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野下红色主题电视剧创作策略研究

2023-03-22 14:17刘广权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期
关键词:山海视野红色

刘广权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近年来,一批红色主题电视剧脱颖而出,成为党史学习的“活教材”:《山海情》描绘了宁夏闽宁镇脱贫攻坚的过程,展现了我党脱贫攻坚工作的丰硕成果;《觉醒年代》以《新青年》刊物为线索,讲述了早期共产主义者和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与真理的历史进程;《跨过鸭绿江》全景式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以真实震撼的场景谱写了一部国家英雄史诗。红色主题电视剧是党史学习的“活教材”,从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等接受美学理论出发来研究红色主题电视剧,能帮助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1 期待视野下红色主题电视剧的历史再现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前,都具有由以往的经验、知识、素养、趣味等综合因素形成的思维定式或定向性期待,即期待视野。读者在将作品中各类场景和人物发展的可能性加以整合的过程中,期待视野发挥着较大作用。影视剧创作和受众的关系亦是如此,一方面,红色主题电视剧试图客观还原和呈现真实的历史人物场景,来唤起观众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红色主题电视剧追求细节真实,还原历史质感,驱动艺术真实,通过直接的形象来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

1.1 期待视野下的历史场景再现

在历史场景的设计中,红色主题电视剧用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感染观众,满足观众对真实历史环境的期待视野。电视剧《山海情》没有过多的诗意化表达,直接将茫茫的戈壁、连绵的大山、贫瘠的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剧组美术指导王竞表示,拍摄前在宁夏采景的过程中,很难找到往日贫瘠的黄土坡,预先设想中贫困落后的宁夏西海固变样了。在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下,村落被茂密的农林作物包围,选择故事场景的任务变成一件“难事”。其中主要场景“金滩村”更是由电视剧美术组实景搭建完成,随着剧情的发展,整个金滩村由一片荒野变成一片黄土房,再变成一片砖房。同时,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也同样贯穿在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创作中,在电视剧美术指导李太平看来,真实是影视美术创作的主题,要使观众信服,使影片有代入感,剧组必须从每一个细节抓起,还原百年历史风貌,追求细节真实[1]。在《觉醒年代》“前门大街”场景设计中,置景师在近300米的水泥拍摄地上全部垫上了沙土,拍摄地浙江省横店雨水较多,土地都是湿的,为了再现一百年前北京城里黄沙飞扬、泥沙满地的真实环境,所垫的沙土全部是来自河北的干土,辅以河北的葡萄架子和山东的枣树,创作者试图通过细节真实来还原历史质感。

“场景的尽力复原让观众拥有一种沉浸式的‘在场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革命者们在当时所处的环境。”[2]红色主题电视剧试图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满足观众对革命历史环境的期待视野。电视剧《觉醒年代》美术组按照1∶1.2的比例搭建了北大红楼,北大红楼是陈独秀、李大钊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场所,也是电视剧的主要拍摄场景,其走廊近120米长,两侧包含图书馆、办公室、阅览室等主要场景,也包含100多件报纸书籍、书柜桌椅等细节道具。这些历史场景并不仅仅是对物品简单的样式、比例、空间关系的复制,更多的是创作者对细节质感的还原,如人工打磨的墙面、布满青苔的台阶、扁圆设计的木报架、等比例复刻的历史书籍等。

1.2 期待视野下的历史人物呈现

在历史人物的塑造上,红色主题电视剧试图呈现真实饱满的历史人物,以满足观众对真实历史人物和革命建设者的期待视野。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呈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凸显某个人物,而是通过讲述百态人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辜鸿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摆脱了以往教条式、脸谱式的人物定位。可以看到,影片在呈现新旧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多采用全方位、多角度刻画不同人物在争论过程中的微观表情和动作细节,如黄侃、钱玄同对新文化运动的辩论激烈而率真,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历史变革过程中的文化争鸣。

电视剧《山海情》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真实,复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西北人民群像,剧中主要演员嘴唇干裂,肤色蜡黄,皮肤纹路明显,头发丝中夹杂着黄沙,劳作时身着化肥袋子制作的衣服,并用方言演出,乡土气十足,真实地再现了脱贫攻坚中艰苦奋斗的劳动人民形象。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也注重还原战争的细节,虽然人物邱少云出场时间较短,且没有台词,却通过种种细节,将邱少云的坚忍品质呈现得淋漓尽致。

2 视野融合下红色主题电视剧的年轻化表达

红色主题电视剧突破观众的期待视野,追求年轻化的艺术表达。近年来,《跨过鸭绿江》《山海情》《觉醒年代》等一批红色主题电视剧连续激起收视热潮,获得了青年观众群体的热烈追捧。优酷平台发布的2021暖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优酷平台上推出的《觉醒年代》《功勋》《山海情》等主旋律作品播放量(点击量)超过100亿人次,观看主旋律内容的观众一半以上为“90后”“00后”,这些现象和当下红色主题电视剧呈现出的年轻化的艺术表达有重要关系。当下红色主题电视剧在思想、艺术、情感等方面与青年观众的期待视野尤其是审美经验相契合,适应了他们期待视野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个体化叙事视角镜像青年成长、视觉奇观吸引青年观众关注两个方面。

2.1 个体化叙事镜像青年成长

红色主题电视剧着重讲述个体人物的青春成长,以此和青年观众形成情感共鸣,镜像青年成长。可以看到,在电视剧《山海情》中,青年马得福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基层工作者,起初并不擅长处理村民搬迁工作中的难题,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这些困难不仅是革命建设中的困难,也是广大青年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时常遇到的困境。但困难并没有击倒马得福,祖辈乡亲的恩情、尕娃的丢失和姑姑的疯癫,让他认识到身上的责任,并开始投身“移民”、通电、生产等乡村建设,最终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此外,电视剧《山海情》中的马得宝、白麦苗、丁世俊等主要角色均是奋斗中的青年形象,他们在剧中经历的“逃婚”、失恋、打工、创业等事件折射出当下青年的需求和困境,与青年观众形成情感共鸣,镜像青年成长。

电视剧《觉醒年代》更是聚焦年轻的历史英雄,青年毛泽东站在雨中慷慨陈词,在传播思想的同时不忘搞体育建设,撰写《体育之研究》向《新青年》投稿;陈独秀为创办《新青年》筹集资金时,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在桌上偷放青蛙“报复”父亲陈独秀,尽显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与个性;赵世炎、邓中夏等北大学生组织学生会,要求学校解聘支持复辟运动的老师,并旁听学校会议决策等。电视剧《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谈道:“很多人对蔡和森、邓中夏、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并不熟悉,甚至很陌生。而这批早期共产党人,却是最早的‘觉醒’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二三十岁就牺牲了。因此,我想要将这群觉醒的青年,通过文艺形式讲述给大家。”[3]青年观众通过感悟不同年代那些为了祖国而奋斗的人物的青春故事,感受到青年革命者和建设者的成长,也触摸到国家民族的青春成长。

2.2 视觉奇观吸引青年观众

红色主题电视剧通过视觉奇观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呈现史实场景时多使用历史影像,这样的呈现方式虽然较为客观,但和剧中叙事穿插在一起略显突兀。而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旁白通过木刻版画的艺术形式呈现历史真实,视觉上吸引年轻观众的同时将年代的厚重感和青年的使命感传递出来。版画是造型艺术的重要门类,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版画是“人民的艺术”,它深入人民大众生活,最能够反映大众的思想力量,具有战斗性和号召力等艺术特点[4]。在使用版画的过程中,创作者也并未被版画画框束缚,而是通过动画的形式让版画风格的人物形象和历史场景在镜头画面中依次出现,通过影像赋予版画镜头感,不仅能够强化镜头的纵深感和信息量,让青年观众领略版画艺术的魅力,了解当时劳动人民的日常社会生活,而且能让青年观众通过版画的形式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青年的使命感。

3 召唤结构下红色主题电视剧对红色基因的传承

召唤结构作为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由沃尔夫冈·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首次提出,他认为召唤结构是文本中的空白与不确定性,即在文本中未实写或未明确出来的部分,抑或通过已实写出的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提示的东西。当下红色主题电视剧在呈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全景式的描述,更多的是通过片段式的图景来吸引观众参与,以小见大,从个人投射群体,由事件展现历史脉络,在想象中认知中国革命者与建设者的奋进历程,从而在弥补空白的过程中完成对红色基因的传承。

3.1 对话交流中传递思想内涵

当下红色主题电视剧在对话和交流中传递思想信息,改变了“填鸭式”“灌输式”等学习教育方式,通过观众自身的想象来弥补剧作中的空白。电视剧《觉醒年代》描绘了陈独秀和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之间复杂的父子关系,两个孩子从最初对陈独秀抛家弃子、留洋求学的行为怨恨不满,而后逐步被陈独秀献身新文化运动、探索民族未来之路的精神所感动,并最终毅然踏上赴法留学之路。在陈延年、陈乔年登上赴法邮轮后,下一个镜头直接转到两人满身伤痕、手戴镣铐、毅然赴死的场景。蒙太奇的手法省略了两人在法留学并投身革命,最终被捕就义的过程,却通过空白制造出想象空间,让观众跨越历史时空的阻隔,在脑海中想象到两人革命被捕的过程,感受到其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诀别和悲凉中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从而达到读史明智的 目的。

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主观思维,电视剧播出过程中与观众的互动凸显着作品的接受价值。《觉醒年代》在描绘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时,只是通过寥寥几个镜头呈现出鲁迅的创作状态,并没有对《狂人日记》的内容进行详细描写,而网友通过“弹幕”的形式将《狂人日记》的部分内容直接发送出来。当有人问及《觉醒年代》会不会拍续集时,有网友留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这部剧的续集”。互动过程让观众感受到文化和历史的力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

3.2 传承红色基因中凸显接受价值

当下红色主题电视剧在与观众的对话交流中传承红色基因,凸显接受价值。红色主题电视剧是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创作形式,同时以中华民族特色思想和文化精髓为核心内容的电视剧,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社会历史是其主要的演绎内容。在接受美学看来,“接受的审美理论不仅让人们构想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历史的理解中呈现出来的意义和形式,而且要求人们将个别作品置于所在的文学系列中,从文学经验的语境上去认识历史地位和意义”[5]。从这点上看,红色主题电视剧的接受价值在于如何利用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传统,让观众切实地领略中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魅力。电视剧《山海情》迎来了大结局,但观众和《山海情》的对话交流并没有结束,越来越多的旅游、考察、研学队伍走进宁夏闽宁镇,电视剧《山海情》的红色内涵与时代温度在感染了观众的同时也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访客。观众在感受《山海情》的审美体验基础上,也认识和了解了当地人民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观影+讨论+实地观摩”让观众在与红色主题电视剧的对话交流中传承红色基因。

4 结语

《觉醒年代》《山海情》《跨过鸭绿江》等一批红色主题电视剧脱颖而出并引发观众热议,从接受美学视野对红色主题电视剧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当下红色主题电视剧如何以真实的历史场景和饱满的历史人物来满足和突破观众的期待视野,探索红色主题电视剧中年轻态的创作趋势,并从召唤结构出发,论述红色主题电视剧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一方面希望能帮助文艺工作者更好地创作出人民喜爱的红色主题影视作品,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更好地引导广大观众通过观看红色主题电视剧来学党史、悟思想,深入体会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青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猜你喜欢
山海视野红色
丝路•山海
《山海涧》
红色是什么
居· 视野
红色在哪里?
山海添色
追忆红色浪漫
一湾山海融“四美”
视野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