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绿

2023-03-11 10:44胡竹峰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乡野时节景物

胡竹峰

时令一节节过。雨水、惊蛰、春分,待到清明,窗外徹底亮了,天清地明,景物如诗,诗中有画。

清明时节雨纷纷,好像天气真应了诗句一般。人在雨中,望着烟笼远树,景致更妙。雨飘在庭院,飘在池塘,飘在田垄,飘在坡地,也飘在人的头面。连下三天雨,半夜有鲤鱼跃上溪头浅滩。凉月如眉,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柳梢风景最好,丝丝绦绦长长短短,焕然一树新绿。微风徐徐,正是放风筝的好日子,终日有纸鸢在天上飞着,高高低低。女孩子穿上春衫,布袖飘摇,韶华胜极。

不独人物鲜活如此,屋前弯弯绕绕几条田埂,也若游蛇一般。田里有浅浅一洼水,远看如镜,映得云白、山绿、树翠。田边有山,不甚高大,却青葱莫名,从山岗绿到岭脚。

清明前后的莱畦,一脉新生。豌豆灌荚了,像是长满一地绿月,摘回来烹熟,风味甚佳。韭菜尤好,有种香甜。古人说蔬食以春韭秋菘滋味最胜,这是知味之言,也是经验之谈。韭菜清炒,或炒鸡蛋,都有春鲜美味。

每年清明前后,乡野风味挠心,遂从都市繁华中逃离,去那桑荫稠密、禽声幽雅的乡下住几日。一碟青菜,一碗泥螺。喝点新茶,无需饮酒,乘着山风,竟也微感醺然。然后在天清气明的春日夜里,看月亮升上山来,梦也做得清明。

窗口一亮,人就醒了。醒得更早的是采茶人。清明时节的茶最珍贵,可以补贴家用,乡人舍不得自家喝。绿芽近半寸长时,不论天晴还是下雨,人总要去采茶。我小时候偶尔也去,人与茶树一般高,一叶叶摘下,半天刚刚盖住箩底。采茶雨天多有不便,连日晴空,也觉得辛苦。从此知道生活不易,一口热饭滚汤要从劳作中来。至今对茶有爱意也有敬意。

茶摘回来即摊晾在檐头麻下堂前宽敞处,碧绿绿一地,让人心生欢喜。

谷雨后,芭蕉叶大栀子肥,茶叶也粗大了,这时农人才去摘一些回来自己喝。那时候的茶,苦,且味道生涩,劳作时倒是格外解渴。

母亲做茶,总在夜里。屋外,风吹田野,蛙声很热闹,虫鸣更热闹。冬日糊上的窗纸,残损大半,炒过的青茶在砧板上,揉搓成紧紧一团,碧绿的汁液渗出来,一股股香气透过窗纸,在山村飘荡。茶叶摊放一夜,才干爽爽收进铁桶,密封得紧紧的,以免走气。

清明时,地气升腾,茶见天长,农人三两天就要去一次茶园。野草越长越高,蒲公英冠毛结成绒球随风飘洒,荠菜也老得开了花。牛终于不用嚼棚里的干稻禾,每日早晨可以吃大把鲜草。午后,有牧人牵它上山,山林里茅草遮身,牛儿吃得肚皮浑圆。山地阴凉,草浅处可卧可眠可立可坐,满满山野之气。

光阴流转,四季时序轮番。清明时节的乡野,遍地庄稼,一片翠绿,一片祥和。近年来,乡农造屋早已不用土窑砖瓦,不废柴火,几年里养得山林茂盛繁密。

天地日月清明,人世也安定清明。春阳流水与畈上新绿有远意,水声经流不息。春天凝在花红叶绿里,溪涧池塘涨满水,积蓄自然之力。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4日,有删改)

亮点借鉴

景物素描就是用白描的手法绘出景物之神,并借其神韵抒发情感,自然真实,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面我们对选文进行赏析:

1.本文景物描写多而不乱,因为有两条线牵引。第一条是“景物如诗,诗中有画”。如写清明时节的雨,连用了五个“飘”字,写出了烟雨的轻盈,一派朦胧之景仿佛真的在我们眼前。再如“凉月如眉,挂在水湾的柳梢上”一句,将月亮比作一弯高高挂在柳梢上的眉毛,形象生动。这些优美的语句既生动勾勒了景物之形,又营造出诗意的氛围。第二条由“新绿”一词总括。第四段主要写田中之景,然后写菜畦里的新绿,拓展至饮食,让人意犹未尽。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了茶园新绿,写了采茶人,写了茶文化,随后又转到了乡野山林……看似分散的景始终围绕“新绿”展开,形散而神不散。最后收尾写“清明”不仅是自然万物的清明,更是人世的安定祥和,凸显出春天的生生不息与自然的磅礴伟力。

2.本文词简意丰,景物特征鲜明。如“雨飘在庭院,飘在池塘,飘在田垄,飘在坡地,也飘在人的头面”这句话,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雨在不同地点的不同样貌,却丝毫不影响读者体会雨轻柔、无处不在、滋润万物的特点。再如“田里有浅浅一洼水,远看如镜,映得云白、山绿、树翠”一句,以比喻的修辞手法配合白描的写作手法,充分展现出景物特点:清明。

3.本文从田间的新绿写到了古代的饮食文化,从茶园的新绿写到了茶文化,使写景有所延伸。如“古人说蔬食以春韭秋菘滋味最胜,这是知味之言,也是经验之谈”“茶叶摊放一夜,才干爽爽收进铁桶,密封得紧紧的,以免走气”两句,既富有文化底蕴,又具有生活气息。

猜你喜欢
乡野时节景物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寄追思
送你一个乡野
春天的乡野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乡野闲时
景物描写要准确
初夏时节要缤纷
乡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