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数字·趣闻

2023-02-28 12:47
知识就是力量 2023年2期
关键词:四川盆地水生足迹

“我们只有一个海洋,海洋健康正在恶化,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来寻求解决方案。”

—戴民汉

1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戴民汉在第六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上呼吁全球专家学者共同应对海洋现今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海洋健康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由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實验室发起,如今已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海洋环境科学国际会议之一。戴民汉院士表示,大会为国内外海洋科学界搭建平台,以期将学术研讨从实验室内部、小同行之间,拓展到全球范围、多学科领域,吸纳各方力量共谋海洋未来发展之路。

8866 米

2022年12月28日,中国石化宣布该公司部署在四川盆地的风险探井——元深1井顺利完钻,完钻井深8866米,一举打破中国石化仁探1井保持的四川盆地直井最深纪录。该井到达目前四川盆地埋深最深的油气层,进一步展示了川北深层古老碳酸盐岩良好的勘探潜力。

据悉,元深1井最深到达目前四川盆地埋深最深的油气层——灯影组台缘丘滩气层。在钻探过程中发现,这个位于地下超8700米的超深层碳酸盐岩中仍可以见到孔隙型储层和72米较好的油气显示。元深1井由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部署,中原石油工程西南工区90127钻井队承钻。此前,中国石化的仁探1井创下8445米的四川盆地直井最深纪录。

185 天

1月9日上午,圆满完成遥感三十四号03星等两次海上卫星测控任务的远望5号船,顺利停靠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返航途中,远望5号船持续两天进行了大风浪航行,途经海域风力达8~9级,浪高3.5米左右,远望5号船科学合理调整航线,确保了航行安全。自2022年出航以来,远望5号船年度海上作业185天,安全航行近4万海里。

蚂蚁“产奶”哺育幼虫

近日,美国科学家发现,蚂蚁也会分泌类似“乳汁”的营养液。

蚂蚁是完全变态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等阶段才发育为成虫。研究人员发现,蚂蚁的“产奶”现象发生在最不活跃的蛹期。新孵化的幼虫依靠这种营养液生存和生长,类似于哺乳动物新生儿对母乳的依赖。

通过追踪食用色素,研究人员发现了蚂蚁蛹分泌液体的去向——蚂蚁成虫和幼虫会饮用这种液体,并同时为蚂蚁蛹清洁环境。研究人员发现,蚂蚁成虫会把幼虫放到蛹旁边,像喂奶似地让幼虫饮用蛹分泌出来的液体。

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中心建成启用

2022年12月31日,位于江西省湖口县的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中心建成并正式启用,这是中国首家综合性淡水鱼科普馆。

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中心是一座集科普宣教、水生生物保护救助、鱼类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和开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设有水生生物科普教育中心、江豚迁地保护中心、淡水鱼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特色农业林业育种中心、生态康养中心等5个中心,开展长江流域濒临灭绝的水生生物的保护、繁育、种子资源储备和科普工作。目前,该中心在馆内立体、系统展示了长江和鄱阳湖流域特有的鱼类物种,包含中华鲟鱼、胭脂鱼、大鲵(娃娃鱼)、鸭嘴鲨等120余种和1.2万尾生物及珍稀物种标本,旨在唤起人们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湖北西部秭归盆地首次发现侏罗纪中期恐龙足迹化石

1月7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发布研究报告,在湖北西部的秭(zǐ)归盆地首次发现了侏罗纪中期的恐龙足迹化石。本次发现的恐龙足迹至少包括11枚足迹,其中9枚蜥脚类恐龙足迹可以形成一道行迹,另有1枚孤立的蜥脚类足迹和1枚孤立的兽脚类足迹。该发现丰富了湖北地区恐龙化石的种类,对理解中国侏罗纪中期恐龙的活动范围,古地理分布及中国湖北地区恐龙动物群组成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四川盆地水生足迹
四川盆地极端降水演变特征及拟合
成长足迹
足迹
四川盆地秋季气溶胶与云的相关分析
三氯生对4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足迹
四川盆地土壤湿度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
四川盆地西南部短时强降水天气特征分析
山水谣
春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