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在进步,诗意在退步

2023-03-20 01:03曾繁任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悲秋共情写诗

曾繁任

继清华“九歌”、微软“小冰”之后,华为推出可以“自学成材”的AI 诗人“乐府”。人工智能写诗,从形式上讲,是创意的进步,但从内容上看,是诗意的退步。其实,人工智能写诗水平不低,而且随着它的更新换代,其文学水平也许还会上升。那么,为什么说人工智能写诗是诗意的退步呢?

诗起于创造,没有创造力的诗人不能长久。之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人工智能写的诗文学水平不俗,是因为它套用前人思想成果,博采先辈之所长,汲取各家之精华,写出诗来便显得底蕴深厚。可是长此以往,当人工智能将已有的资源用完时,它便“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诗了。而人类的创造力则不可估量:古代本无悲秋一说,宋玉出世始有悲秋之情,其后刘禹锡独创“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则高唱“勝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冬日大雪盖江本来只是一景,柳宗元品出“独钓寒江雪”的寂寞,崔道融却享受着水瘦山寒之际,钓的是一江寂静的超然。古人生活变迁缓慢,诗歌尚且代代有新,何况社会日新月异的现代!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写的诗多少有些沐猴而冠的味道。机器只知制造,而人类掌握创造。人工智能写诗,实为诗意的退步。

诗是艺术的一种形式,而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美。美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那么不妨将它理解为能使人愉悦的一切体验,是以有美景、美人、美文、美食等。判定“美”的标准因人而异,且受时间、环境影响,决不是一个算法、一台计算机可以效仿的。如此,人工智能写的诗并无实质上的美感。既然没有美,何以成艺术?既然不是艺术,又怎能被称作诗?

诗应以共情为基础,而人工智能写不出带有情感的诗。任何诗都包含情感,哪怕我们孩提时背的“疑是银河落九天”也表达着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叹与热爱。人工智能有情感吗?目前看来是没有的。也许在将来科技足够发达之时,它具备了像人一样思考的能力,方能写出诗——但很有可能不为人类所理解。毕竟人是从母腹中出生,逐渐成长,最后一步步走向死亡;而人工智能被制造出来,其一生就是工作、故障,最后报废。这二者毫无可比性,情感自然千差万别。所以现在的人工智能写的诗称不上是诗,将来人工智能写的诗也不属于人类。

虽然如此,仍不得不承认,人类中的很大一部分文学功力不够深,创作水平还不及AI。因此我们可以将AI 用作工具,利用其强大的归纳能力来学习前人思想,用它“佐餐”,但绝不能以之为“主粮”。

人工智能写诗虽然创意非凡,却也是文学的悲剧。AI 写诗,创意在进步,诗意在退步。

(指导教师:李璐琳/ 编辑:王冠婷)

评点

文章由AI 诗人面世引出对AI 写诗的思考,从创造、审美和共情三个角度进行论述,首先指出AI 不能创造,因此AI 写诗不能长久;然后由“美”这一模糊概念切入,点出AI 写诗并无实质美感;最后论述AI 目前不具备情感,并让步说理指出即使将来AI 具备情感,也不能与人类共情。此外,作者给出建设性意见:用AI 学诗,而不用AI 写诗。文章标题新颖,结构工整,论述严谨丰满;宋玉、刘禹锡、崔道融等例证精炼有力,使文章增色不少。

猜你喜欢
悲秋共情写诗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学写诗
小鸟写诗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这个暑假,写诗吧!
悲秋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