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纪实类短视频的创作特点 与价值意义研究

2023-03-22 14:17宋荣福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期
关键词:纪实大众创作

宋荣福

(作者单位:厦门广播电视集团)

1 纪实短视频的基本概念

从字面意思来说,纪实短视频主要指以真实为原则,从自然和社会中取材,表现作者对事物认识的简短的非虚构活动影像。在新媒体中,一般短视频的长度在5分钟以内,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主要的传播平台。纪实短视频和微纪录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区别之处在于纪实短视频以手机拍摄为主,制作更加灵活,个性化更强,生产传播的即时性和碎片化特征更加明显。

短视频作为一种影像,在新媒体科技、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日益成为记录生活、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短视频的发展扩展了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和受众群体,也促进了大量纪实类短视频的创作。[1]影像本身具有纪实性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下,纪实类短视频以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对象,以简短的视频影像记录现实,表达创作者对社会客观现实的认识。时长短、纪实性强是纪实类短视频的主要特征,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时长较短的视频是影像作品的主要形态,而纪实性则是影视产生以来影像创作的重要原则。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让纪实类短视频在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中的生产传播更加广泛。短视频平台的出现,让所有用户都具有了影像视频的创作机会,且能通过最简单的移动设备完成摄制和传播,在视频制作完成后还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多个社交平台发布。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出现,进一步把视频的制作、传播和社交功能结合起来,强化了短视频平台的社交属性,也推动了纪实类短视频的快速发展。

2 纪实类短视频的创作特征

2.1 便捷性与社交化的制作传播技术

在拍摄制作工具方面。相比传统电视媒体的纪实类影像创作需要使用摄影机、摄像机等工具,新媒体背景下的纪实类短视频只需要使用带摄像头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进行拍摄、剪辑和制作。传统专业摄录机器的影像摄制和播放,大众一般较难接触到。但新媒体背景下,得益于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大众拥有了更多的影像创作的机会,凭借一部手机和安装的视频制作软件就能完成短视频的拍摄、剪辑和发布。智能设备功能的持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也进一步提高了大众创作纪实类短视频的水平和视频质量。同时,由于视频记录生活和社会的便捷性、移动性和即时性特征,短视频逐渐成为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

在传播媒介方面。早期的影像摄录、影像制作和影像的传播是割裂的不同环节,即使进入互联网时代,视频的观看也需要专门的门户网站,移动端视频网站也只是丰富了视频观看途径,用户并不能自行编辑制作视频,也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给移动端的视频创作提供了平台,用户通过视频的拍摄和即时发布共享,可以实现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4G网络和5G技术的发展推广,让媒介融合成为一种潮流,新旧技术的融合给短视频的制作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以往,视频内容生产往往掌握在专业生产者手里,传播媒介也以电视频道和视频网站为主,而在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上,日常生活记录、视频分享,成为大众内容创作的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情况同样也给传统媒体工作者带来了挑战。

拍摄制作工具的便捷化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从技术上推动了纪实类短视频的繁荣发展,为纪实类短视频的大规模创作和迅速普及奠定了基础。

2.2 生活记录属性的内容创作

影像是一种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的动态记录艺术和技术。在影像出现之前,人们主要使用图画、文字和照片描写与记录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痕迹。影像出现之后,其记录属性被影像创作者和理论家所认可,早期的《工厂大门》《北方的纳努克》等短片和电影都是记录真实生活和现实世界的作品。《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专业内容生产者制作的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则记录了现实生活中不同领域的方方面面。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通过短视频获得了记录生活的新形式,普通人有了记录个人生活、表达个人情感的渠道。于是,正如家庭相册一般,纪实类短视频成为人们保存生活记忆、分享生活片段的重要载体。以抖音和快手为例,两者的口号分别为“记录美好生活”和“拥抱每一种生活”,都强调对大众生活记录、分享的态度。根据抖音发布的《2021抖音数据报告》,在2021年抖音见证了1517万次出生、2.53亿次长大、1819万次毕业、3347万次结婚、715万次退休,记录了1783万次离别、2854万次团圆……可以看出,短视频平台给大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记录和保存的平台,这些视频记录了个体的生活,也补充了社会历史记忆,让生活记录属性成为纪实类短视频的重要特质[2]。

2.3 跨屏传播的视听语言

纪实类短视频的传播媒介主战场并不是传统电视媒体,而是短视频平台。以手机为主的移动智能终端让纪实类短视频的视听语言发生了变化。以往,纪实类作品主要通过摄影机、摄像机进行摄录,其播放媒介主要是大银幕、电视荧屏和电脑网页。但在移动媒体环境下,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小屏幕、内容传播的碎片化和摄制工具的多样化,让纪实类短视频呈现出新的视听语言特点[3]。

画面的小屏化。手机等移动终端在进行影像摄制时,拍摄内容主要是生活化的场景,更贴近被摄对象,景别以中近景为主,很多分享室内生活的视频甚至主要以近景和特写为主。比如,哔哩哔哩中很多视频创作者分享的视频主要依靠个人面对镜头进行讲述,景别主要是近景。一些美食类短视频为强调食材和美食的细部特征,则主要使用特写镜头。而且,手机等设备不同于专业的摄影摄像设备,无法捕捉到较远的画面重点,所以远景较少。小屏化的画面也更能突出短视频拍摄对象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其生活记录属性。

竖屏观看模式。短视频内容创作的增多和短视频平台的出现,让短视频的观看方式发生了转变,以滑动的方式观看短视频的习惯,让纪实类短视频的画幅比例发生了改变。当前,短视频的画幅主要是竖屏的9∶16影像空间,这种画幅模式结合小屏化的景别,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短视频的背景,突出了主体的形象,视觉的范围和影像表现维度被降低,弱化了画面信息的层次性,这是当前纪实类短视频视听语言的主要缺陷。

2.4 多元化的叙述视角

纪实类短视频的创作简单、自由,大多创作者为普通个体、创作团队或者家庭成员。在短视频创作的分工中,他们没有明确的“导演”“摄像”等职能分工,因此视频制作的视角比较多元,而且经常出现多种视角叠加的叙事方式。比如,很多旅游类短视频多是以手持出镜的方式记录旅游过程、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并且通过第一人称分享创作者的所见所闻,这种叙述方式在给观众带来亲切感的同时,也增加了视频的真实感,从而增添了视频的吸引力。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也需要尽快学习、适应、掌握这样的多元化叙述视角在专业内容生产中的应用,毕竟受众在哪里,创作主阵地就在哪里。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就遵循短视频多元化叙述视角的属性,创作了一部以第一人称讲述福建省厦门鼓浪屿老建筑的微纪录片《倾听鼓浪屿》,该系列微纪录片颠覆传统纪录片的叙事角度,告别既往类似题材的惯性讲述手法,以年轻化、网络化的方式,用第一人称视角让鼓浪屿老建筑“活”起来,带领观众切身感受文化“生命”在新时代的延续,以真实的历史人文视角呈现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的世界遗产形象[4]。

由于纪实类短视频的创作比较简单,很多个人化的生活记录视频往往采取主观视角的叙述方式。拍摄者只有声音入镜,并承担着视频主角和摄影师的双重职能,观众在观看视频时,其视角和摄影师的视角是完全重叠的,这类视频会强化观看者的主观代入感,拍摄者的声音也增添了视频的想象空间,甚至镜头的晃动更增添了真实感和代入感。比如,抖音中经常出现父母拍摄子女各类行为的视频,观众在观看子女行为的同时,能够把自己代入到父母的视角,甚至从自身经历出发,与视频拍摄者产生共鸣。这种视角得益于手机设备的便捷性,也给观众提供了观看纪实类短视频的新奇视角。

3 新媒体环境下纪实类短视频的价值意义

3.1 为大众提供视频化的生存媒介

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大众信息接收、反馈和个人表达的方式,让传统的文字、图片和电视荧屏信息能够以更加便捷的短视频方式超越时空的限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伴随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个体身份得到强化,个人创作和表达的主动性得到提升,技术环境得以改善,从而让海量的视频信息涌入新媒体。这些视频信息成为大众在新媒体环境和技术背景下的生存媒介。

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为现代社会创造了线上虚拟生活模式,而纪实类短视频通过对大众线下生活的记录和线上传播,削弱了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社会之间的边界。纪实类短视频往往具有持续性和动态性,能够长时间呈现、记录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其动态变化,这种呈现方式相较图片、文字更加生动和真实,为虚拟的网络社会搭建了真实的生活基础。同时,相比传统纪实性影像的客观叙述和传播方式,纪实类短视频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这种属性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纪实类短视频中居于核心位置。

3.2 构成流媒体时代的影像表达

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是将一连串的媒体数据压缩,并经由网络分段发送,实现在线即时传输影像资料的技术方式。流式传输将影音内容预存在服务器上,受众不需要提前下载即可实现即时播放。互联网技术为流媒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在以短视频为重要传播形式的新媒体时代,伴随网络技术的更新,流式传输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也更加凸显了纪实类短视频的即时性和碎片化特点,构成了流媒体时代影像表达的主流。

纪实类短视频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创新,用户数量和视频数量不断增加,视频记录的内容涵盖社会各个阶层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期间,大众用短视频记录生活、工作,分享感人瞬间、温馨时刻,以真实的影像呈现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建构起沟通人类共同情感的桥梁。可以说,短视频提供了主流和权威话语之外的表达形式和渠道,填补了宏大叙事下个体生命感情的缺失。纪实类短视频的发展,让大众利用短视频随时随地记录成为一种习惯,这些片段式的短视频,在个人账户上的碎片化呈现和非线性记录,构成了每个个体生命轨迹宏观视角下的长线保存。每个短视频在个体生命的时间维度中,具备了串联个体生活轨迹、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的现实影像。而每个个体纪实短视频的叠加,则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光影和生动轨迹[5]。

3.3 记录微缩社会景观

纪实类短视频是影像民族志,是对时代和社会的书写与观照,具有史书与文献的价值意义。相比那些精心雕琢的戏剧冲突和巧妙编织的文字语言,纪实类短视频以平民的视角、碎片化的生活呈现和个体主观化的情感记录,为历史的书写和社会的留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智能化的剪辑、个性化的配乐和多样化的滤镜,都让纪实短视频的制作更加便捷,充满个性化特征。这些个性化的视频影像能够反映大众的审美偏好、价值取向、思想动态,从而超越文字阅读和图片解读,直观呈现现代社会的图景。

4 结语

视频的纪实价值是电影诞生以来的重要影像功能,在历经电影、电视的发展之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短视频技术的进步,共同推动了纪实类短视频的发展。纪实类短视频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产物,也是纪实影像发展的新阶段。移动智能终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赋予了纪实类短视频更便捷的制作方式和社交化的传播特征,并改变了传统记录性影像的视听特点,让普通大众能够以多元化的视角,更真切地记录现实生活。由此可见,纪实类短视频为大众提供了现实与网络的沟通媒介,构成了流媒体时代的影像表达模式,成为一种记录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命轨迹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纪实类短视频在发展中形成了稳定的影像生态,并具有了媒介和社交的话语属性,相信这种影像化的交流方式和记录方式,能够与文字、图片一起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语言 形态。

猜你喜欢
纪实大众创作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砚边纪实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新闻纪实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