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生产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对北京市种植户的调研

2023-03-07 09:52穆月英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3年2期
关键词:劳动力规模设施

张 龙,穆月英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1 设施蔬菜生产的要素投入

本研究分别从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和资本投入3个方面分析北京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的要素投入(附表)。

附表 农户要素投入情况

1.1 设施蔬菜生产的劳动力投入

家庭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蔬菜生产作为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家庭的特征直接影响着生产中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农户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夫妻搭档种菜、家庭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的情况较为普遍。农户户均人口数为3.5人,89.94%的农户家庭人口为2~6个;农户每个家庭平均劳动力人口为2.44,60.26%的农户家庭劳动力人数为2个,其中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动力个数平均为1.83个,71.15%的农户家庭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动力人数为2个。可以看出,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下,蔬菜生产劳动力供给存在不足。另外,从收入结构来看,家庭收入中农业收入占比平均为76.61%,农业收入中又以蔬菜收入为主,平均占比95.01%。同时,年内有外出打工经历的户数占39.74%,较2016年有大幅上升,打工地点主要集中在本县区范围内,因此可以看出农户兼业程度开始提高,家庭收入对蔬菜生产依赖度逐步衰减。

分别从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分析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的人力资本投入情况。从性别来看,男性占全部农户的77.56%,表明目前农户设施蔬菜生产中,主要决策者为男性。从年龄来看,户主平均年龄为57岁左右,比2016年提高了3岁,农户设施蔬菜生产中缺少青壮年劳动力的加入。其中,85.26%的农户年龄处于50~60岁,表明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倾向显著。从户主自评的健康状况来看,81.41%的农户认为其自身健康状况较好,表明农户设施蔬菜生产劳动力供给预期相对稳定。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以初中为主,76.28%的农户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较高。生产经验是设施蔬菜生产中人力资本投入不可测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户蔬菜生产平均年数为19.67年,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平均年数为15.49年,说明农户在设施蔬菜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力虽然呈现一定的老龄化趋势,但大多数农户长期从事设施蔬菜生产,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设施蔬菜种植经验,对设施内温度湿度的控制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经验可能弥补生产中劳动力不足的缺陷。但不可避免的是,部分“经验主义”的农户同样存在不合理的生产行为,如过量施肥、施药以及对相关生产设备不正确的操作等,因此必须持续加强农民培训,使其自身经营与现代化的、科学合理的生产行为模式相结合,综合提高其设施蔬菜生产能力[3]。

1.2 设施蔬菜生产的土地投入

种植规模与农户专业化程度乃至农户蔬菜生产平均成本息息相关。从设施蔬菜种植规模来看,农户平均家庭种植面积为0.36 hm2。从具体分布来看,有38.46%的农户种植面积在0.3 hm2以下,这一经营规模下,农户通常拥有2~3个大棚或温室,这部分农户蔬菜生产劳动力投入一般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且兼业化程度较低,属于典型的传统小规模蔬菜生产农户。有53.85%的农户种植面积在0.3~0.7 hm2,种植面积在0.7 hm2以上的农户仅占8.98%。可以看出,设施蔬菜生产仍以小农户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

土地的细碎化程度也会关系到设施蔬菜生产的劳动力以及其他要素的投入,从而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土地细碎化程度越高,农户在不同地块间的往返耗费精力越多,在经营和土地管理等问题上将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农户往往选择减少外出务工、雇佣劳动力等,甚至降低设施蔬菜生产经营标准,不利于蔬菜质量安全。农户所经营土地的平均地块数为2.08块。有71.15%的农户所经营的土地分布在1处,有16.67%的农户所经营的土地分布在2处,仅有12.18%的农户所经营的土地分布在3处或3处以上。这表明设施蔬菜种植的土地细碎化程度较低,土地较为集中,为设施蔬菜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除此之外,农户到田间的距离也可能关系到生产成本。部分农户所经营土地的田间设施建设不健全,存在水电不匹配等问题,甚至需要农户自行接电至田间以供设施蔬菜生产,如果农户到田间距离较远,则其生产经营也可能存在诸多不便。有55.77%的农户在10 min以内即可步行至农田,有36.54%的农户在10~20 min之间可步行至农田,还有7.69%的农户则需要20 min以上。这说明大多数农户的住宅距离农田较近,设施蔬菜生产和田间管理较为便利。

1.3 设施蔬菜生产的资本投入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设施蔬菜生产的综合能力提升、机械化水平提升和科技支撑水平提升均离不开资本投入。农户中有49.36%的农户拥有小旋耕机,说明设施蔬菜生产中,租赁机械进行耕地较为普遍,这与其较小的生产规模具有密切联系;有37.82%的农户拥有卷帘机,表明保温被升降时仍采用人力,机械化水平较低;有91.67%的农户拥有运输工具,这不仅反应了农户生产经营能力的提升,也体现出当今农村道路建设的完善,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与其他产业相比,设施蔬菜生产周期长、风险高和农户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欠缺。小农户自身信用度低,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想进行农业投资的资金局限性大。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普惠金融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不断进入农业领域,但是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和涉农企业合作,小农户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有23.72%的农户具有贷款需求,但仅有8.33%的农户实际得到了贷款。在没有抵押的情况下,小农户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有农业生产投资和创新需求的小农户难以实现生产经营能力的提升[4]。

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分割为5块,面积648.01 km2。以台状和趾状浅丘为主,具有圆丘、塔状丘、脊状丘等多种形态,丘顶圆缓常呈条带形或串珠状,沟谷开阔、平缓或者以残丘零星点缀,形若平原。海拔在350~442 m之间,平均海拔383 m,相对高差30~50 m,谷宽大于100 m,以缓丘谷带小坝地貌相结合。

2 设施蔬菜生产的技术需求和采用

2.1 设施蔬菜生产的技术需求

在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农户对技术的采用决定于供求两方面,其中供给来自于技术的提供者,而需求则来自农户对于技术的需要程度,是农户寻求新技术的动机[5]。有69.23%的农户具有这样的动机,尽管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而难以实现,但农户自身具有对新技术的需求。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十分多样,因此农户对不同生产技术可能有不同的需求。优先技术需求比例代表农户选择该技术作为最需求的技术的比例,而总技术需求比例代表农户在所选择技术组合中包含该项技术的比例。从优先技术需求比例来看农户最需求的技术是优良的种子和优质的菜苗,占全部农户的44.44%,这反映出农户对种苗的重视程度。农户第二需求的是病虫害防治,占到全部农户的40.74%,他们认为病虫害防治是当前最需要的技术。其余技术的优先需求比例均不足10%。从总技术需求比例来看,选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农户最多,占全部农户的63.89%,其次是优良种子和优质菜苗,占48.15%。农户对施肥指导和节水灌溉技术的需求次之,分别占全部农户的17.59%和12.04%,说明虽然施肥指导和节水灌溉技术并不是当前农户最为迫切需求的技术,但仍然受到了农户的重视。农户对设施温度控制技术和设施采摘及机械运输等技术同样具有一定需求,但需求比例相对较低,分别占全部农户的8.33%和9.26%。在农户决定是否采用新技术时,技术采用的风险是农户首先要考虑的一方面,但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在采用技术时往往难以判断技术采用的效益能否超过其成本,由于这一过程的未知性,农户的风险态度往往直接决定了其是否采用技术[6]。农户中有33.97%的农户属于风险偏好型,即为了较高的收益而尝试具有一定风险的新技术。排在第二的农户属于风险中性,占农户总数的29.87%,这部分农户认为只要有人使用过该技术,则自己也可尝试。风险厌恶型农户占总农户的21.15%,这部分农户认为技术的采用以稳妥为主,不愿意过多承担风险。

2.2 设施蔬菜生产的技术采用

设施蔬菜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农户技术的采用与其蔬菜种植的效率具有直接的联系,也是造成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技术采用效果可以将蔬菜生产技术划分为3类:增产增效型技术、质量安全型技术以及环境保护型技术。如图1所示,在增产增效型技术中,地膜覆盖和穴盘育苗2项技术的采用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1.03%和75.00%。其次是土壤消毒、遮阳网和雄蜂授粉,3项技术的采用率均在40%左右。再次是深耕保墒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采用率接近20%。在质量安全型技术中心,高温闷棚的采用率最高,超过了60%;其次是防虫板和防虫网,采用率均介于50%~60%,这可能与各区县政府对蔬菜生产的物化补贴有关。同时,分别有48.08%和44.23%的农户采用了生物菌肥和生物农药,由此可见,相较2016年,农户对蔬菜质量安全意识有了显著提升。在环境保护型技术中,采用率最高的是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率为50.00%,其次是渠道防渗(软管引水),采用率为36.54%,再次是测土配方施肥,采用率不足20%,这可能与农户得不到有效反馈信息有关。秸秆(生物有机质)还田和秸秆生物反应堆采用率分别为6.41%和4.49%,这可能是由于技术难度或技术实施条件等问题造成的。

图1 农户技术采用情况

3 设施蔬菜生产的成本收益

农户的经营管理能力、生产决策和技术采用最终都以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实际投入成本和获得收益的形式表达出来。成本收益不仅是农户作为理性决策单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同时也关系到生产是否能够经济可持续。结合设施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可以将其成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包括种苗费、机耕费、肥料费、设施使用和维修费、地膜费、棚膜费、农药费、水电费、雇工费、销售费、地租。利润和成本之比及成本利润率可以反映设施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该比例越高说明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越好。

如图2所示,从总成本来看,4种蔬菜中青椒生产成本最高,达到9 677.42元,番茄、黄瓜和茄子的生产成本较为接近,分别为6 312.46、5 833.48、5 876.11元。从成本构成来看,青椒生产成本中雇工费和种苗费是4种蔬菜中最高的,分别占其总成本的25.52%和15.96%,其次是肥料费,占总成本的15.77%,设施使用和维修费与农药费相近,分别占总成本的8.49%和8.27%,其余费用均不足总成本的1%;番茄生产成本结构较为均衡,占总成本最高的是肥料费,达到25.50%,其次是雇工费和种苗费,分别占总成本的14.88%和13.48%,再次棚膜费、设施使用和维修费,分别占总成本的10.88%和10.02%,其棚膜费处于4种蔬菜中最高水平;黄瓜的生产成本构成与番茄较为相似;茄子的生产成本构成中,肥料费占比最高,达到42.77%,也是4类蔬菜中的最高水平,其次是农药费,占总成本的17.3%,再次是雇工费,占总成本的13.56%,其他成本相对较少,均在总成本的10%以下。从经济效益来看,番茄和黄瓜经济效益最好,其成本利润率远高于其他两类蔬菜,分别为1.58和1.62;其次是茄子,成本利润率为0.54;最后是青椒,成本利润率仅为0.26。因此,从不同种类蔬菜来看,番茄和黄瓜生产更具优势,青椒的相对经济效益最低。

图2 设施投入结构与经济效益

4 设施蔬菜生产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率

成本收益从成本经济核算的角度分析了蔬菜生产的经济可持续性。但在实际生产中,一些要素的投入换算成统一的资本投入难以体现要素投入之间的互补或互斥性。因此,对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的分析更能够在体现要素投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农户蔬菜生产经营的情况加以描述。在对技术效率进行测算时,按照要素投入的不同性质,同时考虑到设施等费用中存在大量补贴的情况,最终将投入要素选定为土地、种苗费、肥料费、病虫害防治费、农膜费、雇工费,产出要素则选择产值和产量2个变量,分别代表蔬菜生产过程中产量和经济效益生产目标。

利用DEAP 2.1软件对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得到农户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其中纯技术效率代表农户蔬菜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规模效率代表农户生产规模是否达到最优规模,而技术效率是前两者之积,代表了农户的综合生产效率水平,也就是在既定生产条件下的最大化产出能力。3类效率是处于0~1之间的值,越接近1则效率水平越高。根据测算结果,农户平均技术效率为0.437,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930,平均规模效率为0.470。这表明,总体来看,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的效率水平偏低,而效率的损失主要来自规模效率,即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的整体经营规模距离适度规模尚有距离。同时,平均纯技术效率接近于1,说明农户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

对规模报酬阶段的测算也印证了规模效率较低的结果。农户中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的占8%,表明这部分农户的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已满足最优生产规模水平。大多数农户(91%)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代表这部分农户仍需要通过扩大设施蔬菜生产规模,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还有1%的农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这部分农户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投入规模过大的问题,从而造成了边际效应递减。

分品种来看,如图3所示,青椒的技术效率相对较高,达到0.76,番茄、黄瓜、茄子较为接近,分别为0.58、0.59、0.59。从技术效率的分解来看,纯技术效率方面,番茄和黄瓜最高,其中番茄为0.98,黄瓜则达到了1,青椒和茄子次之,分别为0.94和0.96,这表明4类蔬菜中生产管理技术和经营水平普遍较高,其中黄瓜最高,番茄次之,茄子和青椒相对较低。从规模效率来看,青椒规模效率最高,为0.81,表明所调查青椒生产农户的生产规模多数达到相对适度的经营规模,其次是茄子,为0.61,番茄和黄瓜略低,分别为0.59和0.58,这表明农户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番茄和黄瓜的生产规模仍有待改善。

图3 不同品种蔬菜生产效率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第一,从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的要素投入来看,劳动力投入中缺乏青壮年以及高学历劳动力,但生产经验较为丰富;种植规模普遍较小,土地分布较为集中,土地细碎化程度较低,且农户距离农田普遍较近;在农机具等资产方面拥有率较低,运输工具拥有率较高。

第二,从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的技术需求和采用来看,有较多农户属于风险偏好型,对新技术的需求较高,从优先技术需求比例来看,农户最需求的技术是优良的种子和优质的菜苗,病虫害防治技术次之。地膜覆盖、穴盘育苗、高温闷棚、生物菌肥、生物农药和节水灌溉等技术采用率均较高。

第三,从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的成本收益来看,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种苗费、机耕费、肥料费、设施使用和维修费、地膜费、棚膜费、农药费、水电费、雇工费、销售费、地租,在各项成本中构成比例最大的为肥料费,其次是雇工费。从品种来看,青椒生产成本最高,而番茄和黄瓜经济效益最好,生产番茄和黄瓜更具优势。

第四,从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的综合效率来看,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的综合效率水平偏低,主要来自规模效率的损失,即农户的设施蔬菜生产经营规模距离适度规模尚有距离。从品种来看,青椒的技术效率最高,番茄和黄瓜的纯技术效率最高,而规模效率较低,因此推动番茄和黄瓜的适度规模经营更有利于其优势的发挥。

5.2 对策建议

第一,持续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综合提升农户设施蔬菜生产能力。劳动力老龄化已成为蔬菜产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之一,因此,应该坚持不断加强农民培训,包括农机培训、技术培训等,使农户蔬菜生产的经验优势充分发挥,全面提升农户设施蔬菜生产能力[7]。

第二,不断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切实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产地和销地的协调配合,完善联防联控和准入准出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广蔬菜优良品种、集约化育苗、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等生态栽培技术,使农户设施蔬菜生产逐步转向绿色生产方式。

第三,科学引导要素投入,避免生产资料浪费或过度使用。规范肥料、农药等要素的利用方式,提高各类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逐步优化设施蔬菜生产的成本结构,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稳定降低设施蔬菜生产成本。

第四,扩大设施蔬菜种植规模,推动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目前,设施蔬菜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应适当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的综合效率。

猜你喜欢
劳动力规模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规模之殇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