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语言艺术研究

2023-03-22 14:17汪梦婧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工作者受众

汪梦婧

(作者单位:四川省自贡市电视台)

近年来,互联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每天自觉不自觉地都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并且会接触到大量的不同的新闻语言。新闻语言,就是用客观真实、准确精练、简洁明了、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离不开新闻语言艺术,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但要有好的主题、好的体裁,有清晰完整的思路和充实的内容,还要有符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新闻语言。新闻作品传递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就是要看新闻语言的运用是否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是否正确、是否恰当。新闻语言具有本身的艺术特点,必须形象地揭示新闻内容,准确地表达新闻作品思想。

1 客观真实

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就是要具体,不能用抽象含糊的语言。具体就是原原本本地说出或写出所发生的新闻事实,不能用夸张、概括的语言去描述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本身就是具体的、真实的,不是抽象的、虚假的。陈述所发生的新闻事件,真实地在受众面前再现新闻事实,新闻语言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记者在写稿时,对于新闻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事件结果等,其报道语言必须准确、恰当,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用来表达新闻事实的语言也必须是客观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1],写文章如此,新闻作品的语言也是如此。新闻作品虽然要求写得鲜明、生动,但必须以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新闻事实为前提,不能以堆砌华丽辞藻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只有客观真实才能感动人。新闻语言必须客观真实,应成为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准则。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能违背职业道德,要时刻不忘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若不能保证新闻语言客观真实,就会丧失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对新闻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新闻语言不能带虚假陈述,有的新闻记者为了提高传播效果和受众的关注度,无意夸大了新闻事实,导致轩然大波,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影响了个人的发展。从这点来看,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具备专业的职业道德,时刻认清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要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及时、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正确地使用新闻语言,如此才能成为合格的记者,所写的新闻才能力透 纸背。

2 准确精练

在新闻语言使用上,要求精确性较高,力求消除语言的含混性,达到准确精练。新闻语言准确精练,即不能用不确切、有歧义的词语,力求受众接收新闻之后所获得的信息与事件真相一致。新闻语言准确精练,就是不能把所有发生的新闻事实,不加选择地、毫不保留地呈现给受众,而是要对新闻事实加以取舍。准确,就是概念要明确,报道事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含混不清;精练,就是新闻事实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正如画家手中的笔,一笔一画,都要恰到好处。新闻语言不准确精练,容易造成新闻失真,影响传播效果。有的新闻作品明明有具体的新闻发生时间,却使用“最近”等不确定的时间来代替;有的新闻作品可以用具体的数据,却用“很多”等不确定的数量词来代替具体的数量;有的新闻作品则用“很快”等词语来代替事物进行的具体程度;还有的新闻作品用“最新”等极端用语结果把话说过了头,反而让受众产生疑惑,这些我们在新闻报道中都要加以重视[2]。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语言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没有准确精练的语言,就无法使新闻报道呈现事实本来面目。写出准确精练的新闻,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时刻都应追求的目标,也是防止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之一,否则很难产生好的新闻作品。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和谐搬迁”背后的故事》,因为在报道中运用准确的语言和数字,如“截至2011年12月20日,558户搬迁安置协议全部签完,418栋新房已竣工408栋,搬迁入住率为93.1%”,给人以准确精练之感,整个和谐搬迁的成效跃然纸上,把当地“天下第一难事”的搬迁工作不再难准确地展现在受众面前。作品刊发后,被中国纪检监察报社编委会评为最高质量稿件,并获第四届“江西省反腐倡廉建设好新闻奖” 特等奖。

3 简洁明了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应力求语言简洁明了,这样既能够让新闻工作者报道出完整的新闻事实,又能够满足受众的理解需要。新闻语言简洁明了,体现在新闻语言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这也是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很少细读品味新闻,而是希望一眼即知、阅后则明。同时,新媒体时代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迅速及时地把新闻事实报道给受众,这也就要求新闻语言简洁明了。那么,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简洁明了呢?一是在句式上,少用长句,多用短句,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的新闻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二是在词语上,不能用过于华丽的词语,不能堆砌辞藻,不能用矫揉造作、艰涩生僻的文字。三是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四是新闻报道主题要明确。新闻报道只能有一个主题,不管是报道新闻事件还是新闻人物,内容要简洁具体,文章结构要条理分明。五是直接写事实,不要穿靴戴帽,要精选事实,对新闻事实本身不要作过多的解释,让新闻事实说话[3]。1984年7月29日,27岁的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这是让所有国人欢呼雀跃的事情。7月31日《人民日报》就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奥运会开赛第一天传来“零的突破”喜讯 我国运动员夺得两枚金牌》的报道。这篇报道不仅标题简洁醒目,而且内容简洁明了。“7月29日中午十二点二十六分,奥运会射击场上响起了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我国选手许海峰和王义夫在奥运会第一天上午进行的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中,分别夺得冠军和第三名。中国在奥运会金牌榜上‘零’的纪录被打破了。这也是本届奥运会决出的第一枚金牌。”其新闻报道简洁明了,揭示的新闻主题却十分突出,让人过目不忘,至今还给人们留下清晰的印象[4]。

4 朴实无华

朴实无华,这是新闻语言的又一特色。新闻语言不同于诗词歌赋,一定要朴实无华。朴实无华,就是在语言的表达上要简练和质朴,所采访报道的新闻,需要语言上的概括,内容上的具体写实。例如长篇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王进喜痛得昏了过去。等他醒过来一看,井架还没有放下,几个工人在围着抢救他。王进喜急了,对大家说:‘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说完,猛地站起来,举起双手,继续指挥放井架,鲜血从他的裤腿和鞋袜浸了出来……”这段文字朴实无华,字数不多,表现出了王进喜受伤后的顽强,透射出中国工人阶级的硬骨头精神,因而升华了新闻报道的主题。又比如,新华社北京2022年4月16日电讯稿《遨游九天今凯旋——写在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之日》,新闻稿一开头是这样的:“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在太空遨游半年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在东风着陆场平安降落,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重回地球的怀抱。离开地球的日子里,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的航天纪录:神舟飞船首次太空径向交会对接、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女性首次出舱活动、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神舟飞船首次快速返回……中国人在太空一次次迈出的一小步,汇聚成了中国航天的一大步。”[5]开篇文字不多,朴实无华的语言,在所列的一项又一项的成就背后,让人感受到新闻记者的独具匠心,表现出来新闻的力量,更是让人们看到了祖国的伟大、所有航天人的艰辛付出。

5 通俗易懂

新闻报道要以通俗的语言传播信息才能为大众所接受,才能产生应有的传播效果。通俗易懂,就是新闻语言要深入浅出,浅显明白,具有社会通用性,要以大多数受众读得懂为原则,如果稿件写得只有一部分受众才能读得懂,那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失职。要写出通俗易懂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就要深入基层一线,学习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正如“英国报业之父”笛福说:“我的写作原则是假设面对五百个不同职业的群众讲话,而使每一个人都能听得懂。”[4]新闻语言要通俗易懂,新闻报道就要尽可能更具普适性,为更多人所接受。同时,为了使每一个人都听得懂,有必要在新闻报道中把人们感到费解的专业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新闻语言,应当顺应人们日常口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这样采写和报道新闻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消息《昌元化工力压美国百年老店 掌握全球高锰酸钾定价权》报道了重庆昌元化工有限公司研发出生产高锰酸钾的生产工艺,力压全球这个领域的领军企业美国卡罗斯的生产工艺,无论从产量、出口量还是品质上,昌元化工已全面压倒卡罗斯公司,掌握全球高锰酸钾定价权。这篇消息由于通俗易懂,没有过多介绍行业科技术语,而是选用人们容易理解的语言直言其结果,让人们很容易就看懂了这篇国际经济味很浓的新闻。这篇消息虽然仅有600余字,但却在众多稿件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6 具有时新性

新媒体时代,新闻语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也就是新闻语言具有时新性。新闻报道要打动人心,新闻记者就应站在时代前列,要确保新闻语言生动,富有时代感,避免“千人一面”。掌握新闻时新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媒体的影响力。世界在发展变化,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新的词语层出不穷,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用语,也使我们新闻报道的用语更加丰富。一是新闻语言的时新性,表现在恰当地使用副词,使新闻语言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张力,如“很中国”“很阿Q”“很青春”等,使新闻语言充满时代气息,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二是新闻工作者要及时发现新的词语,永远保持新闻语言鲜活。三是老词新用,不断赋予词语生命力。比如“揽金望银稳为先,理清思路觅‘钱途’”。这里“钱途”与“前途”读音相近,让人产生自然联想,扩展了新闻语言的范畴。如“海归怎样找到‘好婆家’?关键就在第一步!”,这里的“好婆家”,就是指能够充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才能的工作地点,把海归找工作比喻成“找好婆家”,突出了海归找工作的重要性,形象生动的比喻让人感同身受,在当时这条新闻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四是新闻记者要与时俱进。在新闻报道中,记者要善于接受新的词语,丰富自己的新闻报道语言。新冠病毒暴发后,出现了“自限性疾病”和“压茬”等新名词。“自性限疾病”是指最初感染新冠后没有治疗的特效药,许多患者却能治愈出院,原因在于这些患者自身产生了免疫抗体,加之中西医综合去邪、扶正固本,人体免疫力提高,所以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了“自限性疾病”这一提法。“共情伤害”就是在疫情期间,有的人大量关注疫情信息,使自己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心理压力导致自己身体的压力上升,也导致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容易被病毒感染,造成“共情伤害”。“压茬”出自上海市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2年3月发布的一则通知,其中提到:2022年4月1日3时起,按照压茬推进的原则,对浦西地区开展核酸筛查。“压茬”为陕西方言,是指种地收庄稼要种好、收好。在这里,就是工作要地毯式、不留死角、不留空隙。由于这个词形象生动,被为多家媒体用于报道中。

7 结语

新闻语言有它自己的特点,每一名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很好地掌握它、运用它。唯此,才能把稿子写得出色。尽管不同的新闻媒体的新闻语言风格存在差异,但总体来看,其语言主要特点都是一致的。在当今节奏加快的社会环境下,新闻的语言风格越来越贴近大众,恰当地应用好新闻语言,不仅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能更好地彰显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国文学理论家刘勰曾经说:“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只要我们重视新闻语言的使用,就一定能写出更多生动感人的新闻作品。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工作者受众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