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语境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研究

2023-03-03 02:17李心瑶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3年2期
关键词:流线人性化设施

李心瑶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相对建筑室内而言的“外部空间”[1],它承载了人们公共交往、休闲、出行等重要活动,“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能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2],增强城市空间的“韧性”。

2 城市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在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只有满足了低级需求如生理、安全、归属等,才会出现高级需求。而许多设计者的出发点是创造“精神空间”,实现标新立异的设计理念,忽略了人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本末倒置,导致公共空间缺乏最基本的人性关怀,人们不愿意在公共空间停留。再有,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家具、服务设施各行其是,极大影响使用体验,公共空间无法作为一个整体来发挥其价值。此外,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更加呼唤健康、舒适、绿色的户外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亟待改善和提升。

3 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原则与策略

3.1 因地施策

依据场地条件和附近适用人群行为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设计,将街角、绿化带等“闲置空间”改造成口袋公园,充分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让人们切身享受到家门口公共空间的便利。

3.2 确保空间的舒适性

舒适的空间才能吸引人们停留,继而探索自身与空间的关系。关注人们在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的体验感,满足生理和精神上的舒适性需求。

3.3 激发活动的可能性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人以及他们的活动与互动才是这个空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设计的最终目标。通过空间流线的引导,充分发挥景观、设施等行为“发生器”的特性,为不同使用场景创造空间条件,激发对话、互动的可能性。

4 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设计方法

本章节围绕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感受和体验,探讨人性化理念落实在流线、空间、材料、设施、管理五个层面的外在形式和空间内涵。

4.1 柔和的空间界面

空间界面由线、面界定,过于平铺直叙的直线会使得空间的通过性过强。曲线是来自大自然的语言,使用曲线能让空间界面更加柔和亲切、更易于引导流线,避免对人心理造成压迫,反而更能营造生动多变的空间。丹麦国立艺术博物馆前广场采用不同尺度的类椭圆形作为绿地和水池的边界,流线充满趣味性和不确定性,不知不觉将人引导至博物馆前的水池边,吸引人们停留欣赏(见图1)。

图1 丹麦国立艺术博物馆前广场流线分析

不同曲线组合生成的空间开合给人们提供了停留的区域。圆桥(Cirkelbroen)是哥本哈根连接港口两岸的步行桥,本是以通过性为主的交通空间,设计巧妙地采用5个圆形错落的叠加在一起,形成“曲折”的路径,让人们行走时从不同角度欣赏水景,交通空间以外的区域则成为人们驻足、会面的场所(见图2)。

图2 圆桥(Cirkelbroen)公共空间流线分析

4.2 “自主”探索空间

“设计行为”和实际行为有出入是常有的事情,人们不一定会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去使用空间。既然未来发生的行为具有不可预见性,不妨提供一个空间容器,让人们主动探索它的可能性,形成“主动健康空间[3]”。

夏洛特广场(Charlotte Ammundsens Plads)利用街角空置的带状空间,居中设置下沉活动场,一反常规地采用自由而跳跃的三角形空间折面衔接高差,创造了“不被定义”的空间,邀请使用者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的空间吸引了众多轮滑和小轮车爱好者前来探索运动技巧。同时,三角形折面元素在场地中不断重复,形成散落在活动场上的“礁石”,人们或坐或倚靠,更是孩子们攀爬游戏的趣味装置(见图3a)。

超级线性公园(Superkilen)创造性地将地面隆起形成2.5m高的“土丘”,体量流畅,让人不禁想登高而上。人们在土丘上漫步、奔跑、俯冲、观景,用自己的方式与空间互动。这些自发的行为活动又进一步感染公共空间中的其他人,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见图3b)。

图3 夏洛特广场和超级线性公园实景图

4.3 舒适的材料配置

材料是人通过触觉、视觉甚至听觉感受空间最直接的渠道,温度、硬度、色彩、质感、纹理等都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的维度,决定了更深层次的空间体验。针对人群和行为恰如其分地进行材料配置能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需求,与空间产生共鸣。

栏杆扶手的可触面、室外落座区的可坐面材料应选用温度变化较小的木材或者塑料制品。少儿活动区采用塑胶地面,可以降低儿童受伤风险,减轻跌落疼痛感,此外,塑胶地面与周边地面的分界线界定了儿童区的范围,强化了游玩的归属感(见图4)。

图4 少儿活动区塑胶地面

此外,材料的选择会带给空间不同的氛围。石材给人稳重、冰冷的感受,而木材来源于生命体,带给人生机和温暖。海上青年之家(Det Maritime Hus)采用起伏柔和的屋面,目的是吸引人们“亲近”空间,木质屋面的材料则极大地强化这种氛围,迅速拉进空间与人的距离(见图5)。

图5 海上青年之家

4.4 设施激发活动

如果说空间是行为的容器,那么设施则是行为的“发生器”。如今随处可见的量产化健身器材是没有吸引力的,因为他们的使用方式已经固化。公共空间真正需要的是与空间整体设计、浑然一体,从而协同发挥作用的设施。

同样是休憩设施,如图6a,奥雷斯塔德城市小岛(Øerne i Ørestad)通过统一的语言将交通空间与休息长凳整合在一个圆形空间之中,围合式的长凳让休息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又与交通空间紧密联系。休息长凳在不同的位置或开放、或围合、或邻水,展现出不同的表情,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围合式布局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其次,人们日益注重日常健身与运动,街区型公园的健康步道常常人满为患。因此在公共空间中引入运动设施能有效弥补城市体育设施的短板。运动设施的设置应保证公平性,除了普及性较高的运动如篮球、乒乓球等,还应该兼顾小众运动,如滑板、攀岩等。

此外,互动型娱乐健身设施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大强化公共空间的标志性和魅力。如图6b卡维波滨水空间(Kalvebod Bølge)中的娱乐装置沿步道线性展开,其形式自由而动感,激发出跑酷、攀爬、游戏等多样的活动,鲜明的色彩更是为该空间注入活力。

图6 奥雷斯塔德城市小岛和卡维波滨水空间实景图

总之,设施与空间统筹设计,才能相得益彰,最大化地发挥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

4.5 空间自我管理

设计的根本是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实用性的空间答案。一个在设计层面较为完善的公共空间,必须统筹考虑投入使用后管理运维的实施模式,做好空间上的准备,通过设计解决甚至消除潜在的问题。与其耗费人力和资源维持公共空间品质,不如综合人们的使用心理,通过空间解决方案来限定、引导,反而能取得比人工管理更积极的效果。

哥本哈根北门枢纽站(Nørreport Station)是丹麦最繁忙的轨道交通枢纽站,为应对大量的自行车停放需求,将自行车停车区分为8组,分散布置于人们乘车的必经之路上,不仅顺应人们“抄近路”的心理,而且避免自行车流线的拥挤。同时,创造性地将自行车停车区设计成下凹的“车池”,人可以省力地将车推进“车池”停放(见图7)。竖向上的高差巧妙地避免了车辆无组织的蔓延,通过设计大大降低自行车管理的难度。

图7 北门枢纽站自行车“车池”

5 结语

以“人性化”为目标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围绕人的各方面生理和心理需求,开展精细化设计,在空间的不同内涵和各个维度扩展设计的范围。城市公共空间涵盖的公园、街道、建筑场地等不同领域空间的设计者更需要协同工作以实现人性化理念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就提升城市活力、增强人民幸福感而言,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领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猜你喜欢
流线人性化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几何映射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