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域下开展小说教学的研究

2023-03-14 17:50高恒菊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里科夫叙事学祥林嫂

高恒菊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文学理论,主要探究叙述的方式、故事内容的呈现和叙述语言等相关的内容。小说是典型的叙事型文学作品,如果能适当引入叙事学的相关知识,则能让学生系统化地了解小说的特点,从而提升解读作品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叙述视角、人物心理、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叙事学常见的角度入手探究,从而全面鉴赏小说。

叙述视角是指在叙事性作品中,叙述者从什么角度叙述故事。常见的叙述视角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而第二人称却较少出现。第一人称常常和内聚焦视角合并出现,而第三人称则在非聚焦、外聚焦、内聚焦等视角类型中都会出现。在教授小说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作品采用的是什么敘述视角,并思考作者为何要采用这种视角,进而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

如在学习《祝福》的时候,笔者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用“我”来当叙述者,为何要从“我”的视角出发介绍鲁四老爷,批判并揭露其封建顽固派的形象,这样写对后文引出祥林嫂有什么帮助。此外,学生还可以结合“我”和祥林嫂对话的一段深入思考,说说“我”是怎样的形象,为何面对祥林嫂时会带着愧疚和同情的心理,为何不敢直接将真相告诉祥林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一人称视角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引入各种人物,突显出当时的社会面貌,体现出祥林嫂的悲剧性,有助于展现主人公完整的人生命运。同时,这种方法也拉近了读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更加同情祥林嫂。此后,笔者再让学生试着转换人称,将文章从第一人称转换成第三人称,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改编成第三人称后,“我”的形象削弱了,无法更好地反映社会全貌和祥林嫂的完整人生,所以不如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好。

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转换小说的叙述视角,思考这样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然后对比原文看看二者有何区别,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进而提升解读能力。

关注叙述者,这也是叙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叙述者是作者所选择的叙述对象,它并不是作者本人,但是却带着作者的审美判断,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叙事人物,揣摩他们的内心活动,并思考其心理和当时的社会变迁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心理活动。

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关注叙述者,说说叙述者的身份是什么,文章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和他是什么关系,他在谈到别里科夫的时候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他为何会关注别里科夫,并将其作为一个值得叙述的对象。笔者鼓励学生采用“剥洋葱”的方法,一层层地分析。首先关注被描述的对象别里科夫,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他是否是当时特定时代的典型人物。在分析完别里科夫后,再来关注叙述者“我”,这个“我”带着回顾性视角关注别里科夫的人生,同时也以证人的身份旁观别里科夫的人生。“我”认为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十分古怪,是不正常的,但是同时又承认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还有很多。由此可以看到其中隐藏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社会变迁,才造就了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人们一方面恐惧、担心自己会变成那样的人;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成为这样的人。

在分析叙述者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叙述者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作者本人的内心想法,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认知和批判,所以在分析时要深入探究叙述者,厘清其中的因果关系。

情节属于故事文本的范畴,也是叙事学关注的重点。不少小说跨越的时间较长,包含的内容较多,如果不能合理安排时间顺序,梳理好情节脉络,那么表达效果也未必好。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的情节发展,思考作者采用了何种叙事结构,能否从这种结构中得到启迪,挖掘人生智慧。

学习《祝福》的时候,笔者让学生标注出作品的情节,并分析其结构,他们就能发现文章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的顺序是不一致的。在情节发展方面,应该按照“祥林嫂初到鲁镇、被迫改嫁、再到鲁镇、凄惨死亡”的顺序来写,但是文章的叙事结构却是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祥林嫂死去,再写她的一生。笔者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何采用了这种方法,能否体会到蕴藏其中的人生智慧。如有学生提出:“这样的写法先突显出祥林嫂的死亡,给读者震撼,然后再用‘走马灯’的形式展现祥林嫂的凄惨人生,这样就更耐人寻味。”还有学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会先说出人意料的结局吊人胃口,然后再慢慢叙述整个过程,所以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民间讲故事的方式类似,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智慧,由此学生认识到该如何写作才能优化叙事结构。

在分析小说情节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的小说篇幅不长,却能将漫长的人生浓缩在其中展现出来,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智慧。所以分析作品的时候要探索小说情节脉络,分析作者为何如此构思。

小说运用各种不同的叙述手段呈现故事内容,而不管怎样的故事内容,都必须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描写是学生常常忽视的内容,然而实际上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展现社会背景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小说中的环境,思考作者展现了怎样的社会背景,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一些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暗示了社会面貌,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相关内容。学生首先要找出作品中环境描写的地方,然后说说它们交代了怎样的地域特点,营造了什么气氛,如何突显出社会现实,是否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如作品中有大量风雪描写的场景,它们一方面推动了情节发展,让林教头不得不在山神庙中休息,因此才有了后续故事的发生。同时,它们也起到了暗示社会环境的作用,暗示当时的社会封建势力压迫民众,让百姓身处寒冬之中,感觉被冰霜覆盖无法脱身。笔者又让学生阅读后续火烧草料场的内容,说说燎原的烈火和风雪配合在一起暗示了什么。学生发现,这样的描写有可能暗示了民众在黑暗冰冷的社会中忍无可忍,心中的怒火被彻底点燃,因此才会有了“逼上梁山”的事件。通过分析环境描写,学生发现它们并非可有可无的内容,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社会面貌,暗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分析探究中,学生认识到环境描写和人物、情节必须结合起来思考,它们组合在一起呈现故事内容。环境描写也常常具有暗示性的作用,隐藏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了解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这正好是叙事学研究的范畴。所以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介绍叙事学相关知识,并引导他们学以致用,运用掌握的知识解读小说,为深入探究小说奠定基础。

[本文系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叙事学理论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编号2021/P/1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江都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里科夫叙事学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相约二十年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