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种期、种植密度、肥料运筹组合条件对‘镇麦12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023-03-01 08:14荆敏红徐定邦马夏彬端木李玲邵慧霞
上海农业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常熟市播种期播种量

荆敏红 徐定邦 马夏彬 端木李玲 邵慧霞

(1常熟市种子管理站,常熟 215500;2常熟市海虞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常熟 215519)

小麦是当前江苏省常熟市秋播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6 000 hm2左右,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常熟市水稻品种布局优化调整,部分成熟期较晚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再加上水稻秋收期间阴雨日相对较多,不能及时开展水稻秸秆还田、大田耕整作业等,导致相当大面积的小麦无法适期播种(推迟到11月底甚至12月播种)。有研究表明,迟播小麦的分蘖期缩短,分蘖能力减弱,成穗率降低,单位面积成穗数减少,故迟播小麦通常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播种量)来弥补分蘖数的不足,通过调整肥料运筹来调节分蘖和后期穗粒结构,进而获得较高产量[1-2]。

‘镇麦12号’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春性中熟小麦新品种(审定编号:苏审麦201501),常熟市于2017年引入该品种进行试种,该品种表现为综合抗性好、穗大粒重、产量潜力大,故被确定为常熟市主推小麦品种,其种植面积近年来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常熟市不同种植户针对‘镇麦12号’采取的播种期、播种量和肥料运筹等均不同,导致不同种植户种植的‘镇麦12号’的产量表现不一,且相差较大。在此背景下,笔者于2021年秋研究了不同播种期、种植密度(播种量)、肥料运筹组合条件对‘镇麦12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期进一步优化该品种的种植技术,发挥出该品种的产量优势。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镇麦12号’,种子来源于中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种子发芽率为91%,采用人工条播种植方式,行距统一为30 cm。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位于常熟市海虞镇徐桥村的苏州(常熟)农作物品种综合测试基地、江苏省稻麦产业体系示范点进行。试验田块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肥力均匀一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5.8 g/kg、全氮含量为2.57 g/kg、有效磷含量为15.2 mg/kg、速效钾含量为89 mg/kg。

1.3 试验设计

根据试验要求、常熟市田块的生产条件和当地传统的小麦高产栽培经验,试验共设5个播种期处理,配以对应的种植密度(播种量)、纯氮施用量及氮肥运筹,各处理肥料用量N∶P2O5∶K2O均为2∶1∶1,具体试验设计见表1。处理不设重复,每小区面积为300 m2,顺序排列。

表1 试验处理设计

1.4 栽培管理措施

在播种前,‘镇麦12号’的种子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基肥统一在播种前1 d撒施,分蘖肥在小麦4~5叶期撒施,拔节孕穗肥根据各处理小麦生长发育情况分别在拔节初期和剑叶出生初期撒施。在冬前使用二磺甲碘隆、异丙隆进行化学除草1次,在春季使用爱秀、锐超麦进行化学除草1次;在小麦穗期使用丙硫菌唑戊唑醇、吡蚜酮、苯甲丙环唑防治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2次。其他田间栽培管理、农事作业均按当地小麦大田生产要求进行操作。

1.5 调查项目和方法

在试验期间,调查各处理小麦的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在小麦乳熟期,每处理选取20株小麦植株测量株高。在小麦成熟期,调查各处理小麦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质量,并进行机械收割,单独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镇麦12号’生育进程的影响

由表2可知,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镇麦12号’的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均相应推迟。分析各处理‘镇麦12号’的生育进程,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镇麦12号’的播种至出苗时间逐渐增加,处理(1)的播种至出苗时间最短,为14 d,处理(4)和处理(5)的播种至出苗时间较长,均为26 d;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镇麦12号’的出苗至抽穗时间逐渐减少,处理(5)的出苗至抽穗时间最短,为113 d,处理(1)的出苗至抽穗时间最长,为143 d;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镇麦12号’的抽穗至成熟时间先减少后增加,处理(2)的抽穗至成熟时间最短,为53 d,处理(5)的抽穗至成熟时间最长,为55 d;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镇麦12号’的全生育期逐渐减少,处理(5)的全生育期最短,为195 d,处理(1)的全生育期最长,为212 d。以上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光温条件会不利于小麦生长发育,从而造

成出苗时间增加,营养生长时间减少。

2.2 不同处理对‘镇麦12号’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3可知,随着播种量的增加,‘镇麦12号’的基本苗数逐渐增加,处理(1)的基本苗数最少,为139.9万苗/hm2,处理(5)的基本苗数最多,为265.1万苗/hm2;随着播种量的增加,‘镇麦12号’的越冬苗数先减少后增加,处理(1)的越冬苗数最多,为350.1万苗/hm2,处理(3)的越冬苗数最少,为250.1万苗/hm2;随着播种量的增加,‘镇麦12号’的返青苗数逐渐减少,处理(1)的返青苗数最多,为546.5万苗/hm2,处理(5)的返青苗数最少,为406.8万苗/hm2。结合田间调查情况可知,播种期推迟,虽然增加了播种量,但是迟播处理的小麦个体生长发育情况和早播处理的小麦相差较大,早播处理的小麦表现为壮苗率高、带蘖率高,迟播处理的小麦则表现为个体生长量小、带蘖率低、群体数量明显减少。

表3 不同处理‘镇麦12号’的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

2.3 不同处理对‘镇麦12号’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由表3可知,处理(1)、处理(2)的‘镇麦12号’实际产量相仿,分别为7 032.0、6 958.5 kg/hm2,产量较高;处理(3)、处理(4)的‘镇麦12号’实际产量相仿,分别为5 451.0、5 049.0 kg/hm2,但较处理(1)、处理(2)下降明显;处理(5)的‘镇麦12号’实际产量最低,仅为2 980.5 kg/hm2。分析‘镇麦12号’的产量构成可知,处理(2)的有效穗数最多,为415.1万穗/hm2,处理(5)的有效穗数最少,为318.5万穗/hm2;处理(2)的每穗粒数最多,为40.3粒,处理(5)的每穗粒数最少,为22.9粒;处理(1)、处理(2)的千粒质量较重,均为59.8 g,处理(5)的千粒质量最轻,为54.3 g;处理(2)的理论产量最高,为9 640.9 kg/hm2,处理(5)的理论产量最低,为3 951.2 kg/hm2。

2.4 不同处理对‘镇麦12号’抗逆性的影响

据田间调查可知,各处理‘镇麦12号’均未发生倒伏,且处理间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的发生程度差异不显著。经分析,这与本试验期间遇暖冬天气、小麦生长中期和抽穗成熟期的天气也较好有关,故小麦在生长后期的茎秆充实度较好,病害总体发生较轻。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适期播种的处理(1)、处理(2)的‘镇麦12号’种植表现较好,实际产量较高,且处理(2)的理论产量最高,田间表现也略优于处理(1);而较迟播的处理(3)、处理(4)的‘镇麦12号’种植表现一般,实际产量均低于处理(1)、处理(2);迟播的处理(5)的‘镇麦12号’种植表现最差。以上结果表明,小麦推迟播种,虽然提高了播种量,减少了肥料施用量,但是会造成小麦营养生长期缩短,个体发育不佳,进而降低实际产量,尤其是推迟到11月15日以后播种,即使增加播种量,实际产量也会较适期播种明显下降。因此,播种期仍是影响‘镇麦12号’实际产量的关键因素,该品种在适期播种的前提下,配以对应的播种量、纯氮施用量及氮肥运筹,即可取得较好的种植表现;该品种较合理的播种期在11月上旬,适宜播种量为112.5~150.0 kg/hm2。

李东升等[3]的研究结果表明,‘镇麦12号’在镇江地区于11月5日采用人工条播种植方式,在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氮肥追施量为150 kg/hm2的条件下,产量和生产效益最高;李东升等[4]的研究结果表明,‘扬麦16’‘镇麦168’等6个主栽小麦品种在江苏淮南麦区的适播期为11月8日至11月15日,迟播会严重影响各小麦品种的产量,‘扬麦18’‘镇麦9号’表现出较好的耐迟播性。本试验结果表明,‘镇麦12号’在11月8日播种、播种量为150.0 kg/hm2、纯氮施用量为270 kg/hm2的条件下,产量表现较好,且穗粒指标和李东升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镇麦12号’在11月上旬播种,植株生长势强,产量表现好,但播种期推迟到11月下旬,产量构成各因子的表现变差,造成产量下降,故该品种的耐迟播性一般。

综上,为充分发挥‘镇麦12号’千粒质量、丰产性好的品种特性,该品种宜在11月上旬进行适期播种,最迟不宜晚于11月20日播种;播种量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可适当增加,但应掌握在150~225 kg/hm2,从而保证基本苗数为180万~225万苗/hm2,且纯氮施用量以255 kg/hm2为宜;播种时,宜依据土壤墒情进行适深匀播,以确保播后能及早出苗、够苗。

猜你喜欢
常熟市播种期播种量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五(5)未来星中队
A Clever Rabbit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三(6)炫彩中队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
不同播种期对黄心乌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豫南地区适当推迟播种期有利于提升稻米品质
密度与播种期对直播棉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