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重晚晴

2023-03-13 18:29刘大先
北京文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喇叭小说生活

刘大先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这是佛教所谓的众生之苦。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构成苦本身,而是它们所造成的后果,或者预期中可能会形成的后果,才带来种种苦恼、愁闷、沮丧、挫折、创伤。因而,当个人面对这样的人生常态时,是沉溺在消极之中郁郁寡欢,还是积极地去面对与化解,主观的心态和应对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陈斌先的《暮色苍茫》就是关于“老”这一主题的作品。小说开篇就通过冬夜寒意渲染了凄清的氛围,环境的冷与心情上的凉相互映衬:与大喇叭(李满堂)相濡以沫、相伴一生的妻子小铜锣(罗凤仙)已经肺癌晚期,却不愿意去化疗,两个人心境凄楚地回忆往昔岁月。很快小铜锣去世,六十九岁的大喇叭迅速进入暮年。尽管因为拆迁赔偿,他的经济上并没有负担,远在绍兴的儿子也小有成就,但这一切并不能改变他的心情,他陷入对亡妻的思念中无法自拔,不愿意搬去同儿子一家生活,终日一个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

这是一篇心理活动描写见长的小说,着重铺陈的是空巢老人的心境,而不是像一般社会问题小说那样聚焦于养老中的经济问题。当生活中的丧失无法弥补,心里的空白处得不到填充,人们就会孤独,有着强烈的交流欲望。大喇叭所经历的现实情形是,没有人跟他交流,人们急急匆匆、忙忙碌碌,没有谁有时间与精力关心他的心情。他只能折返到回忆之中。

回忆充斥在小说自始至终的叙述里,主人公衰老而颓废,外部行为活动受到极大的局限,反而激发了内在追忆和缅怀的热望。在他的回忆中,过往的生活轨迹一一浮现出来:“早先时,村里喜欢排演样板戏……那时候,人们活得喜庆,白天干活,晚上排演,再苦再累,都能活出顶天立地的精神气。后来包产到户,日子好了,庄户人家彼此却少了来往,有人忍不住冷清,挑头唱小戏,一呼百应,很快大家聚在一起唱黄梅、唱庐剧,当然也有人唱四句推子(淮河两岸的地方戏),后来越聚人越多,开始恢复戏班子。”大喇叭和小铜锣就是在那时候相识相知并结为伴侣。再后来,因为城市化进程中,他们在城市周边的房屋被拆迁,从农村搬进了城里的小区,以前的旧相识分散在城市中,逐渐音信皆无,仅有的老朋友也各有自己的家事,他们开始被孤单感所笼罩。

进城意味着大喇叭从原先的乡土共同体中“脱嵌”,如同原先稳固的植物被动地拔根移植到水土不服的城市,熟人社会在那一刻也就土崩瓦解。妻子的离世,朋友的离开,最后抱团取暖的人也没有,只是让大喇叭的孤单寂寞更趋于极端。因而,这篇小说通过围绕着老人心态,衔接起了城乡差别、代际差异、乡土旧共同体与城市新生活之间的割据。

大喇叭苦闷的根源来自在乡村中孕育的情感结构变化缓慢,跟不上迅疾变动的社会结构。唯一与他略有交集的是社区保安“丫头”,后者还热心帮他找玩伴,但直到她突然离职,他们也不知道彼此姓名。大喇叭想去找“分散安置”的同村人,却因为不知道地址漫无头绪,没有联系方式而被阻隔在小区之外。那些看似麻木不仁的人们,也未必是恶意冷漠,而是生活的节奏加快,奔忙中无暇顾及大喇叭的感受。更主要的可能还在于,生活方式不同、观念有别,导致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缺乏交流。所以,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观念落差造成的悲剧,大喇叭并没有经历大起大落或者跌宕起伏的戏剧化生活,他的痛苦是人生常态中的悲剧,是大多数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都会体验到的人生,从而使得这篇小说具有了某种普遍性的共通性。

在我看来,小说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一个消灭绝对贫困的社会中心境宁和地安度晚年。它不仅是一个社会学命题,更是一个心理学命题。事实上,大喇叭和他的朋友们,基本上都摆脱贫困,甚至可以称得上衣食无忧、基本小康。也就是说,困扰他们的不是维持基本的、有尊严的生存,而是追求高质量的、有品质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不仅仅靠金钱就能解决的。富裕之后如何保证精神不空虚,需要什么样的精神需求和心灵寄托,这不仅针对老人是真问题,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是如此。

陈斌先的叙事是悲观的,整个文本弥散着一种哀伤的情绪。他的主人公所能想象的就是打破城市社区人为所造成的区隔,就像大喇叭对信赖的保安发脾气时候所说:“我看围墙就该拆啦。”但是,问题在于没有围墙就不成其为小区,逝去的不可挽回,人们无法走入旧日时光,社会理性的前行也不可能为悲悯之情停下步伐——必须去面对改变了的现实。我能体会到《暮色苍茫》当中的人文关切,但是外来的同情共感并不能带来缓解,就像本文开头所说,所有的痛苦必须要主体自己去解决。

一个人的衰老本身不会成为问题,只是伴随衰老同时产生的疾病缠身、故人辞去、习惯的生活方式过时,综合在一起,会让他(她)产生与社会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被抛弃感和无力感。回忆和希冀昔日重来,只是一种逃避,绝大多数人当然无法做到观念的更新与时俱进,但并非不可能。“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无数先人留下了这些达观的诗句,他们同样不能改变逝水流年、苍茫暮色,但是以豁达的胸襟迎接必然到来的命運,才是转换的开始。在老龄化社会日益来临的时代,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因而《暮色苍茫》具有双重意蕴,一是展示现代化中个体的孤独,一是叩问老人的精神生活,它们不能完全靠个体的达观去解决,还提醒我们正视我们时代的社会关怀与精神提升。

责任编辑 张 哲

猜你喜欢
喇叭小说生活
喇叭盗窃案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们班的“大喇叭”
生活感悟
喇叭盗窃案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同步阅读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