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初次就业对家庭经济减贫效应研究

2023-03-03 08:07李丽娟
成才之路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教育扶贫

李丽娟

摘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千方百计帮助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文章运用“实证调查+量化测算”的研究方法,对江西省五所高校的贫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论从贫困生就业对原生家庭经济贡献上限、实际经济贡献,还是从客观达标率和主观满意率来看,很多高校贫困生就业后对原生家庭经济具有减贫效应。因此,国家应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毫不松懈地推进教育减贫工作。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家庭经济减贫;教育扶贫;就业收支状况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6-001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革命老区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质量异质性测度与精准脱贫防返贫研究”(17BGL174)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一直被许多学生视为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摆脱贫困的最有效的途径。从理论上看,高等教育的回报主要包括经济回报和非经济回报两种,其中经济回报是通过学生就业来实现的,可以真正达成“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的。虽然高等教育的经济反贫困功能已是学界共识,但是长期以来,部分研究人员的相关认知主要建立在“直观经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缺乏更为准确的实证调查和量化测算的检验,这不符合社科研究的规范。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实证调查+量化测算”的研究方法,对高校贫困生初次就业的收支状况及就业对家庭经济的减贫效应进行实地调研和测度,力求从实证层面检验以往对于高等教育经济反贫困功能的认知,提高贫困生就业质量和家庭减贫效应。

二、家庭经济减贫效应的衡量指标构建

如何确定高校贫困生初次就业后的收支状况,判断高校贫困生初次就业后是否对其家庭经济具有减贫效应,以及减贫效应的大小等,是探究高校贫困生就业对家庭经济减贫效应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研究有必要明确高校贫困生初次就业对家庭经济的减贫效应以及减贫效应大小的衡量依据。

1.家庭经济贡献上限

本研究针对研究对象每月平均支出状况进行相关了解,理论上来讲,假设贫困毕业生薪资扣除房租、水电费等日常支出外的剩余收入皆用于帮扶原生家庭,即贫困生在最大程度上对原生家庭的经济贡献,即家庭经济贡献上限。此项指标意味着高校贫困生就业后是否具备对原生家庭经济作出贡献的能力,即家庭经济减贫能力。在理论意义上,若家庭经济贡献上限值为正数,说明具备家庭经济减贫能力;若为零,说明贫困毕业生就业后无剩余收入来帮扶原生家庭,其就业并不具备对家庭经济作出贡献的能力,亦无减贫效应之说;若家庭经济贡献上限为负数,说明贫困毕业生就业后不仅没有剩余收入,还需要原生家庭帮扶,那么原生家庭经济情况并未得到改善,甚至可能比其就业前的家庭经济状况还要差,这种情况下高校贫困生就业对家庭经济并无减贫效应。

本文通过提取问卷中贫困生就业后的工作收入及其在就业后的每月平均支出这两项数据,同时参考问卷中贫困生就业后剩余收入的自我测算,从而确定家庭经济贡献上限。

2.家庭实际经济贡献

高校贫困生就业后有能力对家庭经济作出贡献,仅能代表其具备帮助原生家庭实现减贫的潜在能力,并不能代表其对家庭经济减贫有实际贡献。考虑到个体存在明显差异性,本研究有必要就贫困生就业后对原生家庭的实际经济贡献进行考查。贫困生对原生家庭的实际经济贡献是指贫困毕业生剩余收入中真正用于家庭经济的部分,即自身工作所获报酬用于原生家庭身上的那部分,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诸如替原生家庭成员购买物品等物质贡献,二是平时和逢年过节将自身所有或部分剩余收入寄回原生家庭補贴家用(其用途较为广泛,视原生家庭具体情况而定)。

3.客观达标率

考虑到高校贫困生就业对家庭经济减贫或脱贫效应衡量的客观性,本研究将通过“客观达标率”这一指标进一步测算高校贫困生就业对其家庭经济减贫效应。在原则意义上,若贫困毕业生就业对原生家庭的实际经济贡献广义上达到了其原生家庭所在地(即户籍所在地)的脱贫标准线,则狭义所指的相对贫困下的减贫效果便已达到。基于此,本研究将不同高校贫困生原生家庭所在地的脱贫标准线作为参考标准,结合贫困生就业后对家庭实际经济贡献情况,来探讨高校贫困生就业对家庭经济脱贫的客观达标率。

4.主观满意率

考虑到不同高校的众多贫困毕业生个体差异以及他们所在原生家庭贫困程度和家庭经济负担程度或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引入“主观满意率”的评价指标,从高校贫困毕业生自身角度出发,衡量其就业对原生家庭经济是否有减贫效应,减贫效应多大。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

本研究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收集、整理和研究有关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及对当前一系列社会敏感问题的思考。同时,考虑到江西省部分高校贫困毕业生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获取方面存在多重困难和阻碍,将2018届、2019届毕业的学生视为初次就业的贫困生,即短期就业的贫困毕业生。最终,本研究选择了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五所省属重点高校的部分贫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

四、江西高校贫困生就业后对家庭经济的减贫效应

发放出去的300份问卷中,已顺利就业的贫困生人数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比例能够反映高校贫困生的就业程度,是否就业决定其是否有帮助家庭经济减贫的机会,而就业去向决定了贫困生就业后的收入差距、能否帮助家庭经济减贫、减贫效应大小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0份问卷中,失业以及无效问卷共有45份,有255人实现了就业,即本研究的有效问卷数、就业率达到85%。由调查结果可知,五所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80%以上,就业率偏高,就业情况较好。

1.高校贫困毕业生对家庭经济贡献的上限

通过提取问卷中贫困生就业后的工作收入及其在就业后的每月平均支出这两项数据,同时参考问卷中贫困生就业后剩余收入的自我测算,得出贫困生初次就业对家庭经济贡献上限情况(如图1所示)。调查数据表明,贫困生就业后有78%的人是有剩余收入的,初步认为这78%的人具有帮扶家庭实现经济上减贫的能力,其中剩余收入在2001元~3000元、1元~1000元、1001元~2000元这三个区间,处于中上水平,分别有61人、36人、33人,占比分别为24%、14%、13%。平均每月剩余收入在3001元~4000元及4001元~5000元之间,人数为27人、21人,二者相差无几,但人数略低于前面三个区间,占比分别是11%、8%。剩余收入在5001元~6000元之间的贫困毕业生有9人,占4%。也有一些贫困生就业后除去每月平均支出后剩余收入总体偏高的情况,每月达到6001元~8000元(6人,占比2%),甚至在8001元以上(6人,占比2%)的也尚有人在。

值得注意的是,255份有效问卷中,不少人剩余收入为0元(30人,占比12%)甚至是负数(26人,占比10%):前者意味着这部分贫困生就业后经济收入仅能自给自足,而无剩余,后者则意味着贫困生就业后入不敷出,更别谈有剩余收入了,他们或许还需要原生家庭寄钱以维持日常生计。

由以上结果可知,有78%的贫困毕业生对家庭经济贡献的上限为正数,仅从这部分数据来看,说明大部分贫困毕业生有能力对家庭经济作出贡献,即具备帮助原生家庭经济减贫的能力,且他们对家庭经济作出贡献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2.高校贫困毕业生对家庭的实际经济贡献

结果显示(如图2),有56人实际经济贡献为0元,他们就业后并没有向家庭提供经济帮助,而剩下78%的人对家庭具有经济贡献,但对家庭实际经济贡献存在差异,较少数人家庭实际经济贡献在6001元~7000元、7001元~8000元、8001元~9000元、9001元~10000元之间不等,各不等区间分别有8人、9人、3人、5人,占比分别为3%、4%、1%、2%。发放问卷的贫困就业生中,实际经济贡献为1元~6000元的人数超过一半,占比51%,其中,实际经济贡献在1元~1000元的有15人,占比6%,实际经济贡献在1001元~2000元之间的有27人,占比11%,2001元~3000元之间的有24人,占比9%,实际经济贡献在3001元~4000元、4001元~5000元、5001元~6000元的分别有30人、34人、15人,占比达到了12%、13%、6%。此外,有7%的贫困生(17人)就业后寄回原生家庭的金额达到10001元~20000元,而寄回原生家庭金额达20001元以上者有12人,占比5%。

可见,约66.67%的贫困生就业后对其原生家庭的实际经济贡献达到3000元以上,暂不论其寄回原生家庭的这部分实际经济贡献具体去往何处,又能多大程度帮助原生家庭经济减贫,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部分实际经济贡献或多或少都对高校贫困生原生家庭经济具有减贫效应。

3.高校贫困毕业生对家庭经济减贫的客观达标率

除上述衡量指标外,本文拟通过高校贫困生对原生家庭的实际经济贡献与贫困生原生家庭所在地的国家脱贫线进行对比,来进一步探讨贫困生就业对其原生家庭经济的减贫效应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减贫效应。

考虑到生源地不同,各地区脱贫标准线亦各有差异,在255份有效问卷中,有上海、杭州、成都、南昌、重庆、武汉、恩施、信阳、吉安、抚州等59个不同的城市。首先找出国家发布的上述城市的脱贫标准线,发现各地的脱贫标准线存在较大差异,处于2000元~4000元不等。通过对这59个城市的脱贫标准线进行平均后核算出其平均值为3457.87元,也就是说每年家庭人均收入达到3457.87元,则该家庭达到了脱贫要求,实现了脱贫。

结合前文研究可知,有199人对原生家庭具有实际经济贡献,将其实际经济贡献值与脱贫线平均值进行对比后发现,133人(占比52%)的实际经济贡献值超过了脱贫标准平均值(3457.87元),其中有一半贫困生对原生家庭的资助甚至超出脱贫标准平均值的两倍,即在255份有效问卷中,有52%的贫困生对原生家庭的资助达到或超过了脱贫标准平均值。

4.高校贫困毕业生对家庭经济减贫的主观满意率

根据问卷回收结果来看,有25%的贫困生认为就业后原生家庭经济情况没有得到改善,经深入访谈发现,其中部分贫困生原生家庭存在重病家人、遭遇变故等情况,就业后虽有固定收入,但家庭开支较大,导致家庭经济减贫效益并不显著。有75%的贫困生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其就业前家庭经济收入极不稳定,常需借钱以解燃眉之急,就业后有稳定收入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虽无存款,但客观上来讲,就业后家庭经济依然得到了很大改善。

此外,问卷结果发现,对于自身就业后带动家庭经济减贫满意度,有5.71%的贫困生感到“非常滿意”,有23.81%的贫困生感到“比较满意”,有53.33%的贫困生感到“一般满意”,有16.19%的贫困生感到“不满意”,还有0.96%的贫困生感到“非常不满意”。由此可见,绝大多数高校贫困生均认可高等教育的脱贫功能,并认为就业能促进原生家庭经济减贫。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多项指标测定后发现:高校贫困生就业对家庭经济具有减贫效应。(1)从贫困生就业对原生家庭经济减贫的潜在能力来看,有78.04%的贫困毕业生就业收入大于日常支出,其家庭经济贡献上限为正数,说明大部分贫困毕业生具备帮助原生家庭经济减贫的能力,但其能力存在明显差异。(2)从高校贫困生就业后对原生家庭的实际经济贡献情况看来,78%的高校贫困生就业后对其家庭经济减贫作出了贡献。这78%的高校贫困生中,约66.67%的贫困生就业后每年对其原生家庭的实际经济贡献达3000元以上,这部分实际经济贡献对贫困生原生家庭经济减贫效应更佳。(3)结合相关数据得出,255名接受问卷调查的高校贫困生中,有52%(133人)的贫困生寄往原生家庭的金额达到甚至超过了各地区平均脱贫标准线(3457.87元/年),根据前文设定的对家庭经济脱贫的客观达标率的界定,可以认为,高校贫困生就业后对家庭经济脱贫的客观达标率达到52%。(4)通过研究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对原生家庭经济减贫效应的自我满意率后发现,有78%的贫困生认为其就业带动了家庭经济减贫,甚至带动家庭经济达到脱贫状态。

綜上所述,本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存在反贫困功能,高校贫困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对家庭经济起到了改善作用。因此,高校在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要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贫困生就业帮扶力度,以促进贫困生更好地就业,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林乘东.教育扶贫论[J].民族研究,1997(03).

[2]赵茂林.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的对策探讨[J].理论探讨,2006(05).

[3]许见华,吴晓蓉.教育发展的减贫效应探究[J].人民论坛,2022(03).

[4]史玲.发展型资助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6).

[5]赵明.社会资本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8所院校调查结果的分析[J].江苏高教,2021(12).

[6]周莉.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资助工作之我见[J].就业与保障,2021(21).

[7]沈泽竑.发展型资助视角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帮扶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19).

[8]张权力,陈星霖,沈悦,王宏梅.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成长需求的关照研究———基于高校贫困生发展资源模型的建构与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01).

[9]邝献有.精准资助框架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1(01).

[10]何伟峰,马书彬.基于精准就业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

[11]程盛杲,林蔚,赵健杰.贫困生就业创业精准帮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04).

[12]朱函兵.正确认识贫困生就业工作[J].决策探索,2007(09).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he First Employment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on Poverty Reduction of Family Economy

Li Lijuan

(Jiangxi Wuyuan Tea Vocational College, Wuyuan 333200, Chin)

Abstract: Employment is the biggest livelihood. Fac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college graduates, the state has issu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help poor college graduates find employment. The article use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empirical investigation+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to investigate the poor students in f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pper limit of the contribution of poor students to the original family economy, the actual economic contribution, 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bjective target rate and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rate, many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on the original family economy after employment. Therefore, the country should continue to develop higher education and unswervingly promote poverty red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Key words: poor college students; poverty reduction of family economy;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employment incomeand expenditure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