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粉丝社群中“共同知识”的形成

2023-03-22 14:17景千姿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期
关键词:茧房社群偶像

景千姿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推荐等加速运用到新媒体技术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正在悄然改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文化现象是人们慢慢地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所获取的信息就会变得日趋单一。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指出,人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间久了,就会逐渐被束缚在“茧房”中。

桑斯坦的“信息茧房”理论确实勾勒出当今互联网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面向:广大的互联网用户正在被数据和算法区隔出一个又一个的身份群体,同时这些身份群体的认同在当今的互联网技术结构中不断加强和固化。近年来,粉丝群体在各类事件中的表现越来越活跃。粉丝群体一方面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粉丝内部划分为许多小群体。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茧房”的互联网文化逻辑在粉丝群体内部身份认同和“共同知识”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共同知识”体系是指粉丝群体在以微博为代表的在线平台上,通过对偶像相关信息进行一致性处理的粉丝在线实践行为,所建立起来的粉丝群体内部的共同知识体系。内部的在线活动催生出个体独立的共同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而对于这一体系不断重复的过程本身,也正是粉丝群体身份的固化过程。

一方面,粉丝群体内部的“共同知识”体系受到算法推荐、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粉丝群体内部的信息茧房现象。另一方面,粉丝群体作为一个排他性的在线组织,在群体心理、群体互动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强化着群体的边界,构成了粉丝群体的“共同知识”体系。在粉丝群体内部,粉丝们与和自己爱好相同的人交流互动,引发情感共鸣。而在粉丝群体中引发的情感共鸣最终都将转化为集体行动力,在互动的过程中反过来强化“共同知识”体系,这一过程被不断重复。受“信息茧房”的影响,粉丝在潜移默化中将偶像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身的个性被泯灭,变成群体的一部分。

1 群体心理:去个人化,将偶像利益摆在首位

在我国娱乐圈,无论是歌手还是演员,按照其业务能力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流量派和实力派。实力派艺人靠作品说话,流量派艺人靠数据说话,两类艺人的粉丝社群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无论是流量派艺人,还是实力派艺人,受群体心理的影响,其群体内部各个组织的存在,都共同维护着以偶像为核心的粉丝群体的团结。在这样的粉丝社群中,粉丝接收到的消息较为闭塞和单一,几乎都是偶像的正面消息。粉丝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不断发声,引导着众多粉丝的行为方式,进一步强化了粉丝社群中的“信息茧房”现象。

群体心理是指群体内成员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心理趋势。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规范,并愿意在此基础上自觉自愿地去行动。群体内成员不再以个人利益作为行动的标准,而是逐渐“去个人化”,即在一个粉丝群体中,集体的一切被放大,他们的个性会逐渐消失,思想和感情转向同一个方向[1],因与偶像相关的任何事情而感到喜怒哀乐。圈子会带来同质性和从众性,人们在圈子中更容易感到压力和束缚,从而压制个人自由的意愿和意志[2]。

粉丝对于某个明星的喜欢,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的情感寄托,借由“追星”的机会,暂时远离现实中的自己,进入一个想象中的“乌托邦”世界,以此获得身心的愉悦。在这样一个“乌托邦”中,粉丝获取信息的内容逐渐变得单一。同一个粉丝群体中,由于相同观点的集中性,他们不允许有不同声音的表达。个体在这样的圈子中被束缚,逐渐失去思考能力和独特的个性。粉丝群体在失去思考能力和个性的同时,其群体心理也极易受到暗示和感染。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他们周围充斥着与偶像相关的点点滴滴,环绕着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群体心理。受“信息茧房”影响,社群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其核心在于不分是非地维护偶像的形象和利益[3]。

除此之外,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感也是维系粉丝群体的重要纽带。粉丝社群中“共同知识”的形成,离不开群体心理的加持。粉丝在群体的信息围城中逐渐“去个人化”,把偶像利益摆在第一位,愿意为偶像付出,彻底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当这种群体心理被不断强化,粉丝群体越来越倾向于接受自己感兴趣或与自己一致的观点,促进了“共同知识”体系的形成。

2 群体互动:强化集体行动力

粉丝社群中的群体互动,是指为了维护偶像利益,群体内成员参与一系列群体活动,在此过程中,与其他成员相互作用,并产生一系列效应。群体互动使群体内成员产生情感共鸣,并最终转化为情感能量,即集体行动力。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群体内的成员为了加强群体意识,增强群体关系的黏性,促进彼此的情感交流,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互动仪式。可以说,互动是社会动力的来源[4]。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的关键在于参与者亲身在场,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重构了仪式空间,把参与者的亲身在场变为了虚拟的线上共在[5]。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粉丝社群通过在微博平台上进行“打榜”“投票”等,使不同时间、空间的群体成员都参与到了互动仪式中,群体互动强化了人们原有的观点,提高了群体成员的参与感,使每一位成员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与集体息息相关,从而更加愿意维护集体荣誉。

受“信息茧房”影响,粉丝群体在参与互动仪式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性忽略对偶像不利的信息,只关注自己想要看到的内容,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粉丝群体之间的一些大规模的争执事件,之所以双方各执一词,根本原因就在于粉丝群体中的“信息茧房”。有研究者指出,网络集体行动发生的心理过程,第一步是要认同对方所说的话,第二步是对其作出自己的评价,第三步是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最后当情绪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演变为行动[6]。

在粉丝群体之间大规模的争执事件中,由于信息获取始终处在“茧房”之中,在同类观点的堆积下,双方的情绪不断达到高潮,导致事态一次次升级。双方粉丝都是为了维护自己偶像的利益,他们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认为自己的行为属于合理维权,并采取一切如举报、控评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惜挖出对方的一些黑料。双方在这一过程中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走向了极端,即群体极化现象。

粉丝社群的集体行动力是“共同知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当一个群体有了群体意识并为此付诸行动时,才能被称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如果粉丝为了某个明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情感、金钱,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群体意识会被不断强化,与群体内的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多,群体黏性增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群体内部“共同知识”体系的形成。

3 专注自家:凸显群体排外性

群体排外性,是指当群体内的“共同知识”体系形成时,处在“共同知识”体系中的成员,对于该体系之外尤其是意见相左的其他人员的排斥。粉丝社群一般都只关心与自己偶像相关的一切信息,要求群体成员专注自家,即不同的粉丝社群,彼此之间泾渭分明,互不干涉。一旦出现了越界行为,就有可能引发网络骂战。

微博作为网络社交平台,一方面担负着信息交流的职责,是一个开放的流通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微博平台上圈层的多样化,不同群体之间的边界日益明显,逐渐形成了“意见壁垒”[7]。信息难以流通到群体之外的地方,使得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的意见越发相互排斥,无法沟通和交流。

网络中有一个流行语——“圈地自萌”,其含义是指处在群体内的成员原则上不去干预或提及其他的明星或粉丝社群,排除外界的信息干扰。但事实上任何粉丝群体都处在特定的圈层中。在微博平台上,各家粉丝都拥有“超话”等粉丝聚集地,建构了一个个封闭的社群。

粉丝群体“圈地自萌”强化了群体内部的“共同知识”体系。由于粉丝群体“圈地自萌”,难以接收到外界理性的声音,其行为也难以被粉丝群体之外的人员理解。外界对粉丝群体普遍存在一些偏见,认为粉丝及其行为大多都是不理智的、盲目的。同时,粉丝控评、打榜等应援行为,又加剧了普通网友对这一群体的厌恶。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粉丝群体更加自我封闭,一方面是为了群体的生存,另一方面是防止其他圈层的负面评价对群体产生不好的影响[8]。

在这样自我封闭的环境中,群体内成员只能彼此之间交流互动,其信息的接收更加闭塞,“共同知识”体系被不断强化。每个粉丝群体内部都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有自己的“共同知识”体系,彼此之间保持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微妙而又紧张的关系。

粉丝群体的排外性表现得尤为明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圈层的封闭性。圈子成员的社会网络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成员关系更为紧密,圈子内部有着相对稳定的权力等级结构,通常也有较长的生命周期。粉丝群体内部分工明确的协作机制,一致的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粉丝社群”的边界,将粉丝之外的人群排除在外。

受到群体心理、群体互动的影响,粉丝群体的“排他性”越来越明显,使得信息茧房现象不断强化。粉丝群体成员的话语体系、组织形式等越发专业化,群体中的所有特点都被放大,增加了粉丝群体之外的人理解粉丝文化、粉丝行为的难度,使得群体内外的差异越来越显性化。

粉丝从最开始的入圈到最后退圈的整个过程,都受到信息茧房的影响。粉丝群体中规范化的组织结构及“意见领袖”的不断发声,引导着众多粉丝的行为方式,这些集体行为又反过来强化了粉丝社群的“共同知识”体系。在技术加持、群体心理、群体互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粉丝社群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且排他的“共同知识”体系。

4 结语

“信息茧房”现象目前已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人们处在一个被算法支配的信息围城中,粉丝社群的“信息茧房”现象尤为突出。粉丝群体更愿意相信多数人的信息,不占据优势的少数群体的信息被忽略,形成沉默的螺旋,同时屏蔽自己不感兴趣或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信息茧房”现象对于粉丝群体内部“共同知识”体系的形成,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粉丝群体各自的特点和社群组织形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无论是流量派还是实力派艺人,其未来的发展都与粉丝息息相关。现在的粉丝已经不仅仅是偶像的“崇拜者”和“追随者”,更是偶像发展道路中的“运营者”,参与到与偶像相关的一切事务中。微博在不同粉丝群体的信息交流、沟通互动等传播活动中都发挥出了较大的影响。受到群体心理、群体互动的影响,粉丝群体的“排他性”越来越明显,群体的边界不断被强化。

粉丝社群的“信息茧房”现象,是导致粉丝无底线追星行为的重要原因,“茧房”会把人们困在固有的偏见中,甚至将这些偏见放大。尽管近年来,粉丝群体已经竭力摆脱“盲目”“冲动”等固有形象,在一些社会性事件中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良好形象,但由于群体的特性,粉丝想要摆脱刻板印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整顿粉丝的无底线追星行为,是新时代网络治理的重要一环。我们只有正确认识粉丝群体的“共同知识”体系,厘清粉丝社群的特点,才能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追星行为,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茧房社群偶像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偶像报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社群短命七宗罪
我的偶像
出卖偶像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