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滋:山石磊落自成岩

2023-03-17 02:50曹阳
科学大众(中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观赏石火山岩花岗岩

曹阳

“自然界的岩石是各种地质作用的结果。比如,内动力地质作用的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火山,外动力地质作用的风、河流、冰川、湖泊、海洋……都能形成种种岩石。”这是年过九旬的岩石学家王德滋院士作科普讲座的讲课内容。

纵观王德滋院士在中国岩石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精彩人生,何尝不是“内力”与“外力”作用而成?

男儿立志出乡关

1927年6月27日,王德滋出生在江苏泰兴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毕业于南通师范学校,是一位颇有抱负的教育工作者。然而,童年的王德滋却连遭不幸。7岁那年,他的母亲因病辞世。仅过了两年,他的父亲又突发脑溢血离开人世。

多年后的一个春天,一缕阳光终于照进王德滋的心扉。

那时,王德滋就读的小学组织高年级同学游览长江,学校租了几条木船,在内河航行约一个小时,就来到长江边了。大家都很兴奋,因为许多同学是第一次看到长江。

“那天,江风虽然透着凉意,但是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长江上帆影点点,真的美极了。我的心豁然开朗起来。我当时就想:长大以后,我要像徐霞客那样,做一个地理学家,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王德滋回忆80多年前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这是王德滋对地质学最初的朴素情怀。

1946年,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由重庆迁回南京。此时,19岁的王德滋已在泰兴担任小学教师,得知中央大学招生的消息,他专程赴南京应试。这是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在南京恢复招生的头一年,一下涌来3万多人报考,但学校仅录取500人,竞争异常激烈。最后,王德滋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央大学地质系,圆了自己的青春梦想。

如果说儿时的梦想是兴趣使然,那么长大后的情怀则是报国担当。

王德滋说,当初报考地质学专业,深层次的原因是受两位地质学前辈的影响。一位是中国地质科学奠基人之一的丁文江,他也是泰兴人,是王德滋崇拜的偶像。另一位是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谢家荣,他所著的《地质学》一书中,有大量的祖国壮丽山河的图片,对王德滋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坚守初心攀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王德滋毕业后留校任教,承担了大量教学和科研工作。

20世纪60年代,王德滋开始对华南加里东期与燕山期花岗岩进行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确认二者有明显区别。当时,南京大学有5项突出的科研成果,被誉为“五朵金花”,“华南花崗岩研究”即为其中之一,王德滋则是华南花岗岩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的春天来了。王德滋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地学院院长等职务,工作异常繁重。为处理好工作和业务之间的矛盾,他双肩挑担不歇肩,既把党政工作重担挑好,也没有放下科研的担子。

王德滋的花岗岩与火山岩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他在国内首次提出“次火山花岗岩”这一创新概念,结束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将火山岩和花岗岩人为割裂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王德滋与青年教师陈克荣在浙江莫干山发现花岗岩逐渐过渡为火山岩的现象,后来在富春江畔的火山断陷盆地又发现类似现象。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花岗岩与火山岩在时间、空间、物质来源近于一致的前提下,二者属于同一岩浆系统,花岗岩实质是火山岩所构成的“中心式”火山机构的“根”。1989年,他在《中国科学》刊物上正式提出“次火山花岗岩”这一概念,并提出次火山花岗岩的判别标志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王德滋的另一重要成果是率先发现S型火山岩。在此以前,国际上两位学术权威提出不存在S型火山岩的片面观点。20世纪80年代末,王德滋与其他两位教师在江西相山、东乡一带发现证据确凿的S型火山岩,这是一条铀成矿带。继而,他们又在武夷山西坡发现与锡矿有关的S型火山岩。经过几年持续不断的研究,他们将S型火山岩划分为富水、富氟、贫水3种类型,不仅修正了前人的观点,而且深化了对S型火山岩成因机制的认识。

以知识回报社会

1997年,古稀之年的王德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旺盛期是25~45岁。为遵守这个自然规律,王德滋再次作出抉择:从学术研究第一线逐渐向第二线转移,做好地质科学的“伯乐”和“教练”工作,发现年轻人才,指导年轻人才。

同时,退居科研二线的王德滋仍然以一名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回报社会。

2003年9月,南京市与中科院联合组织在宁院士沿江考察,王德滋参加了资源环境组。他与王颖院士等人乘船考察江岸情况,指导随行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采集水样。2004年1月,他们将考察结果向市领导汇报,提出了保护长江水质、建设黄金水道的建议。2005年盛夏,王德滋又带领调研小组3次赴浦口考察,对该区的交通状况、城镇建设、旅游资源和科技教育进行调研,最后亲自动笔写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新浦口》的调研报告。

地质遗迹是一种自然遗产。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当时南京开山采石不断,地质遗迹遭受毁坏,这让王德滋很痛心。为制止这种行为,他联合在宁的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呼吁停止开山采石、保护地质遗迹。省委领导对此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使宝贵的地质遗迹得以保存。

资源、环境和自然灾害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王德滋深感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性。从2004年11月开始,王德滋先后在江苏、浙江、福建作了6场主题为“自然、资源与人”的科普讲座。后来,北京一家数字图书馆把他的讲座制成光盘,通过视频向更多的读者传播。

近年来,王德滋还作了多场“中国观赏石”科普讲座。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观赏石是立体的画,是无声的诗。和岩石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王德滋,对观赏石情有独钟。为了让更多的观赏石爱好者了解其科学内涵,让这种地质学与美学相融合的赏石文化传播开来,王德滋将观赏石做了分类,并收集了大量图片,从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角度进行讲解,使更多的爱好者从中受益,增加了对自然的亲近感。

“青年要多一些理想,多一些对科学的热爱,多一些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是王德滋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寄语,也是他精彩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观赏石火山岩花岗岩
接财接福
花岗岩
渤中34-9油田古近系火山岩岩相特征与分布预测
抗剥落剂TR-500S改善花岗岩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关于举办第51期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关于举办观赏石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石器·观赏石特色之赏
牛东火山岩油藏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花岗岩储集层随钻评价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