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而新”
——邯郸串城街北段更新研究

2023-03-03 02:17王晓健李佳新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3年2期
关键词:街巷肌理句法

王晓健, 李佳新

(1.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 邯郸市建筑物理与地域建筑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历史街区原有空间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出来,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今天生产、生活方式的需求。针对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也在各地展开,以更好地适应今天的生活需要,邯郸市串城街北段(西门里北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以该历史街区改造为例,从空间句法视角试图对串城街北段区域的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空间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互动的模式,为历史街区更新策略提供参考。空间句法理论是一种从构型的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的方法[1]。空间句法在研究城市、街区、建筑空间分析过程中将现实空间抽象表达为符号空间,并通过计算和分析句法模型,将具有拓扑关系的变量与图解对应,定量表达空间属性[2],使我们对空间的感性认知转换成客观分析。

2 历史街区更新方法的梳理与思考

针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延续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当前对历史街区改造有全面改造和微改造两种模式。其目的都是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前提下,将历史街区的空间模式换化为符合今天生产生活的需要。

2.1 全面改造

全面改造将待改建区域建筑推倒重建。这种情况适于历史建筑基本丧失殆尽,只留下历史事件记忆的地段,从而在短时间内起到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的效果。主要优点为采用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样式”使建筑与历史事件形成默契结合,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对街区的重新组合、加大街巷宽度,从而达到对线性空间通行的要求。在提升街区环境质量的同时,满足今天的生产、生活需要。但这种改造方式会带来诸如历史断代、拆迁矛盾、区域内交通影响等问题。

2.2 微更新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全面改造”对城市空间造成不好的影响,开始转变为小规模的改造方式,强调空间的意义和品质。微更新指在区域空间格局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拆除无价值建筑并对其进行整治改善。保护区内的建筑依照“修旧如故,补新以新”原则进行修缮。部分建筑的拆除,腾出开阔场地,增强各个场所之间的渗透性。对于历史街区,通常采用疏通街巷空间等方式维持整体街区空间的完整性,从而满足现代交通的基本需求[3]。同时,融入现代生活理念、注入现代生活元素,改善水、暖、燃气、停车等基础配套设施。

综上所述,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更新,应遵循“循迹而新”的基本理念,以延续历史文脉为根本,以满足今天使用为基础。“循迹而新”是对历史建筑的风格进行深入研究后,在找出某个阶段风格特征的同时依据历史逻辑进行更新,从而在历史街区更新的“样式”上给出符合逻辑的更新定位。

3 影响历史街区空间的关键因素

历史街区不仅承载着城市的传统文化,并且映射着人们生活的轨迹。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往往保留具有历史特色的街区,进而传承街区独特的传统风格。在历史街区的更新中,行为路径也会随着街区布局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主要集中于具有历史文脉的街巷、人文节点、文物标志处,由此构成一个较完整的空间构型。因此,针对街巷原有的行为路径进行重点保护,将其具有价值的区域较完整的保存下来,从而,对街巷空间内在联系的保护是延续着历史街区空间特色的方式。

4 历史街区的量化指标

在以往对历史街区的研究中往往从建筑单体形式,街道尺度视角进行考量分析,缺少从定量逻辑方面对空间形态的状况进行研究。空间句法通过对空间结构的定量分析描述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4]。选择空间句法其中的“连接值”“整合度”参数,定量表达空间布局的组构关系,反映街巷布局与行为路径认知度的关系,由此得出街巷更新对整体空间的影响。在不同视觉效果的街巷空间中人们感受不同,通过Depthmap模型中整合度参数进行测度。

4.1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空间布局

邯郸城“西门里北街”两侧民居兴建于清末时期,发展于民国到解放初期。呈现“长巷短巷交错”的空间形态。区域内街巷空间曲折狭窄,存在很大的消防安全问题,建筑相当密集,缺少下水、暖、燃气、停车等基础设施以及休闲娱乐空间。区域内建筑为合院式布局,平顶居住式民房居多。所以,本地改建可以采用全面改造模式进行“循迹而新”的全面改造。

改建地段位于邯郸市核心区,西临城市主干道陵西北大街、南起人民路北到丛台路。“串城街”从基地中间穿过。基地内原有的建筑以一层商业为主,少量二层建筑,基地三面为商业、文化区,交通路网比较发达。

4.2 历史街区行为路径的维持

研究区域内,主要是合院式居住建筑。少量家庭个体增加的生活服务设施,如小卖部、理发店等。建筑相当密集,缺少休闲娱乐空间。更新后的街区保留了原有历史空间肌理的韵味,也保留了人们对原有空间认知度的连续性。新设计的街巷优化改进了原“鱼骨刺”肌理,使得街巷空间既满足今天的使用需求,又留住了人们对原有历史街区行为路径的深刻记忆。

串城街整体布局围绕“串城街”这条主干道展开,将一些历史特色的广场、人文节点、商业步行街等设施穿插其周边,形成强烈地域性的城市空间。将邯郸著名历史事件以景点方式设置其中,如: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奇货可居、邯郸学步、胡服骑射等。在8hm2多的用地内布置了近20个“历史景点”显得较为密集、冗余(见图1)。其中观音阁、清真寺为街区内历史中的传统建筑,它的恢复更符合地域精神。西门里北街区域的规划空间布局相互联系、互相融合、相互渗透构成了较统一的街巷空间格局。

图1 历史节点(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建筑空间布局上合院式为主,沿街一字式布局。空间肌理上的“鱼骨刺”街巷布局结合广场、节点限定出原有历史街巷的方向感,并创建出与行为路径相似的衍生空间。街道内建筑形态风格以串城街的历史建筑为蓝本研究设计出“新中式”的建筑形态(见图2),构成北方历史建筑的共性特征。

图2 “新中式”建筑形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5 空间场所的营建

运用空间句法工具对串城街的空间形态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数据可视化详细地表达各个街区空间形态的特征。历史街区内的特色空间体现了空间结构的特征,保证了具有历史建筑周边街巷空间的吸引力,有效地体现传统的历史风貌[5]。

5.1 历史街区内商业场所的营造

空间组合方式比较符合小规模分散式的商业经营,其庭院式空间布局从原有地域肌理提炼,具有一定延续性(见图3)。每个庭院为一种空间功能,明确每个庭院的视线路径得以获取相互穿透的效果。进而形成以街巷骨架为主,庭院之间渗透的空间格局。

图3 空间肌理形成示意图(图片来源:软件生成)

5.2 历史街区内文化层面的整体性

历史街区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演变,其传统空间肌理在当地环境和人们的生产习惯的影响下,局部空间发生了的改变。通过轴线模型建立,分析结果连接值(见图4)与整合度(见图5)与实地调研情况进行对比,以串城街为主轴,武灵广场塔楼为北段收尾,其中从南到北的人文节点串联于主轴。在人文节点清真寺、商业街购物中心核心地段处。空间整合度达到最高呈红色区域显示,发现空间句法的结果中,空间集中区域与人们商业、娱乐的场所相符,延续原有空间结构关系的商业场所营建策略,使得街巷保持较稳定的空间秩序。

图4 连接值(图片来源:Depthmap软件生成图)

图5 整合度(图片来源:Depthmap软件生成图)

6 结语

在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更新时,针对商业空间的营造,需要平衡商业购物中心场所与周围场地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样一来,街区空间的可达性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也强化了空间的属性,为历史街区增添了活力。另外,当下保护与更新的重点是营造历史街区的特色空间,注重对传统肌理的延续应用,加强对历史街区文化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街巷肌理句法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边走边唱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句法二题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雨中的街巷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