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课堂:初中数学教学的努力方向

2023-03-15 00:18姜鑫辉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学方向温暖初中数学

姜鑫辉

[摘  要]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需要瞄准认知的发展,又需要具备情感的支撑,这样才能实现知识建构的目标. 如果教师能够致力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良好的体验,那么数学课堂会慢慢“温暖”起来. “温暖”课堂之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有两点:其一,“温暖”课堂与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高度契合;其二,“温暖”课堂能够铺设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康庄大道. 为了让数学课堂“温暖”起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在教学细节中,教师应更多地尊重学生的表现,更贴心地加以引导.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感觉到“温暖”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动力会被成功激发,学习动机也会大大增强.

[关键词] 初中数学;“温暖”课堂;教学方向

数学学科一直以“冷”的形态出现在学生乃至于教师的面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一线教师如此分析:由于数学的特征、初中数学教师的秉性、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陈旧或单一等,导致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寒冷”. 要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必须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加温”,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温暖”[1]. 这样的分析看起来没有站到数学学科自身的角度去做出判断,但是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却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判断.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情感的支撑,才能实现知识建构的目标. 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学习动力就不可能被激发出来,学习一定是机械的、被动的. 这对于数学这样的学科来说,很难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借助“溫暖”这个词来概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样态,显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能够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 这应当成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时的努力方向.

下面就从初中数学教学中“温暖”课堂的意义、教学实践及基于学生视角进行的总结与反思来做如下阐述.

“温暖”课堂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作为国家选拔人才及学生进入人生上升通道的重要方式,考试的作用无可替代. 但与此同时,考试所能够体现出来的是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是终结性评价,其无法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情感. 考试对于教师的指挥棒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这会导致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 因此在日复一日的演变当中,学生很可能就变成了“解题机器”,而这种情形在数学学科的教学当中更加普遍. 作为最具理论基础性的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及一定数量的习题训练,是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常态. 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有着内在情感需要的,即使是在数学课堂上,他们也希望自己在学好数学的同时能够有良好的体验. 如果教师能够致力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良好的体验,那么数学课堂会慢慢“温暖”起来. 笔者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温暖”课堂之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通过实践与总结得出如下两点认识:

其一,“温暖”课堂与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高度契合.

学生的发展一定是认知与情感的共同发展(关于这一点,后面还会详细阐述),如果数学教学只作为知识的教学而存在,那么其只会侧重于认知发展的一面;如果数学教学作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验的教学而存在,那么其会同时侧重于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初中阶段原本就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仅有学习知识的需要,而且有渴望情感得到满足的需要. 情感的满足并不是孤立事件,在课堂上的知识学习中获得情感满足,是一种高水平的、能够让学生形成长时记忆的途径. 对初中数学课堂而言,如果能够改变传统的、冷冰冰的状态,就能够满足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

其二,“温暖”课堂能够铺设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康庄大道.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除了让学生面对中考,还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要求,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笔者以为在理解这段文字的时候,不能只纯粹地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去进行,要知道它描述的是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现实世界不仅是数学的,而且是世界的. 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感受到的是世界的复杂与多彩. 这里既有认知元素又有情感元素,应当让学生同时去感知到这些元素的存在. 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发生在课堂上,那么这样的课堂应当表现出“温暖”的一面.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自然地去面对现实世界,并逐步完善自己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加强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上述两点认识,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就应当将自己的课堂打造成“温暖”课堂,应当让学生的学习变成更加完整的体验过程.

基于“温暖”课堂打造的数学教学努力

打造“温暖”课堂,对很多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既意味着教学观念需要转变,又意味着实际课堂上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笔者在孙朝仁、朱桂凤等教师的文章中学到不少知识,当教师能够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时,就能够总结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 比如他们所总结出的“慢、降、放、退”的策略,就非常符合学生的需要. 他们说,“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教学基调,贯穿课的始终,在新旧知识接轨处有所侧重,实现知识的有效对接. “降”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在学习概念、符号、法则、公式、性质、规律性结论时适时、适度地“降”,能改善知识的抽象性. “放”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情怀,学生能学会的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有困难,但经历合作交流能解决的也下放给学生探究;教也学不会的放手不学,让学生获得体验和感悟的机会. “退”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教学视野,在教学难点处大幅度地“退”,在问题诊断处适度地“退”,在综合问题处灵活地“退”,为学生搭建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实现知识的常态生长. [2]在这样的阐述中,“慢、降、放、退”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 如果说还需要强调什么,笔者以为就是在教学细节中,教师应更诚心地尊重学生的表现,更贴心地引导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及其性质”的时候,有学生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理解的,但对“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认识就显得不够深入.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感觉只要基于算式进行推理就行了,但问题在于部分初中生对抽象推理的结果并不是百分百的认同——有经验的初中数学教师都会认识到这种情形的存在,只不过这种情形常常被忽视,而学生的学习也就是在重复中接受结果而已.

基于打造“温暖”课堂的需要,笔者认为在这里可以做出一些小小的改变:比如让学生尝试动手去“做”出“两边之差”,然后与第三边相比较;进一步可以让同一个学生多次重复,让不同的学生同时重复. 这样学生所获得的认知就是建立在自己动手做的基础之上的,使感知通道的信息加工得到加强,能够弥補学生在认知建构过程中纯粹推理形成的学习不适的不足,可以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建构过程更加完善,可以让学生的获得感更加明确.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学生经历这样的课堂后,他们的内心会变得“温暖”.

用“温暖”课堂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发展

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必须是认知与情感的同步发展. 笔者学习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研究的情境教育理论时,获得了一个重要的认识,那就是情境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有更加良好的情感体验. 即使是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也不能认为他们面临着中考就只重视知识学习,这个阶段的学生其实情感需要更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一情感特点,要通过“温暖”课堂的打造去促进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同时发展.

在学习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时,认知与情感通常是分开阐述的,但是对学生而言,身处课堂上他们的认知与情感密不可分. 数学虽然是理科,但是数学本身的发展历程也有着很多精彩的故事,把这些故事引入课堂,可以让课堂变得“温暖”;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创意与亮点,只不过这些创意与亮点在应试的视野之下,有时候价值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走出传统应试教学的窠臼,真正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中,有哪些元素可以进一步加工,又如何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更加顺畅……应当说这些问题的发现、思考与解决,都可以为创设“温暖”课堂助力.

总而言之,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感觉到“温暖”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动力会被成功激发,学习动机也会大大增强. 而当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了增强之后,许多原本需要教师去努力解决的问题,都可以由学生的自主学习去解决,于是认知与情感的共同发展,就能够既满足学生的考试需要,又满足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召生. 初中数学“温暖”课堂教学的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18(34):56-58.

[2] 孙朝仁,朱桂凤. 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慢,降,放,退”教学策略:7.4《认识三角形(1)》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J]. 中学数学,2013(08):34-38.

猜你喜欢
教学方向温暖初中数学
温暖冬夜
在温暖中流逝的美
温温暖暖
爱·温暖
初中历史教学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纠正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向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