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理想的乡村社会: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与筹划

2023-03-05 05:57张金运
林区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乡土师生学校

张金运

(贵阳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阳 550005)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提升乡村社会的经济功能,同时需要发挥乡村社会承载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文化功能。文化建设作为乡村学校振兴建设的重要抓手,承担着在乡村社会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培根的重要使命。

检视当下,我国乡村社会经历了从“熟人社会”过渡到“半熟人社会”[1]的历史变迁。在市场化和城镇化的引导下,乡村学校日渐脱嵌于乡土社会的建设,成为文化的荒岛,“常年工作生活两地奔波的 ‘候鸟型’乡村教师逐渐与乡村社会脱嵌,成为在乡村教书的局外人”[2]。乡村学校的困境是多方面的,根源在于其精神上中断了文化传统的延续。“乡村人的迷茫与无助,是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也是担负教书育人的乡村学校与传统的乡村文化之间发生背离的反应”[3]。事实上,现代社会中城乡文化的紧张,导致了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超越城乡二元对立,立足于理想乡村社会进行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激发乡村学校文化自信,确保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有效达成和创造性实现的时代命题。

一、新时代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意涵阐释

(一)新时代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体性改善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质的重要举措。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在这里,学校文化建设体现为精神、活动、环境三个方面,着眼于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的持续影响。

文化建设对于乡村学校的发展有着更为特殊的时代意义。文化建设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乡村学校的制度、环境、活动进行的一种整体性营造,进而让师生在理想的乡村社会中生活。理想的乡村社会注重城乡文化的融合与互补。首先,理想的乡村社会确认了乡土社会的教育价值,通过激活乡土社会的文化记忆,进而让师生在乡村土地上创造出一种“共在”的文化空间。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全方位的,它以一种整体、全息的方式展现了师生主体间的精神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是反映当下的时代文化,同时也是对乡村土地上的文化精神的传承。其次,理想的乡村社会需要理解时代的变化,尤其是借鉴城市文化带来的教育经验,不断吸收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育契机。

总之,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在历史和现实中实现平衡。这种平衡意味着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需要在乡土自身历史发展谱系上进行延续。“历史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给定之物,完全抛开给定之物重新创造一种新的纸牌,意味着游戏者主动退出了游戏”[4]。同时,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造,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二者结合,才能让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延续乡村传统,实现守正创新。

(二)新时代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之路见证了中国乡村教育的飞速发展。正是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我国乡村教育才取得质的飞跃。为进一步深化乡村教育改革,提升乡村学校的文化自信,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乡村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1.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保存师生的文化记忆,促进师生的根性成长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拓展大众对乡村学校的理解,将教学实践提升为师生的人生教育实践。文化建设的凸显,是深化学校改革,提升办学自觉,克服唯知识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是教育的底色,文化建设通过学校全要素的优化,让师生成长与乡村文化记忆之间建立联系。“在文化的意义上,乡村才可谓是一种生命之中真正所要去关注的根本,是根基性的,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价值关怀”[5]。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通过调动乡村文化存在的各种资源,将先辈的文化经验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

“没有五千年农耕文明,就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今天中华民族的根与魂”[6]。重视农耕文明的教育遗产,才能提升乡村学校的自信心。长期以来,中国的乡土社会积累了丰富的农耕文明,乡土性成为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特征。农耕文明既包含很多顺应时节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包含大量具有伦理教化的教育经验。

2.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的融合与创生的实践过程。学校的文化实践追求的是“和而不同”,是在差异中彰显教育的个性。即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在乡村”中进行的一种积极的筹划。“作为乡村社区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乡村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天然的身处于乡土文化土壤中的乡村学校,成为优质学校就意味着它是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主阵地”[7]。

因此,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的“乡土性”是作为一种存在经验呈现出来的办学特色。这种乡土性跟每一个独特的乡村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都依存在这些具体的村落之中。“因此,现代世界越是发展,传统乡村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标志物,其自身的价值也会越凸显出来”[8]。这种价值作为乡村学校的文化理念彰显了其存在的价值。

3.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活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不仅仅在学校中营造了文化空间,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社会跟学校之间的文化互动,提升了乡村社会的活力。事实上,乡村学校在开展文化建设过程中,家长和其他村民也获得了一种参与的文化经验。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乡村社会不仅仅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感知到时代文化的变化。

二、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

尽管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已经普遍受到重视,但是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边缘化、脱嵌化和外在化的困境。

(一)边缘化:知识教学压制下的乡村学校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乡村学校只注重知识教学,忽视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现代知识重塑了乡村教育的价值体系,强化知识教学的权威性。随着知识型的转换,科学知识日渐强势,在学校教育中获得了垄断性的地位,使得乡村社会的传统文化习俗和生活经验被压制。

在唯知识教学观的影响下,文化建设成为学校的一种“装饰”。比如有的学校专门打造学生兴趣组,用来表现本校的民族特色,并在学校宣传视频中循环播放。这种文化特色往往是刻意营造出来的一种幻象,没有成为大多数师生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装饰性的文化建设,忽视了文化的整体性要求,不仅无法达成文化育人的效果,而且可能会产生一种反教育的后果。“这种功利取向驱动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将精力集中在形式化的建设上,是以工程思维对学校文化的降格与矮化,学校文化在这样的价值指引下不断沦为器物的堆集,既看不见文化建设对学校长久发展的促动,更看不见文化建设对人生命的滋养”[9]。

(二)脱嵌化:城市化主导下的乡村学校文化建设

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注重标准化的校园环境和制度建设,却没有从根上生长出反映乡土气息的特色文化。在文化建设中,部分乡村学校往往以项目的形式对校园环境进行装饰,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企业的介入给乡村学校提供了城市学校的建设模板。加之学校希望短期内改变形象的迫切心情,使得文化模仿的痕迹十分明显。

这种模仿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乡村学校脱嵌于乡村社会的本土建设之中。由于缺乏内驱力,乡村教师只是将文化建设看作一种任务。没有对乡土文化产生由衷的认可,文化建设更多的是借助互联网搜索进行的一种复制。本应作为文化工作者的乡村教师在城乡之间来回迁徙,忽视了对乡村学校文化的体认,阻碍了在学校进行创新性的文化实践。

(三)外在化:表现主义影响下的乡村学校文化建设

在互联网媒体的影响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开始追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宣传。一些乡村学校有专门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这种宣传的确能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把学校的特色宣传出去。但是过度注重这种景观式的营造,使学校忽视了文化建设的内涵,仅成为一种外在的“表演”。

事实上,做活动方案、拍照、文案写作会消耗掉乡村教师的一部分日常时间,甚至消磨了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导致其精神世界的贫瘠。这种刻意营造文化景象的方式降格了师生的精神生活,背离了追求崇高的初心。因为“崇高包含了一种向往超感的心情或者被调整到超感,而娱乐所带来的愉悦则始终是感性情感的现象,是动物的、肉体的感受”[10]。表现主义渗透了娱乐文化的精神指向,使得文化建设忽视了对学校内在精神的守护。没有对师生个人精神世界的守护,学校文化便消融于娱乐空间中。

综上,当前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实际是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产物,既有现代教育的知识崇拜对文化的疏离,也有城市文化强势进入和娱乐文化泛滥带来的现实困境。

三、新时代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筹划路径

国家在乡村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立足乡村文明,汲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11]。在此背景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面向理想的乡村社会,注重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在城乡一体化中实现文化融合。

(一)注重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性,沟通融合学校内外之间的联系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营造,渗透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体现的师生“共在”,表达了师生在乡土世界中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筹划。

首先,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有明确的文化主张。它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灵魂,也是一个学校对培养什么精神气象的人的具体表达。这种文化主张体现了乡村学校自身的文化价值,具体指向于对培养人的理想设计。

其次,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将校内和校外融合在一起。一方面,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不仅仅需要进行知识传递,也需要将学科文化进行有效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课外空间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要将校园活动进行有序展示,以实现特色文化的创新。两个空间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需要打开边界,进行文化的对话、融合与创新。

(二)注重乡村文化的历史变迁,推动城乡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

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跟乡村生活的文化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乡村学校成为理想乡村生活的重要载体。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不是简单回到过去的农村生活之中,也不是照搬城市的学校文化,理想的乡村生活在承认了乡土社会教化价值的同时,也要注意借鉴城乡一体化过程对城市文化的学习和参考。

乡村学校处于城乡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中,注重文化间的融合才能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事实上,现代农村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热爱乡土的情怀,同时也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让农村在走向市场化的经济格局中参与生产、分配和消费。文化建设需要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中实现更新。如果不能向变革的外部世界敞开,不能迎接现代科技带来的机遇,乡村建设很难得到提升。“乡村教育应建立与外部世界的合作关系,保证乡民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拓展乡民的文化视野,培养文化创新精神与能力”[12]。

(三)注重师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身份,不断提升其文化自觉

师生作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需要不断参与并融入文化建设的行动中。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指向师生精神世界的变化。首先,提升师生的文化主体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中不仅仅需要获得知识,同时也需要理解和体认各种文化形式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维度,没有文化支撑的校园无法持久影响人的发展。其次,提升师生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文化活动要体现学校的文化价值,并以课程化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功能。最后,以档案袋的形式叙事文化建设的过程,展现师生精彩瞬间,促进师生对文化实践进行反思。

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师生在乡土社会中构建意义世界的尝试,它为学校的内涵建设提供了新的致思路径和行动方法。文化建设重在通过文化育人实现教育品质的提升和人的精神唤醒。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审视乡土世界中保留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同时不断体认时代变化,尤其是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进而为现代教育危机的解决提供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乡土师生学校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读《乡土中国》后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