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复元模式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启示

2023-03-16 01:55林媛
高教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复元心理疾病育人

林媛,黄 文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 510631)

根据我国2020 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其中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抑郁状态在进入大学前到达一个峰值。近年来笔者所在综合性大学新生入学心理测试检出率持续升高,因心理疾病转诊、住院乃至休学,“带药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加,部分高校谈心理色变,面对学生的心理疾病,一味采取“围、追、堵、截”的干预模式,以送学生回家为手段,以学生不在校出事为目的,学生的心理疾病严重程度不同,在高校发生概率已不在少数,如果学校只一味防范,那么只会带来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激化,也会带来学生为能够继续求学隐瞒病情,贻误康复关键期的风险。所以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需要将心理危机变成心理转机,进入高校后对于心理疾病学生是一个复元契机,高校心理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普及宣传、保健教育的面上工程和疾病防控与危机干预的应急管理,更大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在大学宽松的环境下心理健康水平有良性的回归保健。如何在学生心理发展的新形势下有效挖掘和创新心理育人路径是当前高校心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这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相结合的系统整体工程,高校心理工作基础良好,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涉及到的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成长的心理育人体系需要具备心理疾病学生的复元功能和承受能力,只需要转变观念,打破禁锢,从社区康复的角度引入复元模式就可以将心理工作做得更加广泛与深入。

“CHINESE”复元模式是中国香港叶锦成[1]教授带领其团队在运用西方多种心理治疗和心理疾病康复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精神康复的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创造性提出的中国取向的复元模式,该模式建构了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不同心理疾病复元模式的内涵,强调正常化、融合和复元等开展社会心理干预的重要原则,为我们从社会心理维度理解心理疾病并开展专业化服务提供了新的视角。“CHINESE”复元模式源于社区康复,对应高校这个同质性非常高的单一型、密集型社区,可以很好地检验高校心理育人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与手段,从系统观念出发,整合高校心理康复机制、心理教育机制、心理朋辈机制及危机干预机制等各方面心理支持的资源,全面促进个体的心理修复与未来发展。高校心理疾病学生中除了部分因为急性发作程度严重需要住院治疗,居家休养,大部分学生在服药病情稳定的情况下会在学校继续求学生活,因治疗心理疾病休学的同学在病情稳定下也会返校复学,心理疾病学生在校的求学生活是高校心理工作不能跳开的重要内容,对应“CHINESE”复元模式可以更好地理解高校心理工作的意义,落实各项操作的落脚点和效果,这让高校社区心理工作者更多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康复者回归所处的社区和情景;如何促进康复者在家庭和高校社区中活动起来,通过支持在高校社区和生活中发展潜能,从而回归正常的生活。

一 “CHINESE”复元模式契合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

心理育人是指通过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方式来培育人的成长,在国内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薛文婷等[2]提出的心育,包含智育、情育和意志教育,2017年以来心理育人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心理育人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课程教育、文化活动和服务管理等多种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3-4]。心理育人既是一种氛围和理念、也是一种技术与方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心理”教育实现“育人”目标,也通过“育人”实践促进“心理”发展[5]。

(一)“CHINESE”复元模式促进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本土化

不同地区和国家对于个人主观经历与专业权威、理性证据的看法和重视程度不同,亦会影响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和技术的应用[6]。复元的概念自1990 年开始在美国精神康复界盛行,正常化是指在文化适应的同时尽最大可能根据个体需要,在任何时候使得个体的生活境况、行为方式和特征等都达到普遍水准。其次,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普遍接受西方心理学理论学习和技术训练,西方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早,理论成果丰富,但是只有适合我国国情、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的理论与技术才能有效实现心理育人效果[7-8],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需要有一个本土化落地生根的过程,西方的心理工作较多强调个体性、原子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CHINESE”复元模式基于中国文化背景更多强调康复主体对于外在环境与资源的互动,根据多年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实践而提出的针对心理疾病康复者的操作指南和工作指引,是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和理论的本土化,适用于心理疾病康复者,也适用于一般人[1]。最后“CHINESE”复元模式的核心理念“正常化”“融合”和“复元”均包含国情背景和文化因素,强调作为一个人要承担起对家庭、社区和社会的责任,强调现实感代表人与当时的环境、物体和事件等要素构成的现实世界的连接,中国人的自我定位与形象、生活希望和生命意义极大地受到了社会文化情景里对成功、成就和人生目标看法的影响,这必然带有中国国情和文化的烙印。

(二)“CHINESE”复元模式促进高校心理育人体系构建

首先,全员育人强调教育的力量,心理疾病学生除了心理方面有复元的需求,在高校环境中学业、生活和人际等其他方面仍然有相应的需求,不仅仅是心理工作者这一单一的育人主体才能在心理育人中发挥作用。通过“CHINESE”复元模式开展心理育人工作,采取系统整合的观点有效地动员朋辈群体、辅导员、专业教师、医生和学生家长等育人主体参与到高校学生心理工作中,有利于实现全员心理育人。其次,全方位育人强调从校内外、课内外等多维度来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实现多种教育资源有机联动[9-10]。全方位心理育人能够突破以往心理工作的局限,每个人都有心理保健的需求与能力,从只关注少数出现心理问题和有特定心理需求的学生,转为关注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赋能;“CHINESE”复元模式各大构成要素涵盖了个体身体、心灵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饮食起居、娱乐运动、人际交往、学习和过往经历等,渗透式、生活化及活动式地将心理育人工作渗透到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有效实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有利于构筑多维并进、互补互动和综合融通的心理育人工作格局。最后,全程育人强调要时刻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重视其成长阶段中的心理变化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育人工作[11]。“CHINESE”复元模式各大构成要素均可单独运用于大学生在校患病过程的各阶段,沉积期需要朋辈陪伴、疾病前期需要通过排查获得关注、病态期需要得到学校各方面资源的跟进与监控、病发期需要通过家校合作与医校合作进行及时转接和残余症状阶段涉及到该生的回归保健,在系统中减少与降低了心理疾病学生精神状况恶化的几率,增强他们回归保健的可能性。

二 “CHINESE”复元模式自下而上将高校心理育人落到实处

高校心理工作中心理疾病学生的工作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衡量高校心理工作的一把微观尺度,也可以说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尺”。心理育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最终在每个微观个体身上体现成效,尤其是心理疾病学生的在校回归保健工作上,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对应心理育人体系,从现实感、日常生活、社区、复元力、治愈和潜力层面将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落实,给予每个有需要的学生具体的提升路径,见表1。

表1 高校心理工作“CHINESE”复元模式

(一)检验现实的联结感帮助上报心理疾病学生

与现实的联结意味着个体对身体、思想、环境、自我和存在自发与适当地认识能够建立与现实的良好联结,从而产生即时的交流与反应[1]。当一个人心理疾病最严重的时候感知觉会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在高校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问卷测试可以将心理不健康的人群从大样本中筛查出来,班级朋辈辅导员通过“心理晴雨表”的规范化表格定期地摸底排查,将现实中丧失较多常规联结的学生从班级群体中筛查出来,能够迅速把握学生的动态心理状况及心理疾病学生的异常情况。

(二)日常生活“家校联合”帮助疾病学生保健

复元模式中指出“对待心理疾病患者应如对待正常人一样让他们享有与正常人一样的权利、机会及发展空间”[1]。学生罹患心理疾病的时候不一定具备对自己状况的责任能力,部分心理疾病学生家长不懂得心理疾病回归保健应该如何看护,因此高校心理工作需要将家长拉入进来促进家长对心理疾病的认识,教家长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来看待,教导家长从学会通过规范他们的日常生活,促进有规律的学习生活方式来帮助学生真正从心理疾病的不佳状态中慢慢走出来,家校联合定期关心,帮助心理疾病学生回到生活正轨。

(三)朋辈构成的社区群体帮助疾病学生回归

融合可以描述为个人与他人交往的渴望,是人类在社交互动状态中生存的内在要求,个人趋向于与他人联系以获得满足自我强大的需求[1],在心理疾病学生身边密织了一个全方位、多渠道的心理保健立体网络,通过构建一个校级心理学生助理、院级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助班(高一年级)和心理委员、宿舍楼栋长和舍长组成的四级朋辈辅导团队,有利于通过各个层面的同伴从发现到回归保健真正地帮助到心理疾病学生。

(四)多维立体的课程帮助疾病学生复元

复元作为治愈与转化的过程是开展社会心理干预的趋势[1],精神康复的过程是治愈和转化的过程,让心理疾病的学生在自己所属的社区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过上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生活。通过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如心理剧、心灵舞、原创心理漫画、心理演讲、心理拓展和心理微视频等各种艺术和美贴近的心理活动,促进此类学生走进人群,获得人际支持和提升自我价值感,有了生活才有了生命,从而唤起生命复元的潜力。

(五)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帮助疾病学生疗愈

大学的环境相对宽容,对于那些具有复元能力的心理疾病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时机,创伤是主体面对一些远远超过应对能力的有威胁性和伤害性的事件、任务和环境在身心上留有的永久性的伤害[1],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陪伴、倾听和共情可以缓解心理疾病学生的创伤经历、情感反应,从而可以在学校专业资源下去疗愈自己的创伤,培养他们的复元能力,提升他们的治愈能力。

(六)积极生命体验撑起心理疾病学生的希望

希望和积极生命体验是人类生活的必然元素,对于精神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在高校社区中增加生命教育的体验,例如通过开展“园艺”“种植”“插花”等活动让学生去感受生命的力量;通过“徒步”“慢跑”“骑行”等活动让学生去感受身体的复苏;通过“读书”“读诗”“歌唱”“音乐”等活动让学生去感受艺术和文学的美;通过“旅行”“摄影”“观鸟”等活动让学生去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奇迹;通过“棋牌”“编程”“天文”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智慧的力量。通过回归人类更加原始本初的感受,复苏其原初的生命力,重新支撑起自己在大学生活中的动力和活力。

(七)生命意义探寻激发疾病学生的潜能

当心理疾病个体感觉他的存在受到威胁的时候,严重的无意义感和无希望感就会化作一种虚无的状态,感到自己的真实感、鲜活感、自主性和身份受到威胁[1]。每个人都生活在独特而具体去实现寻找生命意义的张力中,每个个体的来到都具有无限的可能,当学生从心理疾病的泥潭中爬起来后,他在苦难的谷底也可以生出希望和期待。积极发现此类学生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独特性,静待花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他的长处,从而激发潜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三 思考与讨论

(一)在高校发展“CHINESE”复元模式是一个创举与尝试

伴随着心理疾病学生的人数增加,他们在高校中的就读和回归保健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高校心理工作如果仅仅以排查学生问题为起点和终点,偏离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发展性,最终难以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三全育人精神。复元模式从学生社区出发整合高校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国内高校中属于首创,为心理疾病学生的回归保健提供一个有益的创举,是将社会工作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整合的一个尝试。高校心理疾病学生的复元模式实际上将教学管理体系中隐藏的资源与帮助力量发掘和整合出来。但是“CHINESE”复元模式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设想了一个人员配备框架,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上还是需要严格把关和规范操作的。

(二)“CHINESE”复元模式对于心理疾病学生健康发展的契机

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青年期是个体迅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一个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大学作为青年从学生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阶段,不仅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还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人性,教育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相互对待和社会交往中发展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研究表明青年期心理疾病起病个体预后效果好,复发性相对于之后的年龄阶段低,对于这些特殊个体给予更多心理康复的机会和支持,促使心理疾病个体回归正常轨道是改变其一生的机遇,也是三全育人在心理育人上的落脚点与精髓所在。

猜你喜欢
复元心理疾病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复元活血汤加味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骨折术后不愈合的临床观察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理中复元方结合针刺法治疗脾虚痰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复元与精神康复服务”研究专题
复元醒脑汤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