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技术的文艺节目影像内容创新表达分析
——以河南卫视的文艺节目为例

2023-03-22 14:17周以喆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期
关键词:唐宫文艺节目夜宴

周以喆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卫视文艺节目频繁“出圈”,让尘封在记忆深处的历史重新焕发生命,与5G、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更是时下热点。本文基于河南卫视的文艺节目,对其影像内容的创新表达进行探析,依据河南卫视文艺节目的成功经验,提出基于新技术的文艺节目的影像内容表达策略。

1 文艺节目破壁出圈之技术赋能

现如今,文物与演艺资源活化利用、沉浸式游览、智慧景区等领域借助VR、AR、5G以及数字孪生等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使得数智文旅的全新体验日益丰富。以文物大省河南省为例,河南卫视系列文艺节目在内容生产上使用“现代科技+传统文化”模式,将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深入融合,还充分运用了动漫、音乐、游戏等当代年轻人感兴趣、受欢迎的元素;在节目样态上用漫画、特效等形式代替主持人串场,采用新技术,创新了节目样态。在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的《唐宫夜宴》中,充分运用了AR和5G技术,将现实与虚拟相交互,在虚拟的博物馆场景中融入现场实时的歌舞,虚实之间呈现出一种独属于博物馆奇妙夜的视觉盛宴,使观众仿佛置身千古大唐之中,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大唐盛世和大唐风范。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唐俑”展示着与人们在同一星空之下千百年前处在豆蔻年华的宫女们,她们俏皮可爱、婀娜多姿、秀逸韵致。新与旧的交融,是历史和未来的重逢,科技让传统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得以被激发,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描绘了蓝图。旧文化与新审美的完美缝合,为观众烹饪了一道可口的文化大餐,让河南卫视成功“出圈”。

技术破壁是文化出圈的重要手段。数字时代,将数字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早已屡见不鲜。以江西省红色旅游景点为例,相关人员将旅游景点与虚拟现实相结合,打造了大型VR体验项目,大幅度节约了成本,给游客展现出了独特的旅游景观。河南卫视的文艺节目亦是如此,在《唐宫夜宴》中,相关人员将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与古典文化相结合,一场视觉盛宴将宫女们的俏皮展示得活灵活现。而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泛娱乐化节目众多,真正的文化类节目往往得不到大众的关注。当下,文化类节目创作人员应该将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融合,让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实现成功交互,让“古”的“今”起来,让“老”的“新”起来,从而为当代社会提供熟悉的文化基因和优质的创新体验,激活文化遗存的活力。

2 文艺节目影像内容之多重创新

2.1 植根中华美学精神之“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为中华美学精神指明了传承和弘扬的深远道路。时至今日,华夏儿女从未停止过探寻美的本质,以唤醒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最直白的记忆。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更是植根于中华美学精神之“根基”,尤其是舞蹈节目《唐宫夜宴》,作为河南卫视文艺节目的“镇视之宝”,14名舞蹈演员用舞姿叙述了唐朝少女从出发、妆容整理、到赴宴起舞的路上发生的趣事。舞蹈开场时,一群化着斜红妆、体态丰腴的舞者,手捧不同的乐器,摆出奏乐的姿势,顷刻间把观众拉回到如梦似幻的盛世大唐。画面一转,清脆的鼓点响起,舞者便跟随音乐迈着灵动的小碎步,叽叽喳喳地为赴宴作准备,完美诠释了“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大唐文化。随后只见琵琶姑娘一扭腰,把冒失的钵姑娘撞飞了,随后钵姑娘又撞到了其他人,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沉浸于演奏的笛子姑娘发现自己掉队,慌张中还摔了一跤。途中路过一片湖水,少女们纷纷停下来,对着水中的倒影检查妆容。最后置身于富丽恢宏的宫殿,她们又一改之前的调皮,献上优美动人的舞蹈,“风吹仙袂飘飘举,犹如霓裳羽衣舞”的大唐之美尽收眼底。随后,河南卫视的《洛神水赋》《芙蓉池》《折扇书生》等节目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中华美学精神,找寻千百年来中华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忆,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从而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2.2 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之“命脉”

河南省具有深厚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这为河南卫视的文艺节目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河南卫视的系列文艺节目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初心,围绕华夏文明、黄河文化等地方特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艺术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无论是《唐宫夜宴》,还是《天地之中》,都在以现代方式讲述传统文化,牢牢把握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命脉”,这种新形式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固有认知,让人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更多可能。历史传承与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固有底色,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和解让人们认识到立足时代来复兴传统文化义不容辞。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应利用现代科技以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以“新旧碰撞”的方式,给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新的生命力,使其走入大众生活,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可闻、可视、可感。

2.3 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之“魅力”

在走向复兴的当下,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先前有学者认为,现阶段有许多文化存在活化难、呈现难、表达难、输出难等问题,被束缚于馆室或案牍。但河南卫视另辟蹊径,不拘泥于传统文艺节目的制作、表达及推广宣发,而是采用新技术赋能,激活镌刻在独属于中国人记忆深处的传统文化,深入其中去探寻原有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密码,根植于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文化创新,从而为打造以传统文化IP为基石的文艺节目积蓄力量。

河南卫视制作的文化类节目取材于历史故事,注重细节呈现,仅仅用几分钟的舞台展示、一波三折的剧情式设计、精致复原的唐妆、妙曼而不失庄重的舞姿,辅以精致有波澜的配乐,将大唐盛世传统文化形象完美呈现于舞台上,把千年前的历史故事演绎得惟妙惟肖,让观众“一秒穿回大唐”,从“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别样丰腴身韵审美中,感受到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这些节目既没有因循守旧,也没有哗众取宠,而是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意境和风韵,为当代人提供了熟悉的文化基因和优质的观看体验,充分彰显出了中国文化自信之“魅力”。

2.4 打造节目影像内容之“新潮”

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中,河南卫视首次使用了“网剧+网综”的形式,将4位“唐小妹”的故事作为明线,以多元化的视角设计了4条相互交织、平行交错的情节线来串联起7个节目,打造文艺节目影像内容之“新潮”。事实上,河南卫视对“唐小妹”的形象IP布局,从春晚开始就拉开了序幕。《唐宫夜宴》出圈之后,河南省博物院联合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相关话题,激发了受众的兴趣,吸引受众持续关注。除此之外,节目的仿妆教程、舞蹈模仿、“唐小妹”打卡等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也使这个节目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唐宫夜宴》中的唐朝少女已经逐渐有了IP的雏形。

从《清明奇妙游》开始,晚会继续以唐朝少女“唐小妹”为线索,她们穿梭在不同场景,陆续打卡了隋唐洛阳城、清明上河园、郑州大剧院、登封观星台等文化地标,被观众赞叹为“梦幻联动”。同时,线上的狂欢也顺势转移到线下,微博平台上“唐宫夜宴手绘大赛”涌现出的诸多优秀艺术作品被开发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传统美学的周边产品。从屏幕前的二次元到生活中的三次元,年轻群体对传统之美也加深了认识。

3 文艺节目后期效果的多维反馈

3.1 滋养受众审美,引发受众共鸣

在泛娱乐化的视频消费热潮中,宣扬主旋律和传统文化的文艺节目成为市场新风向,无疑为市场注入一股“清流”。当下,文艺节目愈来愈被受众所关注,观众审美也在不断被节目内容所影响和滋养。文艺节目拥有了大批年轻受众群体,这种“清流”也正逐步演变为潮流。近年来,从中央电视台(简称“央视”)到地方台,文艺节目层出不穷,无论是舞蹈剧《唐宫夜宴》,还是《洛神水赋》《折扇书生》《芙蓉池》,都受到观众的关注与好评。因此,文艺节目的影像内容不能直接照搬传统文化,而是要着重诠释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古今共通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展现形式上也要更注重年轻群体的喜好,更注重对画面的展现和对美感的把控,使观众能够产生共情,进而满足观众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

《唐宫夜宴》中一群穿着唐朝服饰嬉戏的少女成为观众眼里熟悉的陌生人,她们的一颦一笑、惊艳的舞蹈,生动地展现了唐朝独有的美学。节目从博物馆里的三彩乐佣获得灵感,汲取唐朝的服饰造型特点,传统文化元素被淋漓尽致地运用到节目中,使传统文化吹进了人们的心里、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唐宫夜宴》除了生动的表演,还有那些见证历史的国宝,如贾湖骨笛、莲鹤方壶、妇好鸮尊、唐代仕女陶俑等,都唤醒了观众的历史记忆,激起了观众对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3.2 “散点式”推广宣发,积蓄传播势能

之前,《2021河南卫视春晚》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提前一小时进行了直播,之后的《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也都同样采取了这种方式,让“小屏”为“大屏”的宣发助力,“小屏”“大屏”联动机制成为河南卫视重要的节目传播和宣发模式。节目宣发人员准确把握并充分利用了媒介传播规律,不仅在大象新闻客户端、猛犸新闻和河南卫视首播,同时节目片段在微博、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了大范围推广,其热度和知名度迅速提升,“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话题在微博有近亿次阅读量。除此之外,更为新颖的是改变了以往观众“观看直播”的传统方式,结合观众的喜好和需求升级为“点播观看”,观众也被升级为用户,电视机前的观众群体散落成为移动设备前的原子化个体。为了满足年轻观众的消费需求,制作方也将节目剪辑成了许多短视频,并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幕后花絮,使其精准地触达年轻受众。而且,受众也自发成为传播者,通过话题讨论、制作表情包、剪辑节目素材等方式投入到二次创作与传播中,掀起了参与式传播的 热潮。

在《端午奇妙游》播出之前,节目的类型、内容、拍摄方案尚不明确,河南卫视通过“散点式”的推广宣发,将《端午奇妙游》提前告知了粉丝,更早调动了粉丝的积极性,并通过策划微博话题#唐小妹征名#、#唐小妹演员招募#、#全民当编剧#等,创新节目传播形式,积蓄了节目的传播势能。

3.3 运用“文化+“模式,营造长尾效应

当下文艺节目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愈来愈火热,各大卫视也都抓住时机,依据消费者偏好需求相继推出了独具代表性、特征性的文艺节目,如央视综合频道的《国家宝藏》、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观园》等。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节目并未带动相关附属产业如当地旅游业、文创周边产业的发展,也未提升经济效益,仅把目光局限于呈现文化或文物自身的历史价值。而时下较为新兴的“文化+”模式是指以推动促进文化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增加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将文化深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事业和产业领域中。从这一方面来看,河南卫视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采用的“文化+”模式显得更为成熟。节目播出后,诸多优秀艺术作品被开发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传统美学的周边产品,凭借节目的走红,受众群体中也掀起了“博物热”。例如,国内第一套唐宫夜宴仕女乐队主题的盲盒在河南博物院首次亮相便销量火爆。河南博物院还用盲盒的方式设计了“考古盲盒”的活动,附赠考古所用的“洛阳铲”,“盲盒”考古颇受追捧。因此,从长远来看,打造“文化+”模式的文艺节目成为未来发展主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营造长尾 效应。

4 结语

河南卫视文艺节目以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长远来看,文艺事业的推动发展需要与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长期以来,中国文艺界一直存在一种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现在是一个需要哲学、需要思想的时代,当然也是产生思想的时代。因此,我国主流媒体应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内容为王”,这些不仅能展现出现代的科技感,又能激活潜藏在观众内心深处的基因性审美动力,以便激发观众对文化的了解、传承和保护的意愿,这对未来文艺节目的影像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文艺节目突破从“高原”走向“高峰”的瓶颈。

猜你喜欢
唐宫文艺节目夜宴
Tang Gong Ye Yan《唐宫夜宴》
邂逅 《唐宫夜宴》
《唐宫夜宴》火遍全网的背后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话筒前的声音——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文艺节目的思考
10·1潮趴夜宴不停歇
办好地方电视文艺节目的策略探讨
夜宴
电视文艺导演的能力素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