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认知范围显深刻

2023-03-13 02:48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有形责任人生

范本呈现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

◆提炼

1.广泛积累

生活是获取写作素材最重要的渠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之“源”,因此,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点滴积累、持之以恒,就会聚少成多,形成一个小小的材料库,写作时就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写出的作文也会内容充实、深刻丰富。除此之外,考生还要广泛阅读,养秀气、养灵气、养志气、养平和之气、养浩然正气、养人间大气。比如阅读传记,可以增加阅历;阅读经典,可以增加积淀;阅读美文,可以陶冶情操。善于读书之人写出来的文章大气磅礴,比如周国平的文章就显示出他广泛的阅读积累,读书不够的人必然写不出这样富于思辨、说理透辟、底气十足的文章。所以,考生平时不妨多读书,并且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2.联想拓宽

考生要善于从某一立意出发,想起某人或某事的素材,并由此想到与之有关的其他人或事;或由某一言论而想起其他相关的言论。在论证中,可以采用的论证方式有相似、对比、因果论证等。具体而言,考生一方面平时要多加强素材归类整理,另一方面要对素材的适用话题进行提炼总结,把同一性质的不同事例铺排展开,还要注重对不同领域素材的积累。这既丰实了作文的内容,又可以展示考生的阅读视野与开放舒展的思维品质。结合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在议论时定点钻探,即锁定一点立意,联想到典型的材料——托尔斯泰的事例,展开深入剖析论证。这不仅增加了文章论证的深度,而且凸显思辨能力和说理本领。全文一气呵成,内容充实,且文采斐然,不难发现作者深厚的文史底蕴和超凡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另外,这篇文章的典范性还在于作者紧扣观点,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想到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并就此归纳生成道理的阐述。这既增加了文章内容的覆盖面,又展示出作者对生活广泛而深入的观察。

佳作展示

于有形中寻无形

◎宋晓川

何为有形?是高山流水,是日月星辰,是一切你可以感知的具象。何为无形?是《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深层次的精神与思想。而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必修课就是于有形中寻无形,探索深层次的共鸣、共情。

于有形中寻无形是追本溯源、深入思考的过程,是于表层具象拓展思维深度,是于自身领域探索生命意义。于有形中寻无形不应困于表象,驰于空想,而应深入思考其内在的精神与意义,理解它背后的思想与内涵。正如林语堂所言:“我们不是这个尘世永久的房客,而是它短暂的旅客。”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纵向的长度,却能拓展生命的横向宽度以及广度。面对时代的挑战和困境,我们在殚精竭虑、倾尽全力寻找解决方案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像古人圣贤所告诫的那样,从思维和精神的源头出发反思和检视自我,在浪涛中寻找潜流,于有常中见无常,于凡尘里寻大隐。于有形中寻无形,可拓展生命意义,不浮于表面,不流于皮毛,上好时代青年的必修课,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于有形中寻无形源于对表象世界的探索与好奇,源于对思想精神高峰永不停息的攀登。余秋雨三入莫高窟,于洞窟佛像之有形感敦煌文化之无形。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艺术之美,更是民族历史的景深,是民族文化、历史精神千年凝结的伟大生命。在余秋雨的笔下我们感受到莫高窟超越世俗的大美。余光中读李白,不只读李白才思不群的诗篇,还读李白的愁肠百转、豪气万丈、豁达浪漫,于有形中寻无形,于是有了“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等精彩的评价。追古溯今,科学艺术大多发于有形,成于无形。有形之物为人们提供灵感,而无形之物让人们提升境界。

“当人类被剥夺了反思与沉痛的思考后,他们所剩无几。”马尔库塞如是写道。于有形寻无形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它是我们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尊严。有形中蕴藏着无形的生命力,跳动着民族文化流传千年的思想脉搏。于有形中寻无形,我们要在生活中多加观察、勤于思考,不要困缚于浅表,而应挖掘其内涵。

何为有形?生活所见。何为无形?灵魂有趣。

【内蒙古扎鲁特旗第一中學高三(1)班】

◆点评

作文巧妙地以“有形”与“无形”的关系串联起全文的脉络,结构严谨。作文深入剖析“于有形寻无形”的内涵,旁征博引,鞭辟入里,拓展了议论的深度与广度,并与时代进行有机结合。这篇议论文中,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引证丰富,思维开阔,既丰实了作文的内容,又展示出考生宽广的阅读视野与开放的思维品质。

【刘淑玲/供稿】

猜你喜欢
有形责任人生
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不断提升基层党的建设质量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人生中的某一天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