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罗杰斯心理咨询理论在访谈节目中的应用

2023-03-22 14:17崔希尧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期
关键词:罗杰斯被访者主持人

崔希尧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 卡尔·罗杰斯的心理咨询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心理咨询理论围绕三方面展开,即人性观、非指导性的咨询观及咨询关系理念[1]。罗杰斯的人性观即他相信人的本质是好的,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人性。非指导性的咨询观,是指咨询者不应考虑如何去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通过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帮助来访者梳理自己的内心,以便获得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在咨询关系理论中,罗杰斯将交流双方的关系作为重点,他认为好的关系是沟通成功的关键,建立积极、良性循环的关系是促进双方真挚交流的关键。

2 当前访谈节目的不足

2.1 主持人功能的弱化

访谈节目是将人际传播嵌入大众传播的节目形式。传统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作为核心与象征,是影响节目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在节目内容的设置上,还是在节目宣传上,都是以主持人为主体。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去主持人化”或“主持人非专业化”等现象逐渐出现。节目走向及流程完全交给嘉宾,或是主持人以画外音的形式参与,将“嘉宾单人画面+讲述”作为主要内容,在宣发上也更多以嘉宾为主,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地位与作用相比之前有所弱化。所以,访谈节目主持人如何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坚守自己的岗位,发挥自己的职业作用,是亟待探讨的问题。

2.2 预设立场的对话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各不相同,大体能够归纳为“温和派”与“犀利派”两个类别。温和并不代表一味顺从,犀利也不意味着能够咄咄逼人,风格体现的只是提问与思考方式上的差异,底层逻辑都应该是以客观中立的态度面对访谈对象。现有的部分访谈节目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会在与嘉宾对话时,以偏概全地总结其话语,对受众造成错误引导。许多受邀接受访谈的被访者都是有着独特经历的“小众人群”,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或好或坏,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博取“眼球”而说一些片面且尖锐的评价话语,可能会对嘉宾造成“二次伤害”。同样,如果无法正确引导,在节目播出之后,也会给嘉宾带来一定的舆论压力。

2.3 机械式的死板提问

访谈节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显性因素,如人物构成、对话内容、场景设置等;二是隐性因素,如情感流动、人物关系等。前者是节目建构的基础,后者对前者有着决定性影响。在对话中,良好的态度与情感交流有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只是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按部就班地提问,而不关注场域中情感的流动,就会使节目缺乏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也无法真正触及嘉宾的内心深处,使访谈流于“形式化”与“流程化”,丧失对话的鲜活性。比如:目前在一些网络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不能够根据嘉宾的回答灵活地深挖事件本质,只是一味地照着提纲推进节目进度,导致节目缺乏生动的细节,对话浅尝辄止,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 卡尔·罗杰斯心理咨询理论的启示

3.1 合理发挥主持人功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访谈节目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平衡主持人与嘉宾在节目中的“占比”。在对有经验的公众人物进行访谈时,可将“话筒”交由嘉宾手中,因为他们有较多的被采访的经历,对自己的回答和谈话的进度往往拥有一定的把控力,通常能够做到平心静气,以平和的状态进行理性且充满逻辑的回答或交流,并不需要主持人对其进行过多的引导,只需要在倾听的过程中确保其所讲述内容始终与既定的主题相符合。而在对普通人进行访谈时,则可以发挥主持人的引导与开场作用,因为普通人通常没有上过电视或接受过正式的访谈,在面对镜头时会产生紧张情绪,对节目流程的推进有一定的影响。产生这种情绪一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摄像机的存在、主持人不恰当的提问方式等;二是自身原因,如生理上的紧张或所经历的故事具有一定私密性,导致其很难面对镜头轻松地将事件“公之于众”。所以,如何让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想法表达出来,对主持人来说是一项艰巨的考验,需要投入更多的情感与 精力。

在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中,因为被访者多是不具备上镜经验的人,所以主持人陈晓楠大多会将注意力放在嘉宾身上,及时缓解他们紧张戒备的情绪[2]。比如:她通常会用“聊家常”的提问方式切入谈话主题,同时善于在表情和语言上对被访者陈述的内容进行情感回应,突出表现被采访者在剖开内心进行分享时的情感历程。如采访“大力哥”时,刚开始观众可以从屏幕中看出“大力哥”的紧张与局促,他的眼神始终没有和陈晓楠进行互动和交流,陈晓楠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然后只用了一个问题就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将他整个人从“紧张束缚的外壳”中释放出来。陈晓楠问他:“第一次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感觉,还挺好吧?”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问过“大力哥”,惊诧之余“大力哥”回答:“不说养活了我自己,我妈、我女儿加上我,都养活了。”似乎正是这个问题,让“大力哥”觉得自己是被理解和支持的,从这之后,“大力哥”的眼神不再飘忽,而是变得坚定起来,并且进行了节目中几乎是最长且不结巴的独白。陈晓楠之所以能“一击即中”打开“大力哥”的话匣子,是因为她在充分观察“大力哥”行为的基础上,以平等的视角进行提问,渐进式地推进节目,时刻保持捕捉其细微情感变化的敏感性,更快地引导嘉宾进行敞开心扉的沟通和交流。“以人为本”不仅是罗杰斯人性观的核心,也是访谈节目成功的关键。只有时刻将关注点和注意力聚焦在被访者身上,在交流中找到对方内心的需求,关心对方在乎的事情,关心对方期待的结果,才能使节目充满温情与动人的瞬间。

3.2 拒绝“偏见”合理化,坚守客观中立的底线

媒体是社会的“舆论风向标”,其态度指向影响大众理解事件的方向,虽然媒体并不会直接对一件事情作出评判,但是通过叙事话语的使用、镜头画面的拍摄与剪辑等形式都会输出其“无形的意见”,所以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进行传播是至关重要的一点。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咨询观也指出了主体对于来咨询的人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即客观中立的交流与倾听,而不是站在制高点上对其提出意见和评判。

例如许知远主持的《十三邀》就主张带着“偏见”看世界,将长期处于客观中立位置的访谈者拉入现实,和被访者一起思索、感受[3]。许知远是记者出身,在节目中也以不羁的性格和标志性的拖鞋为“出圈点”,他并没有像传统意义上的节目主持人那般“端庄得体”,而是将自己的风格、思考、感悟通过不同的身份带入节目中,完成人格化传播。在提问视角上,许知远也一贯保持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呈现出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思与批判[4]。在采访的时候,可以从言语和对话时的态度中看出他内心是充满对对方的尊敬的。

陈晓楠主持的《和陌生人说话》节目片头用一句“不预设立场,也不去评判”表明节目与主持人的立场。在试图与嘉宾建立联系时,不管其身上发生过什么,被贴着怎样的“标签”,都不会带着世俗对他们的“偏见”,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俯视被访者,而是时刻保持对别人的尊重与敬意。节目注重对被访者内心的逐步剖析,让被访者以平等的地位发声,给被访者自由表达的权利。《和陌生人说话》邀请的都是社会或网络媒体上充满争议的人群,如一些大家并不看好的带货主播,他们的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与经历,大家对于他们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对于这类采访对象,如果节目组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使事情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所以,在面对这些被访者时,主持人陈晓楠更多是以一个聆听者的角色出现,她并不会对他们的讲述作出过多评价,只是简单地复述嘉宾的话语或者根据他们的讲述提出自己的疑惑,以丰富或推进嘉宾的讲述。

陈晓楠善于倾听,不会将自己设定为“上帝视角”,带着批判和否定的眼光去审视被采访者,而是以一种平视的目光,以“朋友”“邻家大姐姐”的姿态去倾听被访者的讲述。当被访者讲到动情处中断叙述时,或因事件过于私密而难以启齿,或面对镜头紧张而不知所措时,陈晓楠不会采用咄咄逼人的方式去趁机“攻破”他们的内心,而是用语言及副语言对其进行情感回应。如当被访者林晨谈到自己贫穷的家境及先前的不自信时,陈晓楠会下意识地露出遗憾的表情;再如当义乌泼水主播阿来在讲他直播经历的辛酸和辛苦时,陈晓楠会边点头边露出理解心疼的表情。

3.3 建构积极的沟通关系,节目聚焦人文关怀

在首次对话时,人们通常认为干净整洁的外表、合适恰当的打招呼方式、积极的体态语等要素都是促进对话完成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人们通常会倾向于相信自己尊敬的人,觉得他们的话可信,他们的话值得听,从而愿意与他们建立友谊关系,向他们倾诉自己不为人知的过往经历。之所以将建构良好的沟通关系作为对话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因为人们说话的方式会受说话对象的影响,对话语对象的判断也会影响语言的表达及语言手段的使用[5]。在积极的正向关系导向下,嘉宾可能会公开之前从未公开过的经历或内心感受,不仅会使嘉宾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同时也能够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与关注度。

对于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咨询关系,罗杰斯认为应该是非指导性的,同时他认为这种非指导性由耐心的倾听、感同身受的体会、真挚的情感等要素组成[1],在面对对方的倾听上,只有真正用心倾听咨询者的话语,用对话的形式关注其内心世界,用平等的态度进行沟通,才能真正走进咨询者的生活世界,了解其真实需求。因此,主持人不仅要善于鼓励嘉宾倾诉心声,还要善于倾听。

在交流沟通的关系中,卡尔·罗杰斯认为共情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共情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咨询关系的走向。共情能力具体表现为当人们在与他人交流、倾听他们的经历或得知一件不好的事情时,人们会对其遭遇感到难过,即使自己没有亲身经历、没有在现场,也仍会在心里产生难过酸涩的情绪,仿佛自己就是事件中的当事人,这种现象就是个人共情能力的体现,通常也被称为“感同身受”。

人物访谈节目中的共情能力是指主持人在与受访者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照顾受访者的心理感受的能力,能够设身处地为受访嘉宾着想,感受和理解对方的情感,让对方感到被尊重、理解,从而在节目中敞开心扉,顺利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情感[6]。这样充满善意和温暖的反馈在交流传播的链条上尤为重要,因为讲述者在接收到这一信号后,不仅能感受到这代表着其对自己之前所讲述内容的肯定,同时善意的反馈也会给予讲述者继续讲下去的信心。所以,倾听与态度是访谈成功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真诚的基础上,要时刻具有认真“听”故事的兴趣和耐心,才能为谈话对象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激发其倾诉欲望,使其产生信赖感和共鸣。

在众多访谈节目主持人中,陈晓楠是具有代表性的、将人文关怀贯彻到底的主持人。透过节目,观众能感受到主持人陈晓楠是一个面容和善、不急不躁的人。系统观看她主持过的那些节目就可以发现,无论是《和陌生人说话》还是《不可说》,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被访者的不同经历,还有陈晓楠真挚的眼神和话语。在因过失杀人而被判8年的少年读自己在狱中收到的信时,摄像将镜头画面分给了陈晓楠,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眼中泛着的泪光,她所流露出的感同身受的表情也深度感染着观众。网友在“弹幕”中发言:“她的表情让我好想哭。”正是这份真挚,使她主持的节目获得一众好评。陈晓楠曾说过:“我采访一千个人,就等于活了一千辈子。”在每一次采访过程中,她都将自己代入被访者的故事中,切身体会受访者的情感与经历,这份认真和真诚推动节目受众更好地理解节目立意,感受嘉宾身上的精神与力量。感同身受是广播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是打开嘉宾内心大门的“钥匙”,是交流沟通中的“柔顺剂”,是需在前期广义备稿时用心培养和锻炼的一种能力。

4 结语

访谈节目以对话为叙事核心,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为受众深度揭示人生的意义和哲学内涵,通过倾听嘉宾的经历,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用温情连接孤独的现代人,汲取更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技巧创新是当下访谈节目生存的立足点,但只有将聚焦点放在内容和情感的架构上,以引发受众思考并给予其启迪为传播目的,才能真正驱动一档访谈节目良性发展。

综上,将卡尔·罗杰斯心理咨询理论应用于访谈节目,不仅契合访谈节目以嘉宾为主体的节目安排,而且能够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上,为访谈节目主持人灵活运用对话策略提供更加清晰的路径,能够有效推动访谈节目构建一个更为和谐、兼容、积极的表达平台。

猜你喜欢
罗杰斯被访者主持人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主持人语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主持人语
父亲的形象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