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之谜》复杂人性的现实反思

2023-03-06 03:48王小玲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名作欣赏 2023年3期
关键词:雪儿皮特宝玉

⊙王小玲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一、引言

小说《丝之谜》(The Harmony Silk Factory)又译成《和谐丝庄》,是旅英马来西亚华裔作家欧大旭的作品,曾获惠特布莱德奖的小说处女作奖,欧大旭因此成为第一名获此殊荣的华人作家。作家欧大旭以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独特的视角、真实的历史背景为读者呈现了欧洲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史诗巨著。其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平凡而朴素,对待社会环境有无奈,有忍辱负重,几乎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读者能通过反复品读小说中每一个人物形象,思考人性在不同社会背景、社会经历下的多变性。

欧大旭是一名东南亚移居华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惠特布莱德文学奖的英国华裔作家。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马来西亚籍华人,他在两岁时便随父母回到了吉隆坡生活,十八岁时赴英国求学,英国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感染了他,于是欧大旭最终考上了律师执照,此后便找了一家法律事务所开始工作。虽然从事的是法律事务,但其内心对写作的热爱并未减少分毫,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构思、创作,甚至为了文学创作,毅然决然放弃了薪水丰厚的律师工作,进入了东英格利亚大学继续读书,终于在1970年完成了第一部小说——《和谐丝庄》。该部小说一经出版,便受到了社会读者的一致喜爱,一举夺得了当时文坛界的最佳小说新人奖、英国卫报的最佳图书奖、惠特布莱德奖的小说处女作奖等多项奖项,一时间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坛青年作家。

《和谐丝庄》是欧大旭的第一部作品,在大陆被翻译为《丝之谜》,小说以1930年到1940年的马来西亚为背景,叙事地点选到了如今霹雳州境内的近打河流域地带,小说情节中没有一句正面写主角,却处处体现出主角存在的痕迹,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探索人物故事的神秘感。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其结构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十分相似,主要由小说中的配角叙述缓缓展开,且每一部分采用的叙事形式与叙事文体都不尽相同,因此使得整部小说具有多边视角和多重声音的特点,十分具有研读意味。甚至在同一事件的描述过程中,经由不同叙述者的口述或诠释之后,该事件的来龙去脉也会发生明显变化。这一特殊创作手法吸引着读者读完整本小说,根据叙事者所提供的线索去拼凑主人公的一生,为这部小说增添了一抹意犹未尽之感。肖淳端学者针对《丝之谜》的创作背景及创作形式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该部小说之所以会受到西方读者的热捧,不仅与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构思技巧有关,还在于小说所展现出的深刻意味,这一意味与大众所熟悉的高雅、舒适感截然相反。小说中战乱纷争状态下人们的不安处境,读者能从中体会到深刻的历史记忆。张燕学者在对《丝之谜》的分析中,着重对该部作品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小说故事背景及内容进行了概述,突出了主人公林强尼的多重身份和个性特点,然后从西方社会背景、西方文化背景、后殖民批评视角对主人公林强尼的身份进行了多重认定与阐述,指出林强尼这一人物的复杂性。本文拟从人性视角分别对林强尼、林宝玉、皮特三个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并对小说中的复杂人性进行现实性解读和反思。

二、人性视角下《丝之谜》人物形象分析

(一)多面而颇具争议性的林强尼

林强尼出身贫寒、身世不详,只知道他是客家人,从小便表露出对机械的天赋,少年时曾在锡矿做过活,因无法忍受英国领班的谩骂羞辱而奋起反抗,试图刺杀对方,之后流浪到金宝一带,在陈虎名下的虎记贸易公司当员工。后来,陈虎在森林中被人枪杀(杀人者不详,但从林宝玉的叙述中强烈暗示是其父亲林强尼所为),陈虎死后,林强尼接手了该公司,顺便也接替了陈虎的职位。之后又与地方士绅宋狄克的女儿宋雪儿结为夫妻。在日本占领马来亚之后,林强尼找寻新的出路,逐步扩大人脉、笼络资金,建立了以和谐丝庄为基地的罪恶王国,从一个贫寒劳工的儿子变为近打河谷的首富和掌权人。林强尼的身份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从土生华人、被殖民者、民族英雄、河谷豪富、宋家女婿,最后到卖国贼。小说对林强尼这一主人公的正面描述寥寥无几,包括对其人生经历的叙述都是通过旁人口述推测出来的,但每个与之有关系的人对其性格、作风的表述都不尽相同。

其独子林宝玉对父亲的认知全都是充满邪恶的一面,认为林强尼工于心计、不择手段、十恶不赦。林强尼不但没有报恩,反而非常残忍地杀害了给他提供工作并提携了他的恩人陈虎;虽然林强尼与当地首富的女儿宋雪儿结婚了,但是他在岳父家被人歧视,岳父和岳母都看不起他,为了使自己的财富超过岳父宋狄克从而树立自己的地位,他精心设计了一场冒险炸毁虎记贸易行,再从烈焰中救出宋狄克的好戏。林强尼不择手段地算计岳父,获取岳父的财产,靠杀人放火累积财富,投靠日本,背叛他的战友,甚至还通敌卖国。林宝玉以其父是汉奸、卖国贼为耻,他花了多年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有关父亲林强尼的史实资料,揭露父亲罪恶的发迹史和所犯下的种种罪行,“还原”了林强尼的罪恶人生,认为其父是极其虚伪和狡诈的人。

虽然林强尼的儿子林宝玉对他百般诋毁,认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但从小说中的大众角度来看,林强尼实则是为民请命的民族英雄,是英勇抗日的好人。直到林强尼去世,人们都还将他奉若神明,视其为护国的英雄。他在近打河谷英国开的锡矿做工,由于不堪英国矿主的压迫和剥削奋起反抗,用扁锥刺伤了英国矿主的大腿,一年后英国矿主死了,他却意外地逃脱法律的制裁,成为民族英雄。在被日本占领期间,林强尼表面上和日本宪兵相互勾结,实际上他的身份是接替陈虎的领导人,他不像英国人皮特看到日本人来了就溜之大吉,而是多次在丛林中组织秘密抵抗日军,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虽然面临很大的危险和日本当局的巨大压力,他还是建立了和谐丝庄,并把它发展强大,成为当地闻名的企业,体现了他英勇抗日的大无畏精神。

根据林强尼的好友皮特对林强尼的回忆,林强尼是遭人背叛,把他是领导人的身份透露给日本特务,日本特务则以他的妻子宋雪儿的性命和他的店铺作为砝码,要挟他与日本人合作,他也是被迫无奈才与日本人互相勾结,实属无奈之举,他的内心也是十分痛苦的,而这份痛苦却无处诉说,是十分值得同情的。作者引入了这位80多岁的老人为叙述者,通过其表述又了解主人公林强尼的过往经历。据皮特的回忆可知,林强尼的一生十分精彩,林强尼向他透露了被人背叛的事情,然后在日本人胁迫之下不得不做出违背良知的事情,最后遭人暗杀。在皮特的叙述中,充满了对林强尼的悲悯之情,但这些事情与林宝玉的认知有着较大反差,可见林强尼的人物形象在不同人物视角下的看法大相径庭。虽然读者无法从中得知林强尼这一人物的好坏,但至少可以确定这一人物的设定具有争议性,恰似人的多面性性格特征。

(二)偏激的林宝玉

林宝玉是林强尼的独子。在小说第一部分林宝玉的叙述中,他的父亲是一位做尽坏事的伪善小人,抽烟、赌博、骗子、好色之徒甚至卖国求荣等标签似乎都不足以尽述其罪恶。在他看来,凡是受到和谐绸庄邀请的人或者与和谐绸庄有联系的人也必然是与他父亲一样同流合污的人,都属于“逛客、流氓、好色之徒”。林宝玉甚至认为自己所接受的是犯罪分子资助的教育,这一认知几乎让他辍学。林宝玉为了摆脱这种丑恶身影的跟随,在成年之后,努力搜集书报、杂志上的有关父亲的只言片语,并将其进行整理,以了解当时发生的真实故事,甚至还耗费了多年精力,终日泡到图书馆中搜集父亲的“罪证”。但最后发现,林宝玉不是林强尼的亲生儿子,而是他的妻子宋雪儿被英国人皮特引诱后所生的孩子。林宝玉憎恨的父亲其实是不计前嫌,将他抚养成人的恩人。从林宝玉这一系列极端的心理和偏执的做法中,可以看出这一人物形象在性格上较为偏激和主观。在小说中没有过多介绍林宝玉是因何缘由而对父亲产生如此大的敌意,作者留出这部分空白大概是想让读者根据书中其他人物的判断视角来推测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三)亦正亦邪的皮特

小说第三部分的讲述人是皮特,作者主要采用了过去与现在交错跳跃的结构形式。如今皮特已风烛残年,晚年栖身在教堂的慈善养老院里。皮特生于1915年,是一个见证了纷乱战争的受害者。该部分故事描述的是在一个秋日的午后,皮特在葛洛斯维诺广场散步,受到了某一处房间内壁纸上的东方景象的吸引,从此一心一意将要寻访东方元素。皮特在马来西亚漂泊一生,他是林强尼的好朋友。林强尼把皮特作为密友,曾托付皮特如果自己遭不测,请他照顾好他的妻子雪儿,然而皮特却在日本人侵占马来西亚后,背信弃义、不顾当初的诺言、不管宋雪儿的死活独自逃之夭夭。在七女岛日本人国近守企图强暴宋雪儿未果的时候,他趁虚而入与雪儿发生关系犯下了过错。

三、《丝之谜》复杂人性的现实性解读

(一)社会背景的不同

小说所构思的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可考性,因作者在开篇之前大量阅读并研究了所选时代的历史背景,因此才会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马来西亚为社会背景。华人林强尼是一个无人知晓的普通工人,代表了当时生活在底层的社会贫苦劳动人民,在社会压迫下谋求生存空间,但之后凭借自身的狠辣和心机,逆袭成地方领导。而林宝玉则出生在和平年代,对于父亲林强尼所处时代和个人经历都不够了解,也没有切身体会,因此只是片面地从消极层面对父亲进行了主观否定,表现出其极端的个性。皮特这一人物由于处于和林强尼相同的社会背景,也饱受压榨劳动人民的苦楚,因此在情感上具有善良的一面。

(二)个人经历的不同

小说中的主人公林强尼是一个不合常规的人,其既非完全的马来西亚人,又非完全的中国人,更不是英国殖民者所培养的精英领导,其在社会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完全是被动的。他在前半生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受教育权、贫富、工作,无法为自己挣得一份体面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只能靠体力和四处漂泊谋生,个人经历十分悲惨,因此,他在掌握权力和财富后,表现出爱财如命的人性。林宝玉的个人经历则较为单简单,其对父亲这段历史并未亲身经历,对战乱年代人性的无奈把握得不够深刻,只从和平年代的人性视角出发对父亲进行了严厉批判,如此才形成了其极端刻薄的性格。皮特这一人物既经历过战乱年代,又经历了后期的和平年代,对林强尼的所作所为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对林强尼的评价也是相对中肯、客观的。

(三)价值取向的不同

小说中虎记贸易公司的老板陈虎表面上是位富足商人,但其实际身份是当地革命者的领导人,这一人物平时信奉佛教,对世间生命具有悲悯心肠,时常暗地里为这些革命者提供物质帮助。他是一个软心肠的革命分子,其价值取向便是为革命为战斗。而主人公林强尼虽饱受社会不公的待遇,但其长期在陈虎公司干活,多少都会受到一些革命的影响,而且主人公林强尼本身性格强势、具有独立的判断意识和是非辨别能力,在其为人处世中表露出一定的正义感。林强尼的独子林宝玉出生在和平年代,接受过良好的现代教育,对战乱年代时候父亲的价值取向无法苟同,其批判父亲的做法表现出自身向往正义、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

(四)判断视角的不同

整部小说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中的人物都不同,但内容都是围绕主人公林强尼而进行的描述。而小说的高潮情节便是每位人物对主人公林强尼的认识态度、印象都不同,尤其是其独子林宝玉,可以说是林强尼的“头号黑粉”,多年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只为证明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卖国贼,这一判断视角较为极端。林强尼的好友皮特读过雪儿的日记,根据其对林强尼人物的理解,较为中肯和客观地表示了林强尼在面对外来敌人压迫时的无奈,客观地从判断视角上对其给予正面好评,这也反映出其善良的一面。而对于林强尼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似乎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可见每个人的判断视角不同会给人物带来差异化的人性设定。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丝之谜》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得出社会背景的不同、个人经历的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判断视角的不同会造就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人性;并且通过重点分析林强尼这一人物的形象,多角度地展现了林强尼复杂多变的人性,可以说,众人对林强尼的看法观点恰好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复杂以及人性的多变。因此可知不同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选择下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对人性的认识与反思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雪儿皮特宝玉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论宝玉之泪
雪儿笑了
宝玉受笞
宝玉问路
The Analysis from Literary Terms in How to Get the Poor off Conscience
An Analysis of Professions for Women1 A combat for women
Mrs.Dalloway:Exploration of life and death
山寨版“皮特夫妇”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