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2023-03-21 19:28秦晓华
江苏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大先生西南联大情怀

秦晓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单独成章,进行一体化谋划、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某种意义上说,当前全方位升级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也就拥有了未来。而人才培养,首先离不开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素养决定了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这就要求教师厘清历史方位,锚定现实坐标,自觉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一、做新时代的“大先生”要有大情怀

《左传》云:“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一个人不能只有肉身没有灵魂,何况是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教师不仅要有灵魂还要有情怀。鲁迅在小说《高老夫子》里塑造的人物形象高尔础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教师,他在课堂上的表现类似于梦游:总以为有谁在那里窃笑,眼睛一刻都不敢离开教科书,到后来竟至于“熬着讲”。这样的教师哪里是在教书育人,对待教育分明就是一种当差的态度。汪曾祺的小说《徙》中也塑造了一个教师形象——高北溟,那就完全不同了。高老师认为:“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跟学生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高老师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而且他选的文章都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才是一个有灵魂、有情怀的教师,他把教书育人看作一种志业,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带着感情去教书。

西南联大仅有8年办学时间,且条件极其艰苦,但其成就却极其巨大:师生中有100 多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获得诺贝尔奖,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林语堂曾评价西南联大:“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一语中的!西南联大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有灵魂,不屈服。查《吴宓日记》,可见这么一段:“闻报,知战局危迫,大祸将临……今后或自杀,或为僧,或抗节,或就义。”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想到了自杀、为僧、抗节、就义,就是没有想到投降。我在读《西南联大行思录》的时候,看到西南联大师生的风骨与气节,常“想见其为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西南联大给予师生的正是这样一种有根性的、有灵魂的大教育。大先生都是有大情怀的,“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情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的情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漪的情怀,“豁出命改变她们的命,值!”是张桂梅的情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寻找并塑造自己的教育情怀,并用自己的灵魂去唤醒另外一个又一个灵魂。

二、做新时代的“大先生”要有大格局

“四有”好老师标准除了“有扎实学识”之外,其他三条关涉的均是精神格局。钱学森在回忆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10 多位教师的时候,用得最多的词汇是:态度、情怀,也事关精神格局。我认为教师的格局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提升认知层次,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卫国的公孙朝曾问子贡:“仲尼焉学?”子贡说:“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大格局,孔子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大道。

二是关心社会发展,能看到书本之外的东西。教师不能囿于职业本位,漠视鲜活的社会现实。所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陈独秀在《研究室与监狱》一文中曾说:“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以一种狂飙突进式的语言让人们认识到关注、研究、干预现实的重要性。核心素养时代,知识本位让位于素养本位,关起门来,高墙之内,不关心现实问题,不接触现实生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岂不成了一句空话!有大格局的教师一定要让自己的课堂向四面八方敞开,帮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

三是多持几把尺子,能看到成绩之外的东西。只用成绩这一把尺子量学生,只会把学生变得千人一面;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种面孔,多一种可能。多元智能理论早就告诉我们人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人的智能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区分,也让我们认识到智力水平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晶体智力来弥补流体智力的不足。所以,大格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是多元的,而且一定是延迟的。谢邦敏素喜文学,不爱物理,在南开中学物理毕业考试中居然交了白卷;交白卷也就罢了,还在卷子上写了一首词:“晓号悠扬枕上闻,余魂迷入考场门。平时放荡几折齿,几度迷茫欲断魂。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他的老师魏荣爵先生看到后,回了他一首诗:“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根据当时南开中学的规定,只要有学科不及格,就不能报考大学。正是因为有了魏老师的宽容之举,谢邦敏才得以在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如若当时魏老师没有这种格局,谢邦敏的人生一定会被改写。

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要有大智慧

不得不说,“内卷”是一种社会现实。真正的解决方法是在认知高度趋同的社会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即培养学生从0 到1 的创新能力,而非从1 到N 的复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智慧。袁振国教授认为,未来的教育需要你重新想象。他认为,在未来,以下六种类型的老师最受欢迎:一是“缺点转化师”,二是“综合评价师”,三是“私房菜厨师”,四是“实践动议师”,五是“心灵按摩师”,六是“智能协作师”。当然,这是一种理想设计,但确实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未来的“大先生”需要综合智慧。我认为新时代教师的智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得更科学,回归教育的规律。教师必须转变育人方式,从育分走向育人,把教书育人的下半篇文章写好。我们反对题海战术、盲目刷题不仅是因为反对应试教育取向,而是认为这些做法不科学。这种重复练习、过度训练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方式,属于短时记忆,不牢固,更达不到精进的境界。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对知识进行精细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表达出来,把知识要点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这才是学会学习的关键路径。未来的教师一定不能只是经验型的教师,而应该是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规律进行教学的专家型教师。

二是教得更快乐,顺应学生的天性。学习是艰苦的,但追求知识的过程一定是快乐的。否则,孔子也不会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了,周敦颐也不会督促二程“寻孔颜乐处”了。柯尔斯滕·奥尔森在《学校会伤人》一书中提到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有三种方式:自主的快乐,获得奖励,紧张与释放。其实,最重要的是自主。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人才培养时曾说,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讲的就是教育要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助力他们的自主发展。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多样性选择和多种成功可能,尊重学生的差异和冒险精神,做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三是教得更自然,发挥文化的力量。文化就像无形而有力的手,影响着学校中、课堂里发生的一切。教学策略、教学范式等固然是需要的,而教学文化才是最关键的,因为它的力量最强大、最持久。台湾大学有一个老物件——傅钟,每次敲响都是21 下。据说,这一传统来自老校长傅斯年。傅斯年有一次给学生讲话时说,人一天其实只有21个小时,剩下的3个小时是用来思考的。不要小看这个老物件,它至今提醒台大学子思考的重要性。我们也不要小看我们的教学文化,它衍生出来的很可能是学生认识、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做新时代的“大先生”要有情怀、格局和智慧,质言之,就是要有成长型人格。未来的学校将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社区,作为教师,学习和成长将成为我们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们也是学习者,而且是终身学习者。

猜你喜欢
大先生西南联大情怀
赣鄱情怀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做“大先生”,让人格魅力成为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大先生》剧本分析
“大先生”
让“大先生”走进“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