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人受不了的声音

2023-02-28 14:06刘恺
知识就是力量 2023年2期
关键词:杏仁核人脑赫兹

刘恺

说到生活中令人难以忍受的声音,指甲刮黑板的声音一定榜上有名,很多人甚至仅想象下就能起一身鸡皮疙瘩。我们为什么会厌恶这种声音?还有哪些声音也会引起我们的反感?

进化的副作用?

人类对声音的感知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先天的耳蜗构造,决定了我们可以感知频率在20~20000赫兹区段的声音,并对1000~5000赫兹区段的声音更敏感;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生活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我们对特定声音的主观感受。

大家对响度相同的不同声音的感知存在很大差异,等响曲线(表示人耳灵敏度的变化)揭示了声音对于人耳而言是非线性(指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曲面或不确定的属性)的。值得注意的是,等响曲线在2000~4000赫兹区段陡然下降,说明我们对于这个频段的声音更敏感,而指甲刮黑板、刀叉摩擦盘子、椅子拖地板、婴儿的哭叫等声音,都在此范围内。

是因为敏感导致难以忍受吗?研究人员认为,我们难以忍受这个频段的声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野兽啃咬骨头、黑猩猩警告的声音刚好在此范围内。所以,这个频段的声音所带来的不适感更像是一种进化的副作用,或者说是一种求生的本能,而其中更深层次的奥秘则隐藏在人脑中。

“兴奋”的杏仁核

利用磁共振成像(在磁场和无线电波的帮助下,提供人身体部位特别是软组织精确细节的技术)扫描大脑,其结果可以直观显示测试者听到不同声音时的脑部活动。

科学家发现,当人们感知到2000~4000赫兹的声音(例如指甲刮擦黑板的声音)时,人脑中的杏仁核(情绪调节的中枢)和听觉皮层之间表现得异常活跃。而且,这些声音不仅会令人不悦,其不悦程度还与杏仁核和听觉皮层的活动度成正比:杏仁核调节情绪,它的激活反过来又会增强大脑听觉皮层的反應,让大脑更进一步关注这些声音。在此情况下,这些声音就变得越发刺耳、越发令人不适。

轻微声响下的强烈反感

除了上述多数人难以忍受的声音,还有一些在特定群体中才会引发不适的声音。我们将此群体所受的困扰称为厌声症。

厌声症,又称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对一些日常声音有高度敏感,并会立即产生强烈负面情绪和身体反应。能触发这种反感的声音通常是人为噪声,它不一定很响,但一般是重复性的声音,多由身边人发出,例如:吧唧嘴的声音、嚼口香糖的声音、吃薯片或水果的咔嚓声、敲击键盘的打字声、按圆珠笔声、剪指甲声、高跟鞋脚步声等。

研究显示,厌声症群体在听到触发负面反应的声音时,皮肤的导电率(一种常见的身体唤醒指标)会明显升高,这说明此类声音以某种方式触及了自主神经系统,进而触发我们的战斗或逃跑反应。

磁共振成像扫描大脑的实验结果也显示,厌声症群体的前脑岛异常活跃——它是人脑中与情绪处理有关的区域。不仅如此,该群体的前脑岛似乎与人脑中负责记忆的部分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例如:他们会将很久前的一段消极经历与某种特定声音关联起来,哪怕两者间并没有联系。这也证明了人脑处理声音的区域不止一个:在最低层次上,人脑仅处理声音的声学特征;但在心智的更高层次,传入的声波也会激活与情感或记忆等相关的人脑区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目前关于厌声症,听力学家和心理学家仍在争论它到底是一种症状还是一类明确的生理疾病。

虽然有厌声症的存在,但也不要随意给自己贴标签哦!如果你深受某种声音的困扰,建议寻求医生的帮助,用最合适的方式摆脱它们。

知识链接   厌声症的改善

改善厌声症,我们可以尝试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包括注意力训练、脱敏疗法、刺激控制疗法、放松训练法等4种具体方法。

此外,当我们对某种声音的反感程度还未过分强烈时,也可以尝试在其他需要完成的事情上集中注意力——此时你会发现眼前的学习或工作才是更值得关注的。由此,你会将恼人噪声置于关注点外。

猜你喜欢
杏仁核人脑赫兹
李晓明、王晓群、吴倩教授团队合作揭示大脑情感重要中枢杏仁核的跨物种保守性和差异
颞叶内侧癫痫患者杏仁核体积变化的临床研究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MRI测量中国健康成人脑杏仁核体积
简述杏仁核的调控作用
基于双频联合处理的太赫兹InISAR成像方法
太赫兹低频段随机粗糙金属板散射特性研究
太赫兹信息超材料与超表面
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
让人脑洞大开的智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