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族群同盟视角下《为黛西小姐开车》的电影叙事

2023-03-06 03:48董永义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23年3期
关键词:波利路德霍克

⊙董永义[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一、影片及创作背景介绍

电影《为黛西小姐开车》(Driving Miss Daisy)曾获第62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是阿尔弗雷德·乌里(Alfred Uhry)根据自己的话剧作品改编,该剧1988年获普利策奖。影片于1989年12月13日在美国首映,次年1月在美国公映。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讲述了犹太裔老太太黛西和黑人司机霍克之间的故事。黛西从刚开始排斥霍克作为自己的私人司机,到最终接受他并视霍克为最好的朋友,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为美国社会的少数族裔,犹太人和黑人之间的互认和包容。在美国社会,犹太人和黑人有着同样的命运,犹太人长期游离于主流白人体系之外,黑人长时期遭受着深重的种族歧视观念与种族隔离制度的压迫,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影片中故事发生的时期正是美国民权运动开始时期,在黑人主导的民权运动下,犹太人和黑人并肩作战,结成了同盟,堪称两大族群相处的“黄金时代”。在此背景下,乌里创作了这部剧,获得了全球超1亿美元的票房。作为家庭伦理片,《为黛西小姐开车》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自然是与当时的文化潮流和时代审美分不开的。

二、跨族群同盟视角下的电影叙事

(一)彼此的焦虑:霍克和黛西初识

处于美国南部的黑人和犹太人在很多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南部犹太人收入高,受教育程度也高于其他族群,大部分南部犹太人对民权运动并不关心。在《为黛西小姐开车》这部影片中,犹太老太太黛西性格古怪,挂错了挡而导致车严重受损,儿子波利不同意她继续开车,并坚持为她雇用一名司机。因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生活被打扰,黛西固执己见,不接受霍克的到来,总是找茬挑事,并声称宁愿费劲去坐公交也不愿让司机接送。生性善良的霍克不得不去迎合这位老太太,让她慢慢接受。生活在美国南方犹太文化圈内的黛西,有着犹太人的生活习俗。她非常注重自己的穿衣打扮,在气质形象上一点都不能落后于主流,但她生活节俭,并且养成了多疑和倔强的性格,这在她和霍克接下来的交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以“车”为线索,讲述黛西和霍克的磨合。“车”在某种程度上物化了黛西的“美国梦”,在美国,开车是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很多人把车子视为地位的象征,没有了车,人们往往会觉得很受约束。因此,对于黛西来说,不能开车就意味着她被剥夺了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和文化的机会,使她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同黑人一样,犹太人同样被美国主流白人歧视与排挤,不过随着犹太人越来越紧密地融入美国社会,他们自身的犹太性也越来越淡,渐渐地被“美国化”了,影片中黛西的儿子波利和他的妻子弗罗琳就是典型的例子。黛西邀请波利和妻子弗罗琳去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被波利拒绝了,并解释说他的生意伙伴不喜欢马丁·路德·金,波利很清楚要做“亚特兰大人所想要的”事,要摈弃黑人所从事的事业,这样能够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并且不会影响他的生意。领导黑人民权运动的灵魂人物正是马丁·路德·金博士,他恰好也出生于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其父是教会牧师,他家境优渥,属于中产阶级,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马丁·路德·金看尽南方的种族不平等待遇,使他在成年后积极投入黑人民权运动。而黛西的儿媳弗罗琳已经皈依了基督教,成为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一名犹太女人,他们是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妥协者。

作为早先的犹太裔移民,黛西受犹太文化影响很深,她想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又无法摆脱自己犹太裔的经历和自己秉持的文化习俗。游走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她,在和霍克见面时表现得冷漠高傲,并不相信霍克的为人,对他更多是猜忌和诽谤。当她发现厨房的三文鱼罐头少了一罐的时候,一口咬定就是霍克偷吃的。霍克第二天一到她家,就承认自己昨天吃了那罐三文鱼,又特地买了一罐补上。还有,黛西去参加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时,她本来有两张票,但因不愿意与黑人司机坐在一起,结果等到最后一刻才告诉霍克,而那时已经太晚了。小小的细节无不透露出在他们相识的那段时间里,黛西对霍克,或者更准确地说对黑人,有着深深的刻板印象,这样的刻板印象就如同白人对黑人的偏见,在美国社会根深蒂固。除了对待霍克外,她对她的儿子和儿媳也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冷淡和漠视,这样的亲子关系让人不得不思考。作为犹太富商的遗孀,没有了丈夫的她,是多么的孤独和无助,但在外人面前,她又要表现得非常强大。这样的双重处境和焦虑让她的性格呈现出高傲自大、漠视一切的特点,对于霍克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

就霍克而言,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身处白人至上的美国社会,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养家糊口看起来比别的更为重要。在和黛西刚结识的日子里,对于黛西的冷眼相看,他只能选择不予理睬,所能做的就是尽心尽职开好车,照顾好黛西的生活起居。但作为黑人,他也渴望融入主流社会。“二战”的爆发改变了世界格局,在战后亚非国家有色人种争取国家和民族独立的精神鼓舞下,黑人也有了极大的热情去参与变革,维护自己的合法地位和权利,并宣称要为自由和平等而战。影片中霍克正是有色人种的代表,也通过各种途径极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异族的交融:霍克和黛西交往

尽管并没有完全被接受,但霍克依旧每天坚持为黛西擦台灯,打扫院落,把一切收拾得井井有条,完全没有陌生感。一天,黛西去墓地给丈夫鲍尔扫墓,她让霍克去送一束鲜花,但是霍克不识字,遇到了困难。三文鱼罐头事件之后,黛西对霍克逐渐有了好感,因此教师出身的黛西,这次没有指责和漠视霍克,反而指点了他,教他如何找到英文“Bauer”,即鲍尔的名字,于是他很快把鲜花送到鲍尔的墓碑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黛西继续教霍克认字,圣诞节前夕还送给他一副字帖。

霍克长途驱车带黛西去亚拉巴马州的波利叔叔家,为他庆贺生日,途中并不顺利,因为拐错了一个路口,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夜幕降临,因黑人不能使用加油站的公厕,霍克不得不另找地方上厕所,便把车停靠在一个漆黑的公路旁。黛西一直责备他为什么不用加油站的公厕,不断喊着霍克的名字,将她小女人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因靠边停车,警察前去过问并询问了他们的身份。当他们离去的时候,警官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感叹:“一个老黑鬼和一个犹太老女人一起开车,这是美利坚多么可悲的景象。”不能使用公厕和警官的感叹无不表明黑人以及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身份及地位的尴尬。作为黑人司机,霍克也有自己的坚持。尽管黛西让他等等再去上厕所,但他还是坚持停车。霍克也有自己的自尊心,虽然没有公开表明反抗,但是他在自己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必然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为美国南方社会的“他者”,黛西必须得通过各种方式来建构自己的身份,并获得认同,才能融入主流社会,这从她平时的穿衣打扮就可以看出。影片中黛西每一次出现都非常考究,从不失体面,在内心深处,她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身份。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作为主仆关系的黛西和霍克,有着各自的身份焦虑和困惑,他们有着各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都渴望被关爱。虽然一再被拒绝和漠视,但霍克一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当好一名司机,尽职地服务着黛西。而黛西表面上固执强硬,实质上她也需要呵护和关爱。

黛西的老女仆阿黛拉去世当晚,外面狂风大作,像是在为她的去世悲伤哭泣。黛西独自在家中点上一支蜡烛,心情很悲痛。就在她孤独悲伤,需要有人安慰的时候,霍克坚持在暴雪中开车来到黛西家,并且为她买来了咖啡。黛西让霍克那两天没事就过来陪陪她,还说如果霍克想吃东西就到冰箱里随便拿,反正放久了不吃也要坏。这时,儿子波利打来电话向母亲解释,积雪把路封住了,等到通车了再过来看她。而此刻的黛西并不在乎,因为霍克把一切都照顾得很周到。波利感到很吃惊,他还是第一次听母亲说霍克可爱。黛西在电话中纠正道:“她没有说霍克可爱,而是说他很周到。”不管怎样,黛西确确实实是说了霍克的好话。两人的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让波利感到很高兴。这部电影虽然情节简单,但透过各种细节,我们能够看到两个孤独无助的少数族裔个体在美国社会中挣扎求生的一幕幕场景,同时也看到了人性向善的力量,颇为感动。

(三)跨族群同盟:霍克和黛西分不开

影片结尾,八十多岁的黛西已经行动不便了。对于著名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演讲,黛西本人是非常开心的,很想去听,但儿子波利对此似乎并不热心,声称自己的工作很忙。“听一次演讲就会使公司倒闭吗?”黛西颇有些不满。于是波利只得说出了实情,原来和他公司有来往的人中很多是保守的白人,如果自己去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很有可能会影响公司正蒸蒸日上的业务。尽管儿子的理由听上去很充分,但黛西还是坚持要去,反正她也没有什么重要的社会身份,波利也没有阻拦她,他建议可以让霍克陪母亲去。波利感到费解的是,母亲态度的转变以及对黑人的关注在她对霍克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就在那天晚上,马丁·路德·金的演讲震撼了在场很多人,包括坐在大厅里的黛西和汽车里的霍克。第二天,黛西从楼上冲了下来,披头散发,衣服也有些凌乱,她嚷着要找学生的卷子,说她还要赶到学校去上课。自从黛西那次发病以后,她就在儿子波利的安排之下住进了疗养院。

就这样,黛西由最初拒绝霍克为她开车演变到后来期待见到霍克,并且称霍克是“她最好的朋友”,黛西对霍克的信任使她放下了种族偏见。霍克去疗养院看望她,陪她过感恩节,还把蛋糕送到黛西的嘴边,那一幕感人至深。黛西最终告诉霍克他是她最亲密的朋友,只言片语间流露出一个犹太老太太和一个黑人老头之间的真情,这种情谊犹如山溪清流,绕过了性格冲突、种族歧视和宗教鸿沟,汇入了人生的海洋。温情画面的背后是犹太裔和非裔在美国主流文化背景下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跨越了种族的疆界。

电影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无不反映着生活和社会现实。在当时的美国南方社会中,犹太人和黑人有着同样的命运,同被主流社会排挤和歧视。影片结尾,黛西住进了疗养院,笔者认为这与她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焦虑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黑人长时期遭受着深重的种族歧视观念与种族隔离制度的压迫,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影片中的情节随处可见黑人的地位有多么低下。当时正值美国民权运动开始时期,在黑人主导的民权运动下,犹太人和黑人并肩作战,结成了同盟,堪称两大族群相处的“黄金时代”。马丁·路德·金博士曾在20世纪60年代对黑人—犹太人关系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犹太朋友们证明了他们的宽容和友爱,他们牺牲了自身巨大的利益,以捐款以及其他形式对黑人进行援助,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影片《为黛西小姐开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黛西和霍克的关系最终得以冰释,结成了犹太人—黑人的同盟。

三、结语

《为黛西小姐开车》这部影片情节简单,叙述了犹太人黛西和黑人霍克,从最初的形同陌路发展到最终成为彼此眼中最好的朋友,寓意深刻,社会意义深远。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让观众体会到人性之间的温情,一切的对峙、偏见以及隔阂终能烟消云散。黛西和霍克之间的友情不断加深,正是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南方少数族裔之间关系改善的写照。

猜你喜欢
波利路德霍克
滑板的乐趣
小熊波利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马丁·路德成名多亏险遭雷劈?
你一定在别处
你一定在别处
午夜来电
Dr.Martin Luther King Day马丁·路德·金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