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2023-03-16 01:55刘锴栋刘爽刘晚苟赵莉周艳莫雨杏
高教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农科园林协同

刘锴栋,刘爽,刘晚苟,赵莉,周艳,莫雨杏

(岭南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2018 年12月,新农科概念被首次提出;2019年,新农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发布了“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3 个纲领性文件[1],这“三部曲”构成了新农科建设体系,提出了新农科建设的目标、理念,并对新农科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即突出探索多学科性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的新道路,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新举措,推动新农科研究和实践改革,以此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三部曲”标志着我国新农科建设已全面展开。

新农科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人才培养单位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塑课程体系,推动专业的跨越式发展[2]。园林专业是传统农学专业之一,具有实践性强、产业性强、多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要求高等特点,实践教学对于园林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内化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技能的培养极其重要[3-4]。基于此,本研究以岭南师范学院的园林专业为例,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之路。

一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园林专业作为农学类的传统专业,是一门涉及领域广、多学科相互交叉、内涵丰富、强调实践应用的复合性学科,致力于为城市园林及城市规划、林业部门、旅游部门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等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的栽培养护与设计等工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园林专业已为我国“三农”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实施,新农科建设要求园林专业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即“四新”;肩负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使命。园林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实践类课程和实践环节是园林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开展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是新时期园林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园林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面临诸多问题,如学生专业认同感不足;课程教学无法融入行业企业标准、实践基地不足、专业见习实习薄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经历不足;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不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产业链和行业需求脱节;协同育人机制不顺畅;“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不足、高校与企业教师互聘机制不顺畅等,导致部分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脱节造成的。

二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类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设置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园林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能素质。为提升实践课程及实践环节在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的效果,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将课程实验、生产实训和毕业课题等多个教学环节结合在一起,促进人才培养向实践应用型转变。岭南师范学院对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十分重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实践基地不足,不具备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

学生的实践基地应该是具备一定规模并相对稳定的单位、机构等,是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5]。很多高校的实习基地是借助于校园场地、城市开放公园等环境空间,进行简单地园林植物识别、造景手法考察等,与真正进入社会工作的内容差距很大,加之一些校外实践基地的功能定位不准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且较为分散、利用率不高,不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

(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产业链和行业需求脱节,专业实习管理薄弱

一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挂牌后,学校并没有与其建立校企合作共赢的机制,因此导致基地在接纳学生见习和实习方面热情不高,无法全面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企业对基地建设也缺乏动力。另外,虽然高校内部针对学生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相对完善,但基地内部对实习的管理制度重视不够,企业对学生的实习鉴定经常随意打分,教师无法客观评价实习效果。

(三)课程教学无法融入行业企业标准

有些高校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内容安排过于陈旧。园林行业的发展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训实习内容应紧随时代发展方向,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任课教师对授课内容及实验、实训环节及时进行更新。

三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创新和特点

(一)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创新

1 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

在前期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协同育人联盟的基础上,拓展完善了“校政行院园企”六位一体协同育人主体,推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统筹校政、校行、校院、校园、校企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共享、互动,实现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将合作成果落实到推动产业发展中,辐射到培养卓越园林人才上。

通过协同主体共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融入行业标准和企业制度、实践途径和方式的创新等推动模式改革。

2 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

通过构建多方共同设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打造系列“金课”、共同参与教学模式改革、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六个共同”的园林专业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涉农林企业等双向互聘挂职制度,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

3 校企院间优质师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建机制的创新

通过建立高校教师和企业、院所人员的双向聘任挂职的具体实施办法,建设服务型、创新型的互融互通的教师教学团队资源。同时通过制定校企院多方资源共享的约束激励、规范标准及质量监控等机制,明确各方资源共享的责任和义务,规范资源建设的标准,充分调动多方共享共建教学资源的积极性。

4 园林专业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培养手段和模式的创新

构建校内课程学习+企业课程学习+校外园林见习+院所设计见习+校企项目参与+企业实习实训的教学模式,采取从“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方式,保障学生4 年不间断参与企业院所的项目实训;通过开设特色创新班、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完成毕业设计、聘请企业导师等措施,全面提高园林专业大学生解决工程问题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体现的特点

1)数据化:在大数据的时代下,园林专业的教学及实践改革也无法离开大数据的支撑。

2)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农林产业中的广泛应用,智能农业和智慧农业的时代已经来临,为顺应时代发展,园林专业的教学及实践内容也应涉及此方面。

3)交叉化:园林专业是一个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应用型专业,学科的交叉、思维的交叉也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园林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能使学生具备一定农学、植物学、建筑学、美学和生态学的多重交叉知识。

4)国际化:新农科建设是我国高等院校农林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园林专业的改革也应参照世界一流农林学科标准,提出国际化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和产业现实逐步推进。

四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

改革具体方案如图1 所示。

图1 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一)坚持立德树人,协同培育园林专业学生“爱农知农为农”素养

增设园林专业职业素养等课程,同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开展园林调查、乡村振兴调查等,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引导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全面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开展“优秀园林企业家讲坛”“乡村振兴讲坛”等活动,邀请在园林行业和乡村振兴行业取得优异成绩的协同育人单位人员现身说法,通过示范性榜样熏陶,引导学生立志投身园林专业。

(二)坚持要素创新,建立完善“校政行院园企”六位一体的园林专业培养模式

在前期我院协同育人联盟的基础上,拓展完善“校政行院园企”六位一体协同育人主体,具体包括学校:岭南师范学院;政府:湛江市自然资源局、园林综合管理局、科技局等;行业协会:湛江市科学技术协会、廉江市盆景协会、湛江花卉协会等;研究院所:中国热带农科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湛江海城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公园:湛江市寸金桥公园、广东湛江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等;各相关签约企业。推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统筹校政、校行、校院、校园、校企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共享、互动,实现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将合作成果落实到推动产业发展中,辐射到培养卓越园林人才上。

(三)坚持供给侧改革,促进园林专业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相对接

各高校园林专业应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定位,应突出服务地方的宗旨,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链的需求进行改革。同时用现代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园林专业,推动园林专业与信息科学、生态学、设计学等的深度融合,服务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四)坚持协同导向,探索建立基于“六个共同”的园林专业协同育人新机制

1 多方共同设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邀请企业、政府、研究院、行业协会和公园等共同修订创新创业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是了解企业内部岗位设置和具体要求,使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修订协同育人课程标准。

2 多方共同打造实践教学“金课”

重构课程体系,重塑课程内容,引入VR 技术推进“互联网+”园林教育,建设一批园林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引入或发起成立“卓越园林人才在线课程联盟”。

3 多方共同参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可以采用模块化的形式分方向进行教学。例如,低年级学习专业基础课,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及特长选择模块进行个性化强化学习,模块教学由协同育人单位参与指导,同时采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强化模块学习,可举办校内科技文化节、插花艺术竞赛、园林植物识别竞赛、园林设计竞赛及园林模型竞赛等;积极参与行业、高校组织的国内技能大赛,邀请协同育人单位派师资参与指导学生竞赛。

4 多方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与画境园林有限公司、今泽苑苗木公司、碧桂园集团绿化部、森科种苗集团、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和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园林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研究制订园林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指南,建设一批园林专业区域性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5 多方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园林项目

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促使高校教师和企业研发人员不断开展科研合作,共同承担园林项目,利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最终推进科教融合。

6 多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应建立由用人单位、园林行业协会、专家和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保障实践条件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薪酬、企业满意度等稳步提高。

(五)打造一流师资,建立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涉农林企业等双向互聘挂职制度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建立园林专业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制度;推进企业与大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中心,高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方案评审、项目管理等工作;聘请科研院所、园林企业中生产、科研、管理一线专家(包括企业总工、设计总监等)任兼职教师,与青年教师集体备课,参与指导实践课的教学工作。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五 结束语

岭南师范学院园林系以新农科理念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建立完善“校政行院园企”六位一体的园林专业培养模式,协同培育园林专业学生“爱农知农为农”素养,建立基于“六个共同”的园林专业协同育人新机制和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涉农林企业等双向互聘挂职制度,着力培养一批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服务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

通过建设,园林专业入选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建设,入选广东省和学校的特色建设专业立项建设;新增广东省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个,新增广东省园林专业教学团队1个,具有双师双能型教师14 人;具有企业(行业)背景教师4人,外聘科研院所和企业指导教师7 人。

近5年,学生最终就业率均为100%。用人单位对我院园林专业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给予高度认可。大部分毕业生在珠三角从事园林行业,涉及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预决算、城市绿地养护与管理等工作。毕业生工作兢兢业业,大多成长为各部门的骨干力量。本科生参与发表论文26 篇。学生获得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2 项。获“挑战杯”广东省赛金奖2 项、银奖3 项、铜奖6项,广东省“和谐杯”手绘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第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佳作奖等,成效显著。

猜你喜欢
农科园林协同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