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以“综合设计基础”课程为例

2023-03-11 01:39李秀红汤晓颖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育人思政

李秀红,汤晓颖

(广东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在新文科背景下,教育部在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1]。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2]。为适应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艺术设计学类专业要发挥专业课程的独特优势,从碎片化改革到体系化创新,使课程思政教学不断增强铸魂育人效果。

“综合设计基础”是设计学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整个艺术设计学科的立足基点。以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大类专业平台课“综合设计基础”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针对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团队构建以“思想政治育人+设计教学+艺术作品”为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同向同行,实质性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育德效果。

一、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规范化、模式化、特色化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尚有不足。从2018年至今,课程教学团队一直开展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而“综合设计基础”课程也已经运行了4个轮回,基于理论与实践总结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的普遍性问题。

(一)课程思政教学与学情分离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普遍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创作力较丰富但感性思维较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感性先行,易缺乏理性思维,对于“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有抵触情绪。(2)思维活跃但自我意识较强。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较少主动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和现象。(3)专业能力较强但文化知识基础较差。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并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学习专业技能,却对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不太感兴趣。但艺术作品需体现文化感染力,缺乏文化理论知识的支撑,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也会因文化短板而受限[3]。教师只有准确抓住艺术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基于学情分析的精准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使课程思政教育事业落地。

(二)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育德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往往因为育人理念认识和对课程思政的真正含义理解不足等原因,并未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践、创新课程思政理念[4],导致影响课程育人实效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教师可通过主动积极参加思想政治课题研究、思想政治教学培训、思想政治教学大赛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育德能力。同时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和评价体系,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课程的显性和隐性教育功能。

(三)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融合不足

当下专业课程学时普遍紧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却忽视思想政治内容教学的精心设计,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充分利用专业特色、课程特点、本土产业与文化优势等挖掘精准的思政元素并深度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具备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使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化和常态化,德育与智育并举。

(四)思想政治教学成果缺乏传播效应

新媒体时代下,科学技术融入传统教学课堂给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改革带来了新机遇。新媒体技术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的特点,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传播与推广的网络途径。目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课内传播,教师需借助新媒体传播途径,加大对思想政治教学和思想政治作品的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促进学术圈、教育圈、社会圈之间的有效融合,推动思想政治“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实现思想政治与课程1+1>2的育人效果。

二、“综合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综合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如下:其一,知识目标。为设计学类课程的基本设计思想与方法奠定立足基点,整合机能、材料、结构和工艺等基础课程知识,构建设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技能目标。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与要素,整合自然性、制造性、人文性思想,培养学生设计动手实践能力。运用科学与艺术原理,并通过“实际训练课题”训练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其三,素养目标。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念自信;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文化基因和传承优秀设计经典,培养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当代设计的中国主题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自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国工匠精神。

三、“综合设计基础”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应用

基于学情和课情分析,课程教学团队从多方位挖掘鲜活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持续总结课程教学经验,构建了以“思想政治育人+设计教学+艺术作品”为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思想政治育人+设计教学+艺术作品”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紧扣一个核心:思想政治育人

1.构建“学院党委+教师支部+党员教师”的教学工作格局。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5]。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123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建立了学院党委牵头统筹与理论指导、教师党支部引领保障、团队党员教师具体落实的教学工作格局。在“学院党委+教师支部+党员教师”的教学工作格局下打造一支以党员教师为主体,与国家优质教学资源接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其一,积极参加教学培训,从2016年开始筹备“综合设计基础”课程思政,先后选派8名教师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参加该课程的教学培训,特邀国家级精品课程团队教授来院开展教学培训活动。同时,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坊。其二,坚持集体备课,大纲制定、教案编写、训练设计、教学日历等每一个课程思政环节都是教学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三,定期召开该课程的教学研讨会,教学团队积极分享教学经验、优秀作业案例,外出学习的教师主动分享学习心得,有规律、有计划地设计并不断优化课程思政环节。

2.充分利用本校跨学院、跨学科资源,积极与马克思学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合作。课程教学团队充分利用马克思学院的优势资源,对课程思政进行理论指导并多次产出课程思政合作成果:2019年9月共同合作了长征主题展,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2019年11月结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举办《从中国重器看中国科技腾飞》水彩画展;2019年10月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题展——《我营·我造课程展》。将线下作品展览与线上宣传推广有机结合,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课程思政教学高度。

3.辐射打造设计学类大类平台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由点及面,聚焦“综合设计基础”课程,辐射设计学大类平台的“设计造型”“设计色彩”等课程,打造设计学类大类平台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课程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学院“设计学”大类招生和培养的平台优势,以学生入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为重点抓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元素融入专业课为突破点,为学生获得社会责任感、个人品格和认知能力等全方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利用一个渠道:设计教学

1.聚焦思想政治育人目标,挖掘鲜活思政元素。课程教学团队聚焦学情及课情设置精准的思想政治育人目标,并与本校马克思学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合作,深入挖掘蕴含在课程知识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标志元素,提炼“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念自信”“爱国主义精神与历史使命感”“当代设计的中国主题的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未来设计师的审美关照与人文浸润”“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国工匠精神”等艺术设计思政元素,探索性地构建了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标志元素,为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参考。

2.围绕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教学团队利用考察调研、案例讲解、分组训练、参展体验、互动式课题研讨、展览现场教学等多种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映射、融入每个教学专题,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寓德于教,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综合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综合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3.紧扣思想政治理念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2016—2018年,课程教学团队用两年时间筹备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为发挥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课程教学团队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资源,初步构建了数字化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库:第一,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爱课程”平台引入国家级精品课程:“综合造型设计基础”(由清华大学柳冠中讲授)、“二维、三维设计基础”(由中国美术学院王雪青讲授);第二,优选教材16本,其中包括4本课程教学主教材、12本辅助教材,不仅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还为学生提供教材和辅助参考书;第三,整合生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学案例和视频素材,如通过“中国的桥”“二十四节气”等直观案例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现实问题,再通过实践调研和专题训练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智慧方案,加强设计与社会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打造一个特色:艺术作品

1.构建“线下+线上”的“作品思想政治”媒体平台。艺术设计作品具有形象感、感染力强、宣传力强的特点,是设计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优势,在网络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空间,以“作品思想政治”为导向进行宣传与推广,是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课程教学团队依托互联网传播平台,全面构建“线下+线上”的“作品思想政治”媒体平台,利用学院公众号、学生社团公众号、主流新闻媒体、思想政治作品展览等方式传播“思想政治+艺术”作品特色和教学成果,例如,本课程的学生作品引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元素,入选教育部设计学类教指委主题优秀作品,并在教指委官网进行展示,有利于设计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良好的正向传播和影响。思想政治育人效果从“平面”走向“立体”,思想政治教育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发挥了课程思政教学的长效辐射作用。

2.政产学研一体化支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向同行。课程教学团队还借助学院多个省级人文科研中心与平台,形成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效应。本课程于2021年获得课程思政示范课省级立项,以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立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思想政治育人+设计教学+艺术作品”为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获得了良好的课程影响力和社会认可。

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学类专业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目前仍缺乏对规范化、模式化、特色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综合设计基础”课程为例,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构建以“思想政治育人+设计教学+艺术作品”为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教学育人实效得到提升,该模式在业内同行及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课程影响力,也为高校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参考。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星.云.海》
《花月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