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网络语言做好电视民生新闻报道

2023-03-22 14:17贾丽锦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民生稿件

贾丽锦

(作者单位:晋中广播电视台)

“语言发展就像是变动不居的河流,所有语言都处于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1],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合理吸纳、审慎使用网络语言,完善和发展新闻语言,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实践。

1 网络语言的兴起及其对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影响

1.1 网络语言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汉语语言出现了一种变体,进而形成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语言形式有别于传统的汉语语言,因生动活泼、形象传神、言简意赅而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近年来,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语言“攻城略地”,无孔不入,无远弗届,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网络生活和日常生活。海量涌现的新颖、有趣的网络语言,有些如昙花一现般速朽,有些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使用者的推敲,积淀了下来。2020年商务印书馆第12版《新华字典》中,“初心”“点赞”“粉丝”“逆袭”“秒杀”“刷屏”“二维码”等100多个新词赫然在列,还增补了“卖萌”“拼车”“晒”等50个字词的新义新用法。这些新词新义新用法网络感十足,生动地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也展现了网络语言给汉语带来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活力。

1.2 网络语言的兴起对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迅速兴起、广泛流行和大量使用,不可避免地对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积极、有益的,也有负面、消极、有害的。

积极影响主要是网络语言丰富了新闻的表达方式,提升了受众的关注度。随着网络语言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在新闻报道中适当、适度、适量地使用方便快捷、轻松活泼、前卫新潮的网络语言能够更加贴切地表达意思和情感,更加易于引发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共鸣,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关注度也随之水涨船高。但消极影响也显而易见,不少网络语言稳定性较差,不同程度地存在语义曲解、语法混乱等问题,容易出现误读、误解、误用、误传现象。如果新闻报道使用网络语言时一味求新出奇,不加取舍,什么“红”就用什么,势必会出现词不达意、格调不高、言语粗俗等诸多问题,极易降低新闻报道的质量,影响其客观性,削弱其公信力和影响力。

2 新闻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异同

电视民生新闻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新闻语言亲和但不失严谨,生动又符合规范,很少出现歧义,不易引发误读、误解、误用、误传问题,不影响沟通。

为了追求传播效果的最优化,电视民生新闻语言既严格遵守汉语言使用规范,客观反映事实真相,也追求灵活多变、简洁明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适合流传,这些追求与网络语言的特点非常契合,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明显。首先,网络语言是互联网的产物,“具有创造性、形象性、方便性、娱乐性、主观性和不规范性等特点”[2],易造成歧义,引发误读、误解、误用、误传问题,影响沟通。其次,电视民生新闻语言偏重客观性,网络语言则偏重主观,这是两者间最大的差异和分野。两者差异虽大,却绝非水火不容,只要正视和尊重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遵照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适当、适度、适量使用网络语言,就能为电视民生新闻语言注入时尚新颖之风,使电视民生新闻焕发光彩。

3 “触网”让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更精彩

作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制片人和创作者,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学习、探索、尝试,以提高、完善自己的新闻语言。“触网”,即在新闻报道里使用新颖、活泼、亲民的网络语言,是笔者工作中的“重头戏”。

2011年初,笔者以“晋中给力‘旅游强市’”为题创作了一篇反映晋中市创建旅游强市的新闻稿,这个标题是对2010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文章《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标题的模仿和化用。“给力”一词如今已是司空见惯,但在当时却是网络新潮词汇,所以稿件一经播发就格外引人关注。虽然褒贬不一,但支持意见占了绝大多数。这次成功试水,也坚定了笔者继续“触网”,合理使用网络语言,丰富民生新闻语言,把稿件写得更加生动活泼的决心和信心。

2006年4月25日,笔者以《伙计,又喝硬了》为题报道了一起酒驾案件,批评了一名多次酒驾的驾驶员,警示教育了社会大众。消息标题使用的是当时本地网络上流行的对酗酒者的调侃之语,播出后宣传效果很好,黄河电视台等省级媒体纷纷转发,不少观众还致电栏目热线,表扬这个题目起得好,形象生动。

近年来,晋中市城建发展迅猛,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市民在购房置业时最关心的是房屋的建筑质量,为回应群众关切,笔者所在的《晋中零距离》栏目推出了系列报道。笔者以“没有‘楼歪歪’,拒绝‘楼脆脆’咱晋中的楼座座过得硬”为题,对城建局下属的建筑监理部门如何认真履职,依法依规严把工程质量关、保证建筑安全做了全面详尽报道。这个标题使用了“楼歪歪”和“楼脆脆”两个网络流行热词,非常吸睛,播出后广受关注,很多观众致电要求重播。在笔者的带动下,《晋中零距离》栏目的编导记者也纷纷在稿件中使用网络语言。《亲社区喊你为网格员打分了》《这个电话,一定要接!》《火火火,平遥国际雕塑展“出圈了”!》《这样的民歌,很太行!》《大大的赞送给这位“蓝朋友“》《这一城两寺”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谢谢你亲爱的“大白”》……这些既“网络感”十足又浅显易懂、接地气的稿件,传播力强,关注度高,叫好又叫座,显著地提高了栏目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笔者充分认识到,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有选择地合理使用网络语言,可以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可以让电视民生新闻更加亲民、更加好看。

4 网络语言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工作中的运用路径

对如何合理使用网络语言,专家早有精准论述,“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方式,同时也是负责任的社会公器,新闻报道应该慎用网络语言”[3]。这一论述揭示了网络语言利弊共存、瑕瑜互见的两面性,警示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要适当、适度、适量地使用网络语言。

第一,适当。首先是使用的网络语言要符合新闻报道内容,不能做“标题党”。无须讳言,使用时新的网络语言,就是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决不能“网络语言是个筐,什么内容都往里装”,更不能“挂羊头卖狗肉”。比如报道建筑质量,可以使用“楼歪歪”和“楼脆脆”,但不能推而广之,写什么东西都用“歪歪”“脆脆”。其次,使用网络语言要有分众化思维,要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精准使用。目标人群为年轻、新潮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受众,可以较多地使用网络语言;但目标人群为上了年纪、不常上网、不熟悉网络语言的中老年受众时,就要少用、慎用甚至不用网络语言,避免他们不能理解新闻信息或产生误解;当目标人群老中青兼有时,则尽量选用社会认同度高、没有生僻词、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适当意味着要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网络语言,绝不使用违反法律法规、违背公序良俗的网络语言,要坚定地传播正能量,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适当还意味着使用网络语言,要遵守国家语言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要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做到规范使用,合理运用。“我们应该在新闻报道中有选择性的应用网络语言,不仅尊重了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而且是对新闻报道及新闻受众负责。”[4]曾有记者在稿件中使用红极一时但不太规范的网络热词,笔者就稿件修改与他们交流时,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有益尝试,又指出了这些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之处,最终与他们在如何规范使用网络语言上达成了共识。

第二,适度。事物皆有尺度,过犹不及。对网络语言畏之如虎,不加取舍就摒弃不用,或甘之如饴、过度使用,都是不对的甚至是有害的。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经过潜心摸索,总结出了适度使用网络语言要坚持的三个“有利于”原则。首先,使用的网络语言要有利于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作为主流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第一要务。电视民生新闻在讲政治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和懈怠,要坚决做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使用网络语言决不能出现“以词害意”的问题。2015年前后,笔者建立了网络语言“黑名单”“白名单”“灰名单”分类制度,将粗俗、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纳入绝对禁用的“黑名单”;将比较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纳入慎用、少用、尽量不用的“灰名单”;将“暖心”“赞”“给力”“诗和远方”等正能量网络语言纳入可以使用的“白名单”。这个分类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保证了使用网络语言不犯规、不逾矩。其次,使用的网络语言要有利于传播信息,报道事实。新闻语言的本质就是传播信息、报道事实,其生命力源自精准。在新闻里使用网络语言,也应精炼、准确,直指客观事实,正所谓“辞达而已矣”。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要时刻保持严谨,要符合基本的语言规范、契合稿件的表达语境,适合受众的理解接纳程度。国内的大台、大报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值得反复学习、体会、揣摩。2020年《南方周末》一篇报道中有一个精彩片段,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媒体融合时代语言发展的趋势,恰如其分地运用短视频直播平台的表达方式,规范地组织新词新话来呈现“网红”现状,精准地传播了信息,报道了事实,效果很好[5]。再次,使用的网络语言还要有利于提升新闻的宣传效果。促进党心和民心更相通,是新时代赋予新闻人的新使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要突出宣传效果,反复斟酌、推敲,力求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2021年国庆期间,晋中遭遇罕见强秋汛,多个县市受灾严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很多兄弟城市都派遣救援队伍,奔赴晋中,帮助防汛抗灾。其中来自河南的救援队伍尤为引人注目,因为他们曾在“7·20”水灾救援行动中得到晋中救援队的帮助。晋豫两地人民血肉相连,守望互助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记者采访后,以“感人!河南救援队伍千里驰援我市”为题写出了初稿,这个题目其实也很不错,但笔者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几经推敲,笔者将稿件题目改成了“刀削面,挺住!这次俺烩面来帮你了!”。这个修改灵感来自2020年1月31日《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全国各地美食为武汉热干面加油”,以地域特色美食代指地区,是非常生动形象、接地气、有温度的网络语言。稿件以此为题,交代了事情的前后关联,引发了感动与共鸣,鼓舞了全市人民防汛抗灾的干劲,宣传效果 非常好。

第三,适量。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时,有所谓的适量原则,即所采取的药物剂量既能发挥最大杀菌或抑菌作用,又能减少不良反应。这一原则蕴含的科学方法,对如何合理地使用网络语言具有指导作用。笔者将其总结为:在电视民生新闻创作中,要选用适当数量的网络语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贴切、传神的作用,使稿件更加新颖、活泼、亲民,保证稿件的导向正确、语言规范、表达清楚。另外,在具体工作中,笔者认为还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网络语言不能不用,但绝不滥用,每篇稿件中网络语言占比不能超过5%。因为网络语言仅仅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与经过多年积累锤炼发展完善的新闻语言相比,可谓沧海一粟,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如果在新闻中处处使用网络语言,势必会导致稿件语言贫乏、表达无力、千篇一律、令人生厌。同时,网络语言还存在多种问题,如果不加节制大量使用,很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其次,新闻题目上可多用网络语言,但在正文里要少用、慎用。题为文眼,追求的是言简意赅,与网络语言精练、简洁的特点较为契合,用好了能为稿件增色。而正文所传播的信息、报道的事实,其前因后果、发展变化比较复杂,不是高度浓缩的网络语言能轻易交代清楚的,如果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很可能就会影响新闻的精准度和公信力。再次,电视民生新闻使用网络语言时,要坚决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与时政新闻相比,民生新闻的形式和表达要生动、活泼的多,所报道的事情、所关注的领域,多为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网络语言在其中有很大的存在和运用空间。但同时,电视民生新闻也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布重要信息的重大政治责任,容不得调侃和戏说,也容不得走样,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必须要极其谨慎。

5 结语

语言是新闻的基本材料,是展现新闻事实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语言新颖、活泼、亲民、贴切、传神,它充实了电视民生新闻的语言,丰富了电视民生新闻的表达方式,有助于电视民生新闻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但作为仍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事物,网络语言还有不少缺陷和问题,对新闻语言存在着消极和负面的影响。电视民生新闻从业者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去芜存菁,有所取舍,合理吸纳、摄取,适当、适度、适量地使用健康向上、社会认同度高的网络语言,锤炼出更加优质的新闻语言,把电视民生新闻办得更好看、更活泼,更有传播力和公信力。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民生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