栖纲动物在进化上属于水生和陆生之间的过渡类群。大部分两栖动物的幼体在水中生活,用腮呼吸,成体则在陆地生活,用肺囊、皮肤呼吸。一些物种,甚至可以用口腔黏膜辅助呼吸。在从幼体到成体的过程中,两栖动物需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实现复杂的从依赖水生环境到适应陆地生活。

变态发育指的是在幼体发育到成体的过程中,形态和功能发生较大改变的发育过程。在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中,会出现成对的腿,肺囊形成并取代腮,心脏、血液循环和消化系统也出现一系列变化。同时,蛙等动物幼体的尾部消失,因此它们属于无尾目动物;蝾螈等动物的尾部不消失,属于有尾目动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一查,有尾目动物和无尾目动物变态发育上的区别:哪种先长后腿?哪种先长前腿?

湿地里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除了两栖动物,其实有很多其他的生物都可以被称为湿地物种。从水里的浮游生物到各种各样的鱼类,从岸边随风起舞的芦苇到在其中穿行的麋鹿,都是湿地物种的范畴。这些湿地物种之间彼此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湿地食物网上层的物种往往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例如麋鹿、朱鹮和勺嘴鹬(yù)等。历史上,麋鹿曾在中国绝迹,当时全球仅剩18只被饲养在英国伦敦。经过保护工作者的重新引入、人工繁育以及野外放归,目前,中国麋鹿数量已恢复到近万只。中国的朱鹮数量从1981年发现时仅存的7只,增加到现在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勺嘴鹬则是近两年公众重点关注的湿地物种,在全球范围内极度濒危的它,正在生态学家以及保护工作者的奋斗之下,努力扭转灭绝的趋势。

湿地食物网下层的物种看似不起眼,甚至常会被人忽略,但却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海边滩涂泥里的弹涂鱼、沙蚕和泥螺等底栖动物(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它们本身是较低级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更高级“消费者”的食物,它们能为迁徙的水鸟提供宝贵的能量。

警惕!湿地里的入侵物种

有的时候,人们想在这绚丽的生物多样性画卷上“锦上添花”,人为增加一两个物种,例如放生一些牛蛙或者巴西红耳龟。但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反而会造成生物入侵,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

凡是能被称为“入侵”的物种,都会对本土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很多入侵物种甚至通过竞争、改变自然环境、扼杀或捕食本地物種,使本地物种局部或全面灭绝。

例如,湿地里常见的小龙虾,它的中文正名是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北美洲。由于其繁殖、扩散能力强,遗传多样性丰富,对食物链上、下层物种以及水稻种殖、渔业、养殖业等均造成了负面影响。

与大众观念不同,克氏原螯虾的入侵不是“吃”能解决的。我们餐桌上的小龙虾多来自人工养殖,而不是野外捕捞。克氏原螯虾会挖洞且幼年时个体很小,即使捕捞野外个体也不可能捞干净,它们会卷土重来。

虽然不是所有外来物种都会造成入侵,但是一旦造成入侵,后果非常严重。因此,放生、弃养等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

走近湿地,我们可以领略栖息其中的动物的生存智慧。让我们怀着对自然的敬畏,爱护湿地、爱护湿地物种!

猜你喜欢
幼体变态麋鹿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棘胸蛙养殖技术(四)——变态期饲养管理
探究“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实验创新
奇异海蟑螂Ligia exotica幼体的生长特征研究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大纹白蝶如何变态
变态混凝土
中华虎头蟹幼体发育的初步观察
对一变态青年的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