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2023-03-05 22:44周新
中学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

周新

【课题】

乡村“善治”路在何方——以《秋菊打官司》为例说法

【联读文本】

《礼治秩序》《无讼》《长老统治》等

【设计意图】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什么是“善治”?如何实施?我们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去探寻智慧。

《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84年重新出版并再版。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嬗变,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需要基于对乡土中国特点和特定国情的认知和把握,对传统文化和治理方式进行思判和借鉴。

本研究性学习课题基于张艺谋导演的影片《秋菊打官司》这个乡村中国的微缩场景和样本,尝试从《乡土中国》的学术思想和论析认识中印证、辨析乡村治理方式的特点和作用,思辨其局限性与价值意义,从中领悟、提炼、借鉴乡村治理智慧,探寻治理的有效路径。

执教者采用群文联读方式,链接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八篇、第九篇、第十一篇等章节,整合当代相关乡村治理的论文资料,探究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和一致性,重点探究法治与礼治的对立统一。

课前安排学生观看《秋菊打官司》以了解剧情,列出预习任务清单;同时要求学生复读《礼治秩序》《无讼》《长老统治》等章节。确定教学目标:理解和把握章节的相关概念、主要观点和论述;能够利用相关论述进行分析阐释,由此及彼,进行深度思考;按照“理解——拓展——迁移”的路径,比同辨异,总结提炼,探寻“善治”之路。

【案例述评】

北方山村,山势陡峭,秋叶飘零。羊肠小道上走来三个人。女人叫秋菊,20 多岁,腰身肥胖,怀了至少6 个月的身孕。高个的是她的丈夫,叫万庆来,不到30 岁。挽着庆来的一位小姑娘,是庆来的妹妹。他们三人走下山坡,穿过黄土地,走进一个小镇,又拐进一个小小的卫生院。他们是来为庆来治伤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一向老实、忠厚、怯懦的村民万庆来为了在自家的承包地里盖辣子楼而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庆来气愤之下,大骂村长“下一辈子断子绝孙,还抱一窝母鸡”。村长只有四个女儿,唯独没有儿子,去年的计划生育又把村长生儿子的目标“计划”掉了,如今听到庆来骂他“断子绝孙”,村长恼羞成怒,一脚踢向庆来。这一踢不要紧,偏偏踢中了庆来的要害处。庆来整日躺在床上,连农活都干不了。庆来的妻子秋菊善良而又有主见。她见丈夫被踢成这样,便去找村长说理。村长认为庆来私自在自留地盖楼是违法的,何况庆来还张口骂他“断子绝孙”,因此,踢庆来一脚是理所当然的。秋菊拿出大夫诊断证明,村长连看都不看一眼。秋菊鼓起勇气说:“那总得有个说法吧,老大个世界,能没理?”村长蛮横地说:“没理搅不出理来。……秋菊丫头,你要硬逼我给个说法儿,别嫌大叔的话不好听,我叉开了裤裆在当院里站着,让你男人还我一脚吧。”

秋菊见村长不肯认错,便挺着大肚子到乡政府告状,乡政府李公安听完秋菊的诉说,便好心地劝告秋菊回家,并答应去找村长了解情况。隔了几日,李公安到村里来进行调解。调解的结果是让村长赔偿秋菊家经济上的损失。秋菊本想事情已经结束,当第二天清晨,她去向村长索取庆来治病的医药费时,村长仍不认错。他数完钱,秋菊正要伸手去接,他又一抖胳膊,将钱天女散花般地扔在院子泥地里。

好强的秋菊为了要个说法,让妹妹用平板车拉着她,一起到几十里外的县公安局告状。没有路费,便拉上自家地里生产的红辣椒去卖。县里的裁决同样也只明确了对村长经济上的罚款。李公安得知秋菊告到县里,担心事件进一步扩大,便以村长的名义给秋菊送来了点心,以表示村长向她赔礼道歉。然而,当秋菊得知点心是李公安所送,村长并未认错时,倔强的她退回了李公安送来的点心,拖着沉重的身子来到了市公安局。市公安局的复议书基本维持了乡、县调解和裁决的内容,只是让村长再多赔偿秋菊50 元钱。村长以胜利者的姿态,把庆来叫到家里,把赔偿的钱交给庆来,再次明言:给钱不要就拉倒,别指望我一把岁数的人会磕头服软儿。庆来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收下了钱。他一方面心疼秋菊怀着身孕到处奔波告状,又怕他是一村之长,以后说不定还有什么事有求于他,因此,打算糊里糊涂地了结此事。但是秋菊忍不下这口气,她把钱重又退还给了村长。

秋菊再次来到市里。在城市的喧嚣声中,她与妹妹历经波折,在好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市公安局长。局长耐心询问案情,不收她送去的礼物,并指点她去找律师,向市人民法院起诉。完了,还用小车送她回旅馆。秋菊十分高兴。她当即照局长说的办,聘请了律师,提出上诉。市人民法院经过一番调查,正式开庭,认为公安局的复议没有错误。秋菊败诉了。

秋菊仍不服输,她坚持认为,村长踢伤了人不肯赔礼就是错的。她执意要找回这个公道,上诉至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非常重视这一案件,派人来到村里了解情况,并给庆来查伤,让他去医院拍片。秋菊看他们办事认真,对官司充满希望。

转眼间春节到了。除夕之夜,秋菊临产,是难产,疼得在床上翻滚,情况十分危急。庆来万般无奈,只能去找村长帮忙。村长毕竟是一村之长,此时此刻,他不计前嫌,立即组织村民连夜踏雪冒寒,打着火把,抬秋菊去医院。清晨,秋菊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全家人对村长感激万分。秋菊也认为,事情到此,她与村长的官司也就可以就此了结了。

为了表示庆贺,秋菊家打算热热闹闹地给孩子过满月,并商定到时候一定要把村里人,特别是村长请来喝酒。满月那天,小山村分外热闹,秋菊家门口摆起了多桌酒席,乡亲们纷纷赶来祝贺庆来喜得贵子,秋菊也在盼着村长出现。但,这时,忽然传来警车的声音。有人来说,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下来了,村长被证实犯了伤害罪被判拘留。秋菊冲出家门,抄近路,爬上山梁,力图拦住警车,告诉他们,她与村长的官司已经了结,她和村长的关系已和好如初。然而,警车押着村长,早已呼啸而去。望着消逝的警车和连绵起伏的群山,秋菊感到茫然失落……

【研讨实录】

师:同学们好,上课!

生:老师好!

师:《秋菊打官司》影片背景设定在20 世纪80 年代的小山村,是乡村中国的一个微缩场景。从剧情表层看,叙述的是一个民告官的故事;从人物内在性格命运看,叙述的是一个受到损害的弱者维护自身尊严的故事;从文化心理深度探究,则体现了法律与人情在乡土社会的冲突与碰撞,引导我们反思乡村如何有效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矛盾。

师:为了走通这条路,今天这节课以《秋菊打官司》为例,尝试从《乡土中国》的学术思想和论述中进一步辨析乡村治理方式的特点和作用,思辨其局限性与价值,从中领悟、提炼、借鉴乡村治理智慧,探寻“善治”有效路径。

师:首先,我们整体把握国情乡情。结合《乡土中国》相关论述,请同学们思考,《秋菊打官司》剧情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实和特点?

生: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还是“熟人社会”,人情社会、面子观点比较盛行。

生:思想比较保守落后,男尊女卑思想色彩浓厚。

生:乡村发生矛盾纠纷时,老百姓不愿意打官司;害怕得罪与被报复,选择息事宁人。

生:村民法律意识不强,素质不高,法制环境氛围不浓,老百姓在解决矛盾纠纷中,人为因素影响仍然较大。

师:专业术语是“息讼”思维模式。

师:有没有从事件过程来分析的?

生:人治仍然比较突出,民事纠纷,调解的方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力和诉求的机制不健全。

生:村长具有权威性,是基层权力的维护者,在乡村封闭的社会环境中还是比较强势。

师:《乡土中国》论述的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的论断,具体生动地体现在《秋菊打官司》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之中。正是乡土社会的土壤催生了民告官的故事。

师:接下来,我们梳理探究故事脉络。请同学们思考,秋菊打官司前后经历了哪些波折变化?她得到了“想要个说法”吗?为什么?

生:她一直没有得到想要的“说法”,秋菊连续三次上访,结果是村长被拘留。

师:村长被拘留了,秋菊“想要的说法”没有实现吗?

师:这个“说法”究竟是什么?

生:她认为村长打伤自己的丈夫是错误的行为,要让村长认错,赔礼道歉。

师:归纳起来,她想要的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而是精神层面东西。究竟是什么?能不能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沉思)

生:面子、尊严。

生:(补充)礼。

师:很有道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她希望得到的是尊严和面子,实质是精神道德层面的“礼”。可见“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师:秋菊没有得到想要的“说法”,根本原因是村长始终不愿意认错赔礼。

师:接下来,请结合《礼治秩序》《长老政治》相关论述,分析老村长始终不愿意认错的原因是什么?

生:村长是公家人,一村之长,代表着政府的一级政权,农村基层实际的管理者掌权者。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他经手办的。秋菊她们则是本村人,庆来违规建房在先,他认为有权管理此事。

生:他有权力,万庆来的想法“又怕他是一村之长,以后说不定还有什么事有求于他”可以印证这一点。

师:抽象一下,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讲,村长身上具有“横暴权力”的性质,他是乡村社会权力和规则的维护者。

师: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生:村长辈分高,秋菊称他“叔叔”;还有村长年纪大资格老,村长的话“别指望我一把岁数的人会磕头服软儿”可以说明这一点。

师:借用《长老政治》的论述,实质是什么?

生:长幼之序。

师:说得很到位。村长打人与庆来本身的举动有没有关联?

生:有。庆来的言语侮辱和伤害了村长。他“无礼”,骂他“断子绝孙”,辱骂村长在先,失礼于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违背了道德礼仪。

师:分析准确。你能运用《礼治秩序》论述来具体阐释吗?

生: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对礼的敬畏之感。

师:好!还有谁补充?

生: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是合适的路子,手段是教化,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师:两个同学分别陈述了两个方面,我们明白了村长始终不愿意认错的原因,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到权力等级观念影响,在规则面前他具有话语权和管束力,背后是法治秩序在支撑;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受尊严和面子观念影响,在道德层面“尊卑长幼”具有隐性“合于礼”的规则影响,背后是礼治秩序在支撑。

师:接下来进入拓展提升环节。有学者评价:“秋菊其实不应该打这场官司,其结局就是法治的无奈。”大家都知道,秋菊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说法”,那么秋菊到底该不该打这场官司?链接《乡土中国》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生:她所希望的道德上的“说法”只能通过非讼的方式相对柔和地进行解决,但村长始终拒绝认错赔礼,秋菊想要的“说法”没有满足,所以不断上访,不得不去打官司。

生:秋菊既不能自身解决问题,也没能通过调解,信访,谅解等途径解决,所以最终只能对簿公堂。

生:我认为,无奈的原因在于通过法律手段去解决道德层面的东西,司法解决了原本信访可以解决的问题,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生:其实秋菊可以不打这场官司。礼治秩序治理下的社会,人们都遵德守礼,如果有纠纷,一般可以依靠“长幼有序”的教化权力——长老统治来实现,所以长老统治应该是实现礼治秩序的工具或者是一种手段。

师: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两者矛盾冲突在于一个要求“赔礼”,另一个要求“尊礼”。交锋点实质在于尊严和面子,是精神道德层面的“礼”。问题在于礼治注重传统和教化,法治强化责任和强制。

生: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重视经验,敬畏传统。可以有效解决生活问题,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中,传统的效力更大。

师:由此看来,法律与人情在乡土社会面临冲突与碰撞。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法律既不是全部社会规范,也不能代替其他传统文化的规范。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我们需要辨析法治与礼治的价值和作用。

生:我以为秋菊不该打这场官司。因为乡土社会主张无讼,就是依靠乡土社会的统治秩序对人们的行为形成约束和规范。

师:乡土社会对“治”的处置方式是调解。调解的过程就是感化、教育人的过程。从《无讼》第10 段“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可以知道,礼治考虑的是道德问题和伦理观念,遵循尊卑长幼,教化性的权力。法官的处置方式是按照法律办事,采用适当的刑罚来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师:归根到底,秋菊其实不应该打这场官司,法治发挥的效益不明显。如果以文化传统和遵德守礼为规则,运用礼治手段,可以较好解决该问题。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迁移运用环节。假如你是当代“秋菊”,会运用哪些方式和途径来化解乡村生活中类似的矛盾和纠纷?

生:自治模式。自主解决,私了。例如“我叉开了裤裆在当院里站着,让你男人还我一脚吧。”

生:调解模式。剧中的李公安自始至终都在扮演调解者的角色。在首次的上告中,从实质上看李公安是抱着乡村调解纠纷的老派经验,但处理的结果并不理想。李公安为化解双方矛盾,私自买了礼物代村长向秋菊赔礼,这虽然是化解矛盾的一种手段,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不合法的,调解是双方的事情,公安机关作为一个处理纠纷的机关,应该要在充分考虑双方意见的情况下让双方自己做出决定,而不是为减少麻烦而自己掏腰包解决。

师: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把握好法治和礼治的平衡与融合,就可以让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得到合理的解决,让冷冰的法律法规背后充满了温情与和谐。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意在探寻城乡中国“善治”之路。《乡土中国》探寻的是20 世纪30 年代乡村治理的智慧,虽然时过境迁,但总结出了维护其统治的是“礼治”。“礼治”教化着当时乡土社会的百姓,让百姓“克己复礼”,成为当时乡土中国的“善治”之路。

在城乡中国背景下,我们要对“礼治”等进行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礼有甚于道德,我们要重视道德教化,强化内在的约束和敬畏,尊德守礼,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通过道德教化,教人求真、劝人向善、促人尚美。通过道德教化,培育法治精神。个人道德觉悟提高,必然会自觉遵法守法;全社会道德水准提高,法治中国就会有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
“荒诞”与“法理”
“乡土社会”的国民性初探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城市化与回不去的故乡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费孝通与文化自觉的社会学方法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