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配电箱的强电井故障抢修智能化转型探索与实践

2023-03-09 12:01国网温州供电公司瓯海供电分公司叶洪林振兴王凡余博阳潘林博林宇邹晓冰厉丹艳
电力设备管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配电箱物资故障

国网温州供电公司瓯海供电分公司 叶洪 林振兴 王凡 余博阳 潘林博 林宇 邹晓冰 厉丹艳

1 引言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辖区面积466km2,瓯海供电服务部供电面积为226km2、自供区供电面积为240km2。2018年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455442 人。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84.91亿元,同比增长7.8%;财政总收入64.87 亿元,增长9.7%。截至目前,瓯海区内共有10kV线路435条,其中公用线路383条,总长度为1710km,其中10kV 电缆长度为549km,电缆化达到32%。2018年瓯海区的全社会供电量为40.16 亿kWh,全社会用电量为41.68 亿kWh,工业用电量为24.08 亿kWh。自供区供电量6.53 亿kWh,大网向自供区累计售电量5.5983 亿kWh,占瓯海区全社会用电量13.43%。

瓯海区全力打好科教、高铁、产业、生态、健康“五张牌”,坚持“科教新区、山水瓯海”战略,全力推进产教融合,拥有3个“国字号”创新平台,时尚智造小镇、生命健康小镇两大省级特色小镇。瓯海特色轻工业基础扎实,是中国锁都生产基地、中国眼镜生产基地、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浙江省新型包装产业基地,鞋革、服装、眼镜、锁具、电气机械、汽摩配等产业占到经济总量的80%。依托各类院校、科研机构,推进产城联动、学城联动,创成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浙大瓯海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大市场等发展平台,构筑宜学、宜居、宜创业的良好环境。

2019年以来,瓯海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以打好“五张牌”为导向,以建设“四个标杆城区”为目标,加快建设“科教新区、山水瓯海”。

2 实施背景

2.1 锐意改革,适应新时代用电用户高需求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的用电感知度大幅提升,即使是短暂的故障停电,也会对居民用电体验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三服务”活动的开展。因此全力保障安全稳定被列为国网温州供电公司2020年重点任务之一。强电井低压封闭母线故障抢修作为电力公司稳定供电的关键环节,能否应用智能技术实施转型升级、功能重组、流程重构,适应新时代用电用户的高需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是公司面临的重大挑战。

2.2 务实创新,应对严峻抢修环境新挑战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建筑层级结构布局逐步立体化,结构紧密凑合型封闭母线已成为小区楼幢内重要的用电设备。一方面由于现场安装时强电井密封结构不严实,防护等级低,只能防止较大的异物进入,不能有效地隔离水流和空气中潮气,使绝缘部件绝缘电阻下降,产生局部爬行放电,闪络,导致相间对地短路,用电设备漏电跳闸,造成大范围内停电。同时由于建筑层级结构布局逐步立体化,强电井抢修工作量进一步加大,加上现场工作中,强电井运行工作环境复杂,用户私自占用、改造,抢修工作难度随之增大,抢修耗时越来越长。另一方面每次因强电井抢修而受停电影响的用户越来越多,极大影响了居民用户的用电体验。用户逐步提高的用电需求与传统强电井抢修方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电网公司亟待调整抢修策略,以更高效优质的服务赢得信任与市场。

2.3 提质增效,抢抓抢修新型方案实践新机遇

针对强电井抢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瓯海服务部运维中心作为强电井低压封闭母线故障抢修的指挥中心,通过长期实践工作中摸索经验,缩短强电井低压封闭母线故障抢修时长已成为智能化改造的核心目标和迫切任务。因此在现有配网运维要求下,利用自制新型强电井配电箱创新强电井抢修方案,有效缩短强电井低压封闭母线故障抢修时长的同时改善强电井密封结构,防止异物破坏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模式,打造强电井抢修高效闭环服务链[1]。

3 内涵与做法

在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推动下,瓯海服务部运维中心坚持以绿色、安全、高效的方式尝试抢修智能化转型,以技术支撑、市场推动、政策引导、智能创造、组织创新赋能,准确识别强电井低压封闭母线故障抢修耗时主因,从临时搭接线节点创新、应急响应和基础保障等方面开展提升策略研究,从规划层面对全业务流程系统、规范、科学地统筹和设计,以新型配电箱为载体,在抢修响应、现场作业、结果确认、责任落实等方面形成闭环管理。基于新型配电箱的强电井故障抢修智能化转型依托数字化系统平台清晰管控抢修进程,实现故障抢修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调整转变,信息流通从单向传递到双向反馈转变,监督关口从事后管理到事前事中转变,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探索。

3.1 开展全程效率评估,创新故障抢修实施方案

3.1.1 深入了解抢修服务,全覆盖现状记录整合

电力事故抢修是电网设备、输配电线路、在实时性运行过程中,因环境气候、负荷潮流或人为性的误操作等原因,出现损坏性故障或严重缺陷而中断运行(停电)。随着各地小区的快速发展,大型居民小区越来越多,结构紧密凑合型封闭母线已成为小区楼幢内重要的用电设备。无法有效地隔离水流和外潮气,加上用户的私自占用、改造,以及其他各类不可抗力因素致使强电井运行环境恶化,停电频发。强电井中的故障抢修通过重新搭接封闭母线,确保电荷流动顺畅,为电网供电可靠性提供坚强保障,但抢修工作的复杂性、耗时长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供电公司用电保障支撑能力。

调取历年强电井封闭母线故障次数和恢复供电时长等数据全面梳理,强电井封闭母线故障次数正在逐年增加,且由于建筑层级结构布局逐步立体化,平均停电处理时长也随之增加,受抢修工作复杂性的影响平均抢修时长为6~7h才能恢复供电,降低了供电可靠性,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生活用电和国网温州供电公司的企业形象。

3.1.2 挖掘历史数据价值,多维度要因确认分析

历史故障抢修数据充分展示了强电井低压封闭母线故障抢修耗时关联的各方因素,考虑故障自身具备的突发性,对历史数据分析不难发现故障发生时间大多处于晚上,而瓯海区传统的故障处置方法已不能满足用户的用电可靠性需求。陈旧的故障处理方式在人员的响应、专业度以及物资供应等方面都有所缺陷,从影响故障抢修时长的因素来说,现场环境条件属于客观因素无法解决,剩余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员专业培训不足、绩效考核力度不够、组装件规格不适配、工器具堆放杂乱、无法快速确认故障位置、制作临时搭接线耗时长等。从历史抢修数据分析结果和丰富的抢修实践经验中看,人员到达现场后的抢修环节是关键的一环。现场故障抢修工作分为四个部分:母线拆除、准备材料、制作材料、搭接安装。

母线拆除:检测到线路故障处,对故障段母线进行拆除。

准备材料:准备铜鼻子、铜导线等制作临时搭接线的材料。

制作材料:在抢修现场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母线及分支。

搭接安装:制作完成的临时搭接线与电缆连接完成电路的通电。

由于抢修人员的现场工作往往通过搭接临时接线用以保障居民生活用电,经过多次的数据记录分析也不难发现在现场的抢修环节中占据主要时长的工作流程为制作临时搭接线如图1所示。故抢修过程中搭接临时接线的时长直接决定了居民用户的停电时长。

图1 强电井抢修工作处理流程时间分配饼状图

3.1.3 引入技术规划建设,创新开发新型配电箱

瓯海服务部运维中心基于自身专业优势,以抢修耗时要因为导向,明确强电井低压封闭母线故障抢修工作转型升级管理思路,以智能技术为手段,以实施临时搭接线环节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为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打造适应低压封闭母线抢修的标准新型配电箱,实现供需双方的多样化交互。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和用户侧服务水平。

基于传统的强电井抢修过程要用硬铜线和电缆在每一层剥线搭接,发生的防护等级低、抢修耗时长长且随总层数增加而明显增加等一系列问题,新型配电箱设计为可开关箱门的长方体,进出口用防火材料封堵,内部配置规整布局的电缆接线段,加装传感器、GPS 装置和门禁等智能设备,配合型号为BVR的多股软铜导线、提前压好的足够数量、各类型的铜鼻子,形成“一体化、标准化、模块化”的智能化设备。

在不断的实践提升中,逐步将新型配电箱打造成定制的统一化标准电力服务产品,发展融入更多新技术,持续推进新型配电箱推广制造,不断提升设备自感知、自诊断能力,实现设备状态全面可知、可控,同时建立“大数据+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智能作业模式,充分应用新技术,将传统作业模式转化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智能抢修操作模式,从而有利于节约抢修成本、提高效率效益。

3.2 强化应急协同效应,优化故障处置响应模式

3.2.1 树立应急处置理念,明确应急处置思路

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风险,是一种常态管理。而应急管理的对象是突发事件,是非常态管理。在应急管理中承接风险防控思想,坚持常态和非常态结合,预防与应急并重,将“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常态管理”作为应急管理核心理念,遵循以加强应急基础为重点,以强化应急准备为关键的总体思路,推进强电井故障抢修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依靠科技,改变传统人工迟滞的信息反映和临时制作的费时耗时,通过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强监测预警、指挥调度、装备保障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成套装备研制,加快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以及高技术成果综合集成转化,提高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响应能力。

3.2.2 完善应急工作机制,解析故障处理预案

强电井故障发生的信息是由用户方主动发起的,往往是以电话的形式通知电力部门进行抢修,电力值班人员全天随时在线待命,但电话信息的接收部门和人员对于信息的响应程度不同,故障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制约抢修应急准备的响应速度。瓯海服务部运维中心加强综合协调,打造跨域合作的拳头合力。通过建立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沟通合作机制建设,信息沟通渠道畅通便利保障抢修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传达。另一方面,加强综合性故障抢修队伍建设,完善指挥协调和情报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应急资源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共享管理体系,实现跨部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在沟通机制的运作下,尽可能地达到当获悉抢修任务时,抢修部门依托信息反馈推进抢修预案的勾勒,以执行人员、携带物资的合理分配做到较快速度抵达抢修现场,并与故障发生小区物业团队达成快速合作,形成公司、小区与业主三方联动的快速故障处理良好格局。

3.2.3 健全应急体系框架,夯实业务管控基础

瓯海服务部运维中心搭建组织管理架构,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转提供顶层设计。强电井低压封闭母线故障抢修属于应急管理分支,在应对此类应急抢修时需完善管理制度标准,明确应急管理办法及执行要求,明确应急处置责任和流程。

打造以数字化工单为基础的应急抢修响应模式,从前端信息汇聚开始向后全线延伸,带动全服务链的工作模式变化。凭借抢修信息的接收创建对应工单,及时下发信息通知人员进行应急准备,工单信息随业务的流转不断更新,开展抢修进程数据实时在线监测和过程管理,全程跟踪、督办抢修进程,实时展示最新业务动态,故障响应时间明显缩短,抢修服务效率大幅提高。电子化派单形式精简冗长的流程环节,简化烦琐的归档要求,实现公司故障抢修业务的高效流转。电子工单独立建档,作为每项抢修任务的信息储存载体,为后续相关负责人的抢修追责、信息溯源提供坚实的数据保障。

3.2.4 优化应急资源配置,提升仓储调配能力

电力故障发生时,为快速恢复供电,抢修工作中很多物资是急需品。而在强电井抢修过程中涉及许多工器具,包括万用表、兆欧表等检测工器具,绝缘手套、安全帽等安全工器具,扳手、螺丝刀等常用工器具及电缆、铜丝等抢修材料,若干器具堆放杂乱等问题将会导致抢修准备工作耗时延长。故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实现应急物资的快捷性、可靠性供给,建立易于操作的工作流程、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用制度实现约束,用责任加强管理的意识,保障故障应急抢修物资储备渠道的畅通与应用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完善物资调配机制。根据抢修业务实际,适应客观因素弹性调整,增强物资调配机制的延展性及运作柔性。各部门因地施策,在业务范畴划分上留有一定机制裕度,在组织单元层面允许适度柔性运行,提高组织效率。一是根据抢修业务实际差异化调配。统筹考虑人员情况、交通情况和用户反馈的信息等因素,合理优化抢修人员实际领取物资配置做到满足实际抢修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统一配置规格、因地制宜物资配置两种方式开展科学物资调配。二是适当组建柔性团队提高协作能力,组建电网抢修物资配置专家库,另外强化抢修物资盘点、定期检测等工作,保障物资供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健全物资管理机制。按照安全工器具管理规定要求,规范工器具出入库管理。一是结合供电服务部实际抢修业务和抢修物资状况,合理规划仓库仓储布局,将新型配电箱纳入班组工器具管理物资,确保抢修人员及时准确领取所需物资,对于物资领用数量和种类的不诚实上报等行为制定相应的惩处规定。二是校准出入库管理台账,日常物资出入库实时记录在案,紧急状况下的物资领用做到及时登记,并对出入库记录做必要性和准确性的审核确认。同时实现物资的定期试验检测、仓储物资的精准盘点,有效保障应急物资的充分供给。

3.3 深化新型配电箱应用,驱动抢修效率精益化循环

3.3.1 新型配电箱统一监测,科学评估使用效能

严格落实强电井故障抢修要求,总体上围绕“整体规划、分段实施、循序渐进”的建设思路进行,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开发”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型配电箱建设与应用。设定统一的模型作为参考,提供一个标准,使用新型配电箱使用情况研判表调研新型配电箱的合格率。针对配电箱箱体、接线部分以及进出口部分分别进行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情况记录,科学评估配电箱的使用效能,不同场景的使用衡量促使新型配电箱研制开发的改进与提升,充分保障配电箱的使用合格率,避免了实际的使用不规范,提高了新型配电箱的使用灵活性和精准度。

3.3.2 新型配电箱统一配备,促进抢修闭环管理

借鉴卓越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流程管理的规范引领作用,通过配备统一的抢修组装件(新型配电箱和四条多股软铜线组成,新型配电箱内铜排和进出铜导线都留有孔位和压好的铜鼻子)有效整合抢修物资;利用线上的抢修派单,推进抢修和其他职能部门的横向融合,能够使故障抢修的分析判断更具科学性和预见性,运作机制更具协同性和通用性;按照巡检审查要求,保障配电箱运行状况良好,使巡检监督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强化审核巡视,提升处理质效,将抢修服务时长和配电箱运行状态纳入抢修人员绩效考核,形成强电井故障抢修的全过程、全方位闭环管控。

3.3.3 规范精简业务流程,缩短故障抢修时间

以新型配电箱为基础,集成新型材料搭建高效抢修组装件,精简强电井抢修从抢修派单、物资配备、现场抢修至结果检测的业务流程,主要在物资配备和现场抢修两方面减少耗时,提高抢修效率。通过新型配电箱的使用,抢修人员能及时携带充足、精准的物资,保障抢修响应的及时性和抢修现场的稳定性。加快临时搭接线环节的节奏,现场安装统一布置,整齐搭接已提前适配的配电箱和电线,提高故障抢修处的坚固性和美观度,从要因处解决抢修流程耗时问题[2]。多次的抢修实践中证明应用新型配电箱的抢修作业从故障抢修开始,可每层在半小时以内完成搭接,在人员相匹配的情况下,整幢楼只需要在1~2h内修复送电,原来原始的临时搭接线至少需要3~4h完成,大大缩短抢修时间。

3.3.4 加强效率对标管理,全面提升抢修效率

温州各地区的故障抢修工作已建立常态化评比机制,指明了工作的总体方向,促进各小区所属抢修服务中心提高抢修效率。供电服务部为加强故障抢修效率管理质效,做好强电井抢修工作数据管理和抢修效率提升工作,创新开展资产运营效率对标管理活动。从抢修时长及配电箱使用状态设计考核指标,分析各项因素对指标赋予权重,规范考核规则与标准。在管理实践中选择标杆单位和单位内部抢修人员为被学习对象,通过对比标杆找差距,对照标准提问题,从宏观目标、过程控制和微观细节全方位地为企业管理提出整体解决思路,根据对标结果,加强标杆抢修数据的分析与总结,加强对标杆单位的运维模式、队伍建设等先进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及推广。明确自身与最佳的差距,把单位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传递到单位中每一层级的员工和管理人员身上,从而提高单位的整体凝聚力和竞争力。以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来改善自身的不足,从而赶超标杆单位,全面提升抢修效率,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

3.4 构建数字管控平台,提升抢修业务智能化管理

3.4.1 设计科学管理策略,推动流程智能管控

低压封闭母线抢修数字管理系统是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强电井抢修管理应用的智能集合,该系统示意图如图2所示。通过前期的开发应用,低压封闭母线抢修数字管理系统现已具备五大功能。

图2 低压封闭母线抢修数字化管理示意图

线上派单:针对用户反馈的故障抢修工单线上派发。

状态监测:配电箱终端设备对各项信息的实时采集。

门禁检测:配电箱实时门禁状态的远程监控。故障预判:对采集的数据结果分析预判定位故障。

绩效考核:综合抢修数据、人员信息等评估单位及个人绩效。

从图2可以看出,公司及时接收客户反馈的故障信息,结合当前人员情况及物资储备,以线上派单的形式传达抢修任务,围绕以新型配电箱为中心开展强电井抢修,为客户提供高效的抢修服务。公司对新型配电箱管控成果实时评估与反馈,对人员综合业绩考核机制深化与完善,推动故障抢修管理良性循环。

3.4.2 实施抢修电子工单,实现业务线上管控

收集客户来电反馈的故障信息,将其完整录入数字管控平台,实施电子化工单,取消纸质工单,实现电子化记录和无纸化流转,提高抢修响应效率。随业务流转电子工单逐步完善,强化单位部门信息交互,实现工单全过程可视化。一方面推动各部门开展业务线上交互,助推人员了解工单执行情况并及时触发自身业务。另一方面使工单受理、过程管控、进度展示实现可视化管理,实现“全程透明、过程受控”。

通过平台信息的集成实施电子工单线上管理,抢修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接收工单信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及时开展抢修业务。管理人员对工单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和督办,系统自动推送迟滞工单,全面提升服务的响应速度。决策层通过平台及时掌握单位的服务情况,有利于快速调整抢修策略应对逐步提升的抢修高要求。

3.4.3 开展设备状态监测,推进基础数据贯通

建立新型配电箱和抢修工单的对应关系,贯通设备信息与平台管控,实现现场设备信息回溯与共享,减少现场核查的工作量,形成强电井抢修基础数据一个源头、业务流程一套标准。从新型配电箱的投运到拆除全过程出发,聚焦现场抢修过程、运行、拆除等关键节点,以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实时采集相电压、线电压、电流、电量等数据,通过数字化管控平台实时监测新型配电箱设备状态,多个配电箱运行指标监测,抢修人员工作量的统计,了解设备合格率和用户用电需求,综合分析基于新型配电箱抢修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果,实现强电井抢修的闭环智能化管控。设备状态的数据采集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持续开展,后续可延伸至更多相关数据的采集。抢修服务中心根据自身工作经验结合数据分析结果,适时调整设备分布、改进功能,及时发起维修和检修,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3.4.4 打造智能门禁检测,强化强电井现场监督

新型配电箱的安全管控是电网安全管控的重要一环。为有效实施配电箱的现场安全监督,将每个配电箱编号并配备智能门禁、GPS 装置,通过系统GPS 精确定位,解决“看不到、想不到、管不到”的状况。管控平台授予人员开箱权限。智能门禁只允许被分配权限的抢修人员开启箱门,当系统检测到配电箱非法开启的状态,自动发出警报并及时通知抢修服务中心,有效制止纠正现场违章行为。利用智能门禁检测开展的远程现场监督行为,一方面防止用电用户因各类原因随意打开配电箱而发生危险或据此造成配电箱或电网线路破坏的现象出现,提升人员安全意识,保障抢修设备资产和民众的安全。另一方面落实现场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的责任,规范人员抢修行为和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

3.4.5 汇集运行数据分析,实现故障预判定位

预防准备重于应急处置。瓯海服务部运维中心开展抢修安全规划和故障预判,编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等手段,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

数字化管控平台的建立使强电井抢修管理由信息孤岛向平台融合转变,强化日常巡视、监测、检测手段应用实时监测配电箱的关键状态参量,开展数据分析,构建分析、预警、研判、评估的闭环管理,建立预警预测、故障研判等分析模型,实现配电箱全面状态分析。

信息融合和数据共享提高配电箱等设备潜伏期缺陷的挖掘能力,与同类型检测数据等信息开展比对分析,汇集的状态信息和管理信息综合统计结合抢修工作经验判断实现事后应对向事前防范转变,完成故障预判定位以及配电箱超负荷等事前预警。同时在设备消缺结束前,安排人员开展巡视、检测,跟踪缺陷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降低异常设备对电网运行的影响。利用基于多源数据的设备状态分析、监测预警成果,协助管理人员、抢修人员掌控设备的状态,有力支撑强电井抢修管控的落实,实现了数据驱动抢修业务创新和效率提升,全面推动强电井抢修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的革新[3]。

3.4.6 强化绩效数据分析,提升员工履职能力

强化强电井故障抢修管理及责任落实,运维服务中心对抢修目标的落地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督导,按季度、年度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分,保障抢修作业人员在工作期间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为提升绩效管理工作规范性,确保绩效档案可追溯,基于抢修位置和时间节点,在现场抢修任务结束后根据人员分工和任务分配记录个人抢修情况,数字管控平台实现任务源提报、任务分派、任务执行跟踪与现场关键信息采集、汇总信息上传、后台统一融合、数据统计分析整理等功能对人员抢修时长、配电箱规范应用情况以及强电井故障抢修质量等进行督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供电服务部按照相关考核标准公开对抢修情况进行严格评价考核,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落实整改,实现抢修员工作业的智能化、精益化、高效化管理,全方位提高公司管控水平和员工履职能力。

3.5 夯实作业基础保障,支撑抢修管理有序运转

3.5.1 开展人员专业培训,提升抢修服务能力

专业培训不足将导致抢修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足,不仅导致强电井抢修耗时延长,也将导致抢修工艺不达标,使得抢修质量下降,容易产生二次故障。运维服务中心切实开展人员专业抢修技能培训,针对人员年龄层次和业务短板,以专业技术演习和技术考核等多元化形式对抢修人员进行经验的传授,充实公司专业人才的储备,避免突发状况下因人员不足问题延误抢修时机。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从模拟实战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并改进各方面的工作,提高瓯海运维服务中心强电井抢修能力。

3.5.2 健全工器具管理制度,挖掘物资降损潜力

配电箱、工器具等抢修物资从制造、安装、调试、检修至报废等过程,健全其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以合理的职责分工为基础,以正、逆双向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实现物资管理良性循环,促进标准化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充分发挥流程管理的规范引领作用,完成各环节物资的监督使用,对工器具领用记录作实时登记减少物账不符的现象。设置规定时间内的物资保养,定期巡视保障配电箱等物资的运行质量,形成整体合力促进物资的长期高效使用。

3.5.3 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激发抢修队伍活力

公司整合故障抢修的目标达成情况、作业现场违规情况以及配电箱运行效能等数据记录,按照赋予的相关权重和指标作为综合考评依据,实施反馈面谈和绩效改进PDCA 循环体系的柔性量化绩效考评管理机制。将个人绩效考核成果与收益挂钩,公示量化绩效考核结果,收集员工对分配方案和发放结果的优化完善建议,使机制更加公平合理。考评机制实施后,专业管理由粗放型向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转变,个人利益与公司服务紧密联结,提升运维中心工作指标的完成度,尽可能地激发基层班组员工的内生动力[4]。

3.5.4 持续推进智能化转型,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深入分析故障抢修实际情况,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给抢修管理带来的技术支持和发展机遇,建设与强电井故障抢修相适应的智能管控平台,开发引入如新型智能化设备终端开展运维抢修,以信息流的方式支撑抢修团队实现任务工单派发、物资调用、现场作业监督等目标。在智能转型实践中不断地优化完善数据资源池,加强数据质量、标准接口、数据标准化管理,以信息化数据的支撑转化为公司健全机制、强化管理、改进工作的动力[5]。

4 实施效益

4.1 奠定基础,促进基层末端融合

抢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模式促进人才的精准培养,故障抢修的专业性大大提高,人力资源迸发创新活力。量化绩效考核机制有效激发全体员工主动思考、自发学习、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人员承担多类型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专多能的技能结构,有效促进了末端融合,为强电井故障抢修的高效服务奠定人力资源基础[6]。公司落实开展专业培训工作,根据《班组培训制度落实情况记录表》可知,抢修人员在入职之前都经过了专业系统的培训,并通过了入职专业技术测试,且每年都有组织抢修人员专业技术考核,考核成绩均达到90 分以上。根据演习记录可知,2020年按要求共举行了12次专业技能演习,所有抢修人员在强电井抢修项目均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

4.2 提质增效,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新型配电箱的投入使用精简强电井故障抢修步骤,抢修速度及质量有效提高,强电井的抢修时间由原来的7h 左右缩短至4h 左右,整体效率提高42.86%,即将准备材料和制作材料耗时长原来的5h缩短至2h以内。通过数字管控平台建设和应用规范故障抢修流程,明确人员角色定位,提升抢修队伍执行力,实现作业计划全监督、作业风险全管控、作业过程全监控、作业责任全落实,促进公司战略落地和整体绩效的提高。

4.3 服务民生,客户满意度不断提高

供电服务质量关系到民生,优质服务工作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重要工作之一。瓯海供电服务部积极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用心打造为民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2019年全社会供电量为42.43 亿kWh,同比增长5.91%;全社会用电量为44.15 亿kWh,同比增长4.04%,其中,工业用电量为25.38 亿kWh,约占57.5%,同比增长2.21%。2020年供电服务将继续升温,截至2020年5月,全社会供电量为12.51 亿kWh;全社会用电量为13.01 亿kWh,其中工业用电量为6.74 亿kWh,瓯海供电服务部服务用户数已达30.15 万户(含趸售供区用户7.13 万户),加强电井故障抢修提效,抢修物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整体抢修标准化、精益化管理水平,加快构建安全高效、互动开放、清洁低碳、活力智慧的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满足人们与日俱增的用电可靠性要求,提升瓯海供电服务部供电可靠性和电力优质服务形象,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猜你喜欢
配电箱物资故障
建筑电气安装中强电配电箱的常见通病分析及防治措施
建筑电气安装中强电配电箱的常见通病分析及防治
被偷的救援物资
故障一点通
针对配电箱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探析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夜光配电箱
奔驰R320车ABS、ESP故障灯异常点亮
救援物资
故障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