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杜绝舌尖上浪费树标杆

2023-03-01 01:05孟红
世纪风采 2023年2期
关键词:伙食彭德怀陈云

孟红

1958年7月,刘少奇(中)在山东茌平县与农村知识青年座谈

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们堪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标杆,发生在他们舌尖上的节约故事俯拾即是,尽展其吃苦在前、不讲享受、艰辛创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刘少奇:“我们任何时侯也不能浪费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啊!”

1956年6月,刘少奇到庐山参加党中央重要会议期间,工作十分繁忙,有时甚至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

身边工作人员为此总想把伙食搞好一点,每餐给他加点菜。

他知晓后说:“别加菜了。不能特殊,应按大会规定标准办。”有时他上顿没吃完的菜,也要服务员留到下次给他热一下再吃。

有一次,他发现上顿吃剩的几片苦瓜没给端上来,便催问。服务员不安地说:“剩下的菜倒掉了。”

他听后,语重心长说:“这些都是农民的劳动成果啊,倒了太可惜了。我们任何时侯也不能浪费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啊!”又说,“下次剩下的菜一定不要倒了,要留着下餐吃。”

1959年11月,刘少奇一行到海南岛休假,实质是同一些同志潜心共读政治经济学,研究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当地干部在他生日那天送来带“寿”字的大蛋糕。他生气地对秘书说:“谁叫你们搞的?赶快拿走!”然后问王光美,知道否、为何不制止?王事先也不知道。他强调说:“党中央早就做过决定,政治局的同志不过生日,我举手同意了的,就要坚决执行!决不能带头破坏中央决定!”

1962年,刘少奇伙食办公室的同志见他常通宵达旦太辛苦了,在一次党小组会上议过后,背着他们夫妇按规定给申请了每人每天五毛钱的夜餐费,加进伙食费中。每月两人共30元钱。两年多后,他无意中发现此事,让王光美去查伙食帐。

他知悉原委后,出于理解工作人员的心情就没多作批评,但还是立刻召集身边人开会说:“这样做是不应该的。我的生活由我自己负责,不能要国家补贴。我向来有通宵工作的习惯,人一天就吃三顿饭,无论是白天工作还是晚上工作,横竖就这三顿饭,要什么夜餐费?请你们计算一下,一共补助了多少钱?从我的工资中逐月扣还,补了多少就退还多少,一分钱也不能少!马上给公家退回去!”工作人员再三坚持说:“这是按规定办事,以后不补就是了,过去的就不要退还了。家里钱本来就很紧张,再退回去这笔钱……”他马上说:“我们就是节衣缩食也得把钱退还公家!”秘书们不敢怠慢,算了下共领了两年多补助,须退还公家1020元钱。

此后两年多,刘家生活费从每月150元降为120元,伙食大打折扣。近3年夜餐费数字不小。他提出,每月从他工资中扣还100元。这样一直扣了一年多才全部还清。

周恩来:“这杯茶我带去,还可以继续喝,不要另外泡了。”

周恩来的家常饭、工作餐一向从简,主食常吃粗粮,副食常是一荤一素一汤,吃剩的要留下餐吃。他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每次吃完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

一位专机机长回忆,有一次看到周恩来吃饭时掉了个饭粒在桌上,连夹两次才夹住,笑着放进嘴里。

1963年初,他痔疮发作到杭州疗养期间,仍带病坚持工作至深夜,也从不吃宵夜点心。

工作人员见状就暗自让厨师在给他炒的菜里多放点肉丝。细心的他发现后毫不客气说:“这盘菜太多了,这次吃不完下次再吃。”后来这盘菜果真吃了两餐。

不仅菜是如此,甚至连一块霉豆腐早餐吃不完的话,周恩来也不允许厨师把它倒掉,要放起来下次再吃。

他不抽烟,仅是喝杯茶以提神,可他一上午只准泡一杯。接待外宾时,泡好了茶,离开时,他不忘端起茶杯说:“这杯茶我带去,还可以继续喝,不要另外泡了。”

1958年11月底,周恩来、贺龙陪同外宾参观湖北孝感应城红旗人民公社。本来县委精心备了丰盛菜肴。

当周恩来审查菜单时认真说只准简单备上四菜一汤。不忘叮嘱:“要把原先准备的另外菜肴,全部送给敬老院、妇产院和幼儿园。”

坐定后,他高兴地请社员们先吃,社员们则请周总理先吃。他干脆站起来亲自为群众夹起荤菜来。他边为群众夹菜边动情地说:“你们劳累辛苦,吃点鱼肉多补补身子。”说罢,最后才往自己碗里夹了些豆芽、菠菜等。

1958年3月,刘少奇、陈云同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人员交谈

1959年5月底,周恩来夫妇回母校南开视察工作。参观到下午1点多时,他径直到教职工食堂吃饭。饭点已过,只剩棒子面窝窝头和熬白萝卜条。只见他走进厨房亲切问候炊事员们,伸手去与双手沾满棒子面的师傅握手。看到笼屉上还剩棒子面窝窝头,问过价钱后说:“挺便宜,我买两个。来一盘熬萝卜,再加两分钱咸菜。”并招呼随行的省、市领导同志和新闻记者:“就在这儿吃饭吧。吃饱了好去参观,你们忙了半天,肚子也一定饿了,坐下来一起吃,我请客。”说完津津有味大口啃起窝窝头来,边嚼边风趣地讲起中学时代在校长张伯苓家吃贴饽饽熬小鱼的事。吃完他叮嘱随行秘书务必把这餐饭所需粮票和钱,如数交给食堂。

朱德:“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不然就不能到工农中去了。”

朱德常说:“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能到工农中去了。”他确实毕生不讲究吃用穿戴。这并非寒酸,而是清廉,是一种令人敬慕的朴实、与民同甘苦的共产党人生活态度和风范。

他平时饭菜十分简单,副食以素菜为主,有时只吃自己做的泡菜。他的厨师曾回忆:说起来可能有些人不相信,多年来我给老总做的每顿饭都是一小碗米饭,三小盘菜,一个汤。三小盘菜中,一盘是带点鱼和肉的荤菜,其余两盘都是普通素菜,汤是普通蛋汤或青菜汤。逢周日或节假日,孩子们回来,人多了,每顿也都是普通家常便饭。老总最反对的就是铺张浪费,摆谱显阔气。

朱德不仅终生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并教育子孙也如此,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两袖清风的楷模。

据朱德的子女回忆:“父亲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的俭朴作风。他每顿饭差不多都是一碗米饭、一小盘素菜、一小盘自己家里腌的泡菜,另一盘菜里几片肉,一小碗汤。”

老两口的粮食定量每月共26斤,根本不够他一大家子(包括他兄弟姐妹们的子女)吃。孙子刘建回忆说:“分的粮食不够吃,就自己种地。现在的中南海里边种的都是花,我们小时候,都在院子里开地,种粮食、种菜。”像极了微缩版“南泥湾”。

朱德还宁愿去买些粗粮拌上野菜做窝窝头吃,也绝不让国家负担自家粮食。老两口多年习惯春天到地里挖野菜吃。家人觉得他年纪大,劝他别吃野菜粗粮了,可他笑着说:“现在比长征时吃得好多了,那时马蓿菜是最高级的野菜。”

见家里人多,厨师炒菜时便拿猪油在大锅里擦两圈,再把菜下到锅里后倒点水、撒点盐,炒好后拿个脸盆盛端桌上。

看到孩子们不愿吃野菜,朱德严厉地说:“长征时,多少同志因没东西吃而牺牲了。”他要求孩子们:“以后都住到学校去,同学们吃什么你们就吃什么,回家来就到大食堂吃饭,一点也不要特殊。”

1957年朱德视察昆明期间,省领导虑及他已年逾古稀,便令宾馆工作人员把伙食标准定高些。可严于律己惯了的他再三提出不要超平时伙食标准。

数日后,检查接待工作的省领导发现朱德伙食费远低于规定标准,就吩咐做些燕窝、银耳给他吃。

朱德见到“燕窝煮鸽蛋”后,委婉批评说:“你们对我照顾得很好,别再搞这些昂贵东西给我吃了,要看到普通群众生活还很苦。”接待人员再三解释,朱德严肃地说:“我身体很好,不需要那些高级食品。这次燕窝的钱我付,下次再弄,罢吃!”

又过数日,燕窝上桌。他生气地一口也不吃,还让夫人专程去商店问燕窝价格。从此,工作人员常给他做些青蚕豆焖饭、炒香椿、豌豆尖等地方风味的家常便饭,他吃饭时常欣慰地说:“还是粗茶淡饭最相宜!”

1960 年春,他回乡视察,一连几天他极力要求做几样简单家乡菜就行。后来有一天,仪陇县委领导见他一直吃家常饭、睡木板床,很过意不去,便备了一餐较丰盛的晚宴。朱德厉言:“在南充地委,我就提出回故乡的约法三章:一不要限制我的行动,我想上哪就去哪;二是我愿找哪个人谈话就找哪个人谈;三是饭菜自己点。我提的你们忘了吗?你们专门为我设宴,我吃得下去吗?你们给我做些家乡饭,省钱又简便,我吃起来也高兴。”县委领导见批评严厉、中肯,只得撤下晚宴。朱德笑着点了菜:“我吃豆芽、菠菜、魔芋豆腐,外加一份侧耳根(即鱼腥草)。”

彭德怀:“每天大吃大喝起来,这个家还能当好吗?不吃穷了才怪呢!”

1960年3月9日,朱德在老家四川仪陇县马鞍公社琳琅大队看望社员

1980年7月5日,邓小平在峨眉山万年寺

彭德怀从革命战争时期起就一直以严于律己与艰苦朴素著称,对那种奢侈浪费的不良作风始终深恶痛绝。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经济条件极其艰苦,但担任红军军长、军团长的彭德怀不仅和红军战士们一起同吃同穿,有时供给部按规定每月给他一点津贴作生活费,他也坚决不要,还经常教育部队:“莫忘我们吃的穿的都是人民的血汗。我们是人民的儿子,不要忘本,不要忘记人民,不要铺张浪费,不要追求生活享受。”

在彭德怀指挥的部队中,他不仅反对干部搞任何特殊,而且也不允许别人为他搞特殊。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发起了进军“三边”(原安边及定边、靖边三县的合称。抗日战争时期为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分区,简称“三边”),歼击青宁“二马”战役。

在进军“三边”中,彭德怀及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面临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一天,野战军司令部管理科的同志为改善一下司令员彭德怀的生活,就让炊事员到集市买了20条黄瓜。

彭德怀得知此事后,不仅狠狠批评了管理科的同志,而且第二天还在西北野战军团以上干部大会上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事隔多年,彭德怀仍念念不忘此事,说:“黄瓜虽小,影响事大。在大家艰苦困难时,都吃苦没话说。可大家连顿饭都没得吃,你买几千元一条的黄瓜,事就大了。”

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一以贯之将我党我军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恪守到底,常常在外出视察时十分注意地方上的一些接待细节。他要求工作人员无论到哪里,都要打招呼,“不准请客、送礼,不准搞特殊”。

1955年的一天,彭德怀下榻山东省烟台某招待所。他一进屋,只见桌上摆满了高档水果、香烟和奶糖,便心生不悦。他让警卫员把招待所所长、管理员叫来,请他们坐下,首先表示感谢,然后问:“咱们有没有招待费?”所长回答:“有,有,还有不少哩。”

彭德怀说:“那只能招待外宾。你们想一想,主人自己每天大吃大喝起来,把自己当成外人,这个家还能当好吗?不吃穷了才怪呢!尤其是首长们,本来工资就高,又白吃白喝白拿,再弄个双份。为老百姓想一想,他们应该生气吧!这不像为他们当家作主的样子吧?人家不应该喜欢这样的当家人吧?升官发财搞特殊,这是国民党的传统。咱们共产党人,不能向他们学习吧?咱们的国家、人民还很困难哟!”

彭德怀这一番掏心窝子的话,使所长和管理员深受感动,他们当即撤了桌上的东西,并保证今后改正。

邓小平:“四菜一汤好!什么也不再要了。”

1949年刘邓大军接管重庆以后,刘伯承、邓小平还带着从大别山出来的炊事员老程。老程给刘邓做饭就两个菜,一荤一素外加一个咸菜和一个榨菜汤,没有客人从来不加菜。后来,老程回老家了,换了新炊事员,菜的花样多了,数量也多了;开始是4个菜,后来是6个菜,最后成了8个菜,鸡鸭鱼全有了。

刘伯承生气了:“这不是天天吃席嘛!”邓小平说:“怪不得人家说我们天天过年。”邓小平问后勤部长:“我和刘司令员是个啥子伙食标准?”后勤部长不明就里,随口说道:“没有标准。”“没有标准?”“按照供给制,实报实销,吃多少报多少,都可以。”

邓小平发火了:“你这个同志有意思。没有标准,地主老财吃饭,都要量入为出,我没有标准,我都把地主老财比下去了!你要知道,我们国家还很穷,好些人在饿饭,我不能没有标准。”“那就请政委定一个标准吧。”后勤部长红着脸说。“今后,按团级标准吃四菜一汤,一荤三素,不得超支!”

几天后,后勤的同志又来请示邓小平,说考虑到刘司令员的身体,这个标准太低了,是不是再提高一下?邓小平考虑了一下说:“就按师一级的标准,不能再提了。”

刘邓首长的伙食标准定到了师一级,这就成了一道杠,没有人敢超过这道杠。很快,西南地区的伙食标准全部降下来了。

1980年7月,邓小平赴四川视察时经过峨眉山。他好不容易回趟老家,饮食上丰盛些总不为过。但邓小平没这样做。

据当时负责其伙食者回忆说,通知只做四菜一汤,多了不行,不能铺张。该厨师擅长做川菜,用心做了四川豆花、红烧雪魔芋、凉拌红椒嫩姜、峨眉泡菜和苦笋酸菜汤。

从菜谱看,这些还真具浓郁四川特色。不过细看,全是百姓饭桌上随处可见的家常菜,食材普通,做法简单:四川风味的豆花、泡菜、酸菜,是再普通不过的便饭;雪魔芋,即冷冻发泡成海绵状的魔芋;嫩姜,仅稍有别于北方人常用作料老姜,俗称姜芽,凉拌即为佐餐小菜;苦笋,也是南方常见的竹笋中的一种。

面对简朴特色川菜的便餐,邓小平欣然:“四菜一汤好!什么也不再要了。”

陈云:“决不能糟蹋农民的血汗,否则就会脱离群众,逐渐变质。”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勤俭节约不仅是在物质匮乏时期的自然选择,更是人民情怀的真挚表达。

早在战火纷飞的延安时期,自然条件恶劣,加之国民党层层封锁围困,陕甘宁边区军民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种严峻环境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的领袖带头参加劳动,亲自开荒种地,参加劳动竞赛,毛泽东被评为“特等模范”,朱德、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他们的衣着十分朴素,衣服和鞋袜总是补了再补,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一阵子,延安仍有个别人明目张胆显摆阔绰、大吃大喝等。

针对这一现状,陈云及时进行防微杜渐,在一次作报告的场合,就明确批评有个别人在搞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提出了一句名言——吃饭要照镜子。

陈云说:“延安人民的生活艰苦,大家都实行供给制,每人每天三钱油、五钱盐,粮食也不足,吃菜靠自己种,吃肉由各伙食单位养猪去解决,所以要爱护一粒米一滴油,丝毫不能浪费。我们是无产阶级,决不能糟蹋农民的血汗,否则就会脱离群众,逐渐变质。”

陈云所说的“照镜子”,就是不仅要把饭菜吃完,而且还要端起盘子,用馒头擦干盘子里的油,做到能照见自己的脸。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坚持与发扬好享誉党内外的“延安作风”,严于律己、齐心协力,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这一著名论断,是1940年秋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颇具战略意义的命题。陈云则是这一命题及号召的积极践行者,他的“吃饭要照镜子”便是鲜明实例。显而易见,“延安作风”指共产党的作风,“西安作风”指国民党的作风。毛泽东以风趣幽默的话语又语重心长地指明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最终较量在“作风”上,这既表现出毛泽东对共产党人赢得胜利的自信,又彰显了他对国共两党竞争的独特视角和战略眼光。

从此,“吃饭照镜子”广为传播,深入人心,这也成了“延安精神”的重要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依旧始终遵守自己立下的不收礼、不吃请、不奢华这一规矩。陈云的厨师说,“首长一年到头就吃那几样普通的家常菜,我这个技术也提高不了。”朴素的陈云让厨师发起了“牢骚”,这是因为陈云从来不吃所谓的“高级菜”。

有一次,陈云到杭州视察,这天正逢他生日。于是,厨师“先斩后奏”地准备了一些海参、鱼翅和燕窝,想利用这机会给他增加一些营养。当服务员刚端上一小碗鱼翅,陈云连连摆手,并显露不悦之色:“这东西太名贵了,给我拿下去。”当时,在座的同志说:“都做了,算了吧,别浪费了。您老人家需要补点营养。”陈云一听这么说,更不高兴了:“这东西不能吃,全国还有人连温饱的日子都没过上哩。今天宁可浪费一次,为了下次不浪费,不然你们以后又会找一个借口给我做。”

猜你喜欢
伙食彭德怀陈云
完善军队伙食补助费制度之浅见
My plan for new term
浅谈基层伙食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好伙食顶半个指导员
改善伙食计划失败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
彭德怀咬文嚼字
彭德怀的军事秘书谈彭德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