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考古纪实影像的传播生态

2023-03-22 14:17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期
关键词:古蜀纪实考古

王 剑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2019年底,持续了近百年的三星堆发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号坑被发现,随后又陆续发现了4至8号坑。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就如古人留给我们的6份神秘礼物,正在被一一打开,一场史诗级的大发掘拉开序幕,引发了国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1986年的那次发掘,是紧急开展的抢救性发掘,考古人之前没有任何准备就奔赴战场;今天的发掘,在科技的加持下,有着明确的主动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的是,此次大发掘引起了全民围观,让考古这个稍显冷门的专业一下子站在了聚光灯之下,以三星堆为代表的考古纪实影像空前活跃。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有机会跟随考古学家的步伐,深入一线真实记录,为观众打开历史史实与考古发现的纵横空间。随着传播形态的变化,全社会掀起了一股考古热,人们也为中华文明的强大凝聚力而自豪。

1 科技赋能,改变考古纪实影像的传播形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旅融合的政策指导下,以科技为手段,以知识带动旅游业转型,以旅游促进历史文明传播,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共生共赢的新发展格局得以形成。在文化门槛较高的文博考古领域,随着传播媒体多元化与信息更迭快速化,公众考古学正逐渐成为一门面向公众、公众参与的考古学的外延学科。而在历史文明的现代化传播方面,影像纪实是当仁不让的主要传播方式。

回望关于三星堆的纪录片,2003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三星堆消失与复活》是近20年来讲述三星堆的一部高分纪录片。该片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广汉农民燕道诚在挖水渠时偶然间发现大量精美玉器,三星堆初现端倪。三星堆的发现,伴随着中国考古的百年发展一路走来。至今已启动15次考古调查,6次考古勘探,41次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18 000平方米,大致相当于遗址总面积的2‰,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尤为重要的是1986年,人们在三星堆发现了1、2号祭祀坑,出土了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青铜神树等大量精美独特的国宝级文物,自此三星堆引发世人关注。由于三星堆一直没有发现文字,各种猜想也让它变得愈加神秘。

该片引用大量丰富的学术材料,专家采访。虽然片中还是存在各种猜想,但是内容翔实,时间长,讲述也比较全面,对古代神话故事、相关文献以及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相关猜想进行考证,而对专家的采访也提高了该片的学术价值。就如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的《文明》里说的,对三星堆文明,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完全了解他们。

对于上述纪录片,直到现在依然是比较全面的关于三星堆的资料影像,但是它的制作手段囿于当时的影像技术显得比较陈旧,学术性较强,而生动性与趣味性稍显不足。在表达手法上,《三星堆:消失与复活》仅对片头进行了包装,烘托神秘基调,片中则多使用图文解说的方式,重在内容输出。当然,对于20年前的纪录片,在传播手段上不能苛求。

2021年5月,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6个祭祀坑出土大量文物,三星堆考古发掘消息持续霸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三星堆新发现》直播特别节目[1]。随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四川广播电视台及各视频平台接连推出了三星堆相关的纪录片和节目,将更多三星堆遗址及其背后故事予以展现。

直播期间,有关三星堆的消息天天霸屏上热搜,观众既惊叹于每天直播中的重要发现,又思索着令人烧脑的衍生现象。本次三星堆考古发掘工作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原则,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期考古理念和考古技术的新进步、新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的考古理念和考古技术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和认同,因为考古是学科,更是科学。央视连续四天的现场直播和多个演播室连线解读,场面宏大,近200人的专题直播团队遍布现场内外,就连现场电力保障人员都被媒体“无差别化采访”,直播导演组在专家会诊室调度各直播点位,并在室外专搭演播空间。在同样极其讲究专业精神的考古发掘现场,在现代科学技术与影像技术的加持下,该直播节目为观众奉献了一场不可多见、跨越时空的精彩对话,让三星堆考古成为街头巷尾人人热议的话题,引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考古的价值与意义得到彰显。

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让影像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次三星堆考古的直播,大屏与小屏的融合互动,产生了立体的、全方位的传播效果,各个新媒体平台上亿的点击量,在全社会掀起了考古热,让人们更加有机会走近历史文明,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自豪。这种持续的热度引发的全民热议,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科技赋能,改变了考古纪实影像的传播方式。

2 时代共振,拓展考古纪实影像的传播边界

民族的凝聚力首先是文化凝聚力,文化的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一个民族知道自己的来路很重要,考古学恰恰解决了我们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疑问,经过层层“抽丝剥茧”,强有力见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正是出于对文化的认同,才进一步塑造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才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进而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新时代考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目标,有助于受众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更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这是时代最强音,与时代共振,方能拓展考古纪实影像的传播边界。

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组成部分之一。

古蜀文明,是指距今3000~5000年前远古时期到春秋时期早期,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成都平原宝墩文化、夏商时期的三星堆文化、两周时期的成都十二桥文化——金沙遗址等物质文化遗存为表征,前后延续演变达2000余年的古代文明[2]。古蜀文明是长江中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不论在中华文明的缔造,还是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都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古蜀瑰宝》贯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在深入研究古蜀文明的基础上,以宝墩古城、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古蜀文明遗址、遗迹为载体,通过高品质的数字产品和活动,创新的传播推广方式,向全球推广展示这些天府瑰宝,从而保护传承古蜀文明,大力宣扬巴蜀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彰显四川文化软实力、影响力、竞争力,使世界更加聚焦四川、关注四川、向往四川。

在《古蜀瑰宝》之前,单讲三星堆的纪录片不少。但系统地以四川三星堆为原点,以4K超高清影像方式为依托,以60余位专家的学术观点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支撑,全方位系统梳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史前文明,在国内尚属首次。系统梳理古蜀文明,绕不开三星堆。在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便是约12平方千米的三星堆遗址。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一代代考古人前仆后继,叩问着这片沉默的大地,旨在从这一沙一石中梳理出古蜀文明更多的线索。

《古蜀瑰宝》共分为三集——《发掘·发现》《迁徙·融合》《交流·互鉴》,从标题中就不难看出,这三集都是围绕相关且独立的主题展开的。第一集《发掘·发现》从三号祭祀坑的发现引入,围绕2019年的三星堆考古开掘工作展开,其中推动影片走向的不再是三星堆的谜团,而是考古工作者遇到的现实困难,关于三星堆的历史与知识也融入在考古过程当中,片尾对于三星堆的疑问又为下一集的展开作了铺垫。第二集《迁徙·融合》从“史前彩陶是否有远程贸易”这一疑问展开,勾勒出营盘山先民的迁移踪迹。第三集《交流·互鉴》更是以十节玉琮的身世之谜入手,悬念拉满,重现了古蜀人民向南开拓的步伐。这种故事化、悬念化的结构方式,凝结了考古学家的学识和编导团队的匠心,使线性发展的历史文明有了更加起伏和更具层次感的展现方式。

推动以三星堆为代表的纪实影像与时代共振,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最大的人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新时代考古纪实影像的责任与使命。纪实影像必须有所突破,实现由“文物考古”到“文化文明”的突破,实现由“广汉的三星堆”到“中国的三星堆”到“世界的三星堆”的突破[3]。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文明的自觉自信,提炼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人本思想,引导人们自觉遵循一体和谐的自然道德,实现全人类的文化认同和文明进步[4]。

3 人文观照,深入考古纪实影像的传播内核

2022年4月29日—5月4日,四川广播电视台历时三年跟踪记录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策划制作的6集大型纪录片《又见三星堆》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四川卫视热播,同时在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哔哩哔哩联合播出,形成传播矩阵,引发公众强烈关注与热议。不同于以往的考古纪录片,纪录片《又见三星堆》另辟蹊径,将视角更多聚焦于考古人,以发掘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文物为重点,全面记录发掘准备、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区别互鉴等过程,客观展现田野考古、实验考古、科技考古深度合作新模式,深度挖掘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的一代代考古人因热爱而投身使考古事业薪火相传的生动故事,探寻考古工作的现世价值和时代意义,从而推动古蜀文明的传承。《又见三星堆》旨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三星堆的生命力,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推向更国际化的 舞台[5]。

与众多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惯用的线性叙事脉络不同,纪录片《又见三星堆》通过细腻精巧的视角,以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悄然变化浓缩了故事讲述的时间,以众多考古人真实可感且富有人情味儿的人生经历作为叙事的逻辑支点,将大气磅礴的人文历史融于细腻生动的点滴日常,在影像细节中将宏大的历史故事展开,对神秘的巴蜀文化进行深入解读,让我们得以立足今天而拥抱千年。纪实影像的动人魅力,不仅是展现出三星堆文明的博大深远与波澜壮阔,而且更加诠释出一代代国家宝藏守护人的浪漫深情与执着初心。

《又见三星堆》以“人”为核心主题,既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更是蕴含着创作者对人与社会历史文化关系的思考与反思,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人文关怀意识。在《又见三星堆》中,导演运用细腻的影像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坚守、执着、充满探索精神的考古人形象。纵使时光荏苒,考古工作者守护中华瑰宝的初心永远不变。本片邀请了雷雨、冉宏林、黎海超等老中青三代数十位专家学者,跟拍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片中没有浓墨重彩地介绍他们的丰功伟绩,而是站在一名同行者的角度记录了这群人平凡却又伟大的工作日常。虽然没有华丽的视听语言,却传递出一代代考古人前赴后继投入三星堆考古事业中,守护国家宝藏、传承中华文明的信念与精神。

该片播出后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看来,考古纪录片不仅仅要呈现出每一次考古工作发现的重要文物和重要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呈现每一次考古工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冉宏林说,考古纪录片要做到追根溯源,了解各方人员为考古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包括大家从宏观或者微观的各个方面所作出的决定,开展的事无巨细的讨论思考。“《又见三星堆》不仅全方位地涵盖了这些内容,而且画面美观,节奏紧凑,逻辑叙述也非常到位,满足了我目前对考古类纪录片的全部想象。”冉宏林认为,有这样的优质纪录片,对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的宣传及古蜀文明的推广宣传意义非凡。

每一代考古人都会与不同的历史际遇相逢,以匠心致初心,以初心方能致未来。深刻的人文观照,是现代考古纪实影像的传播内核,也是彰显中华民族强大文化自信力的表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任何一个时代蓝图上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

考古纪实影像用视听语言构建立体传播时态,营造出一个广阔浩渺的时空。考古纪实影像需要与时俱进,突破传统价值认知框架的局限,创新表达关于考古学学科定位,形成长时段观察文化和文明的研究表达理念,探索发现和阐释文化遗产文化价值的影像创新路径与方法,从而弘扬中国文化和文明发展演变过程中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6]。

考古学家齐东方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小诗:“不知为什么?历史迷失了你;在古老的梦里,我见到了你。”也许考古纪录片就是让我们有机会去认识、去了解、去理解考古人心心念念的那个“他”。用影像做引,让观众在历史的长河里穿梭,去寻找自己心中眷念的永恒。拨开时光迷雾,寻找那些温暖的、隽永的理想,这就是考古纪实影像应该具有的传播价值。

猜你喜欢
古蜀纪实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以学术研究为后盾的文学创作
古蜀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三星堆考古解谜
砚边纪实
探秘古蜀文明
精彩书评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