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背景下高校记者型 主持人创新培育动因与理路研究

2023-03-22 14:17李婷婷于园园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期
关键词:四力主持人专业

李婷婷 沙 莎 于园园

(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为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性、科学性和舆论导向的准确性,新闻行业对新闻记者专业素质提出了“四力”要求,即锻炼脚力,要深入基层,到一线现场,接近群众,深入实际;增强眼力,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以独特的视角,紧跟时代热点;提升脑力,以丰富系统的知识储备和勤学善思的态度,做好专业赋能与价值引领;践行笔力,以自身专业素 养,结合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对于文笔文风的新要求,书写逻辑清楚、言之有物、价值正确的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着重培养具有现场报道、节目制作、编辑策划、主持播出等具备记者和主持人双重特点的记者型主持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校记者型主持人培养现状

1.1 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定位

20世纪60年代,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开创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并招收学生。在近60年的发展过程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日臻成熟,且多与传统媒体中纸媒、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相辅相成。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媒机构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模式。从提倡“一专多能”,要求具有“采、编、播”能力,到“全能型”主持人培养,再到目前的培养具有“四力”的记者型主持人的新要求,无一不说明满足多元化媒体环境对主持人的整体要求是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旨。

目前,我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各个学校所属的学科、理论基础背景、媒体环境、区域性媒体优势和就业要求变化等因素有关,如中国传媒大学,其历史发展、培养体系等在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培养上具有权威性,能够为央视和各个省市级媒体平台输送大量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和电视新闻主播;其他高校近几年也开始注重以提升专业能力、综合发展能力为一体的培养模式;部分民办类院校甚至与用人机构签订就业协议,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1.2 高校记者型主持人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理念呈现出“权威打底,百花齐放”的局面。各个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硬件设施和专业课程设置上基本沿袭了中国传媒大学等权威院校的课程设置。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以语音发声、口语表达、广播和电视播音与主持等为主。语音发声课程主要针对大一年级,课程侧重点是声、韵、调气息、口腔以及共鸣控制等内容;口语表达课程主要针对大二年级,课程侧重点是备稿六步、“内三外四”、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等内容;广播和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主要针对大三和大四年级,课程侧重点是节目类型下的语言表达。

除主干核心课程外,各个高校还根据学校层次、学科领域、地缘优势和地方特色设置了特色课程类型,以明确学科品牌发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与记者型主持人培育相关的课程多和新闻传播类学科、编辑写作类学科、媒体报道类相关。在课程设置上,除兼顾通识教育外,还设置了如新闻采访与写作、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新闻评论和思维逻辑训练等体现传媒特性的课程[1],并且充分体现艺术特色。尽管如此,要想从“四力”角度体现具有超强实践性的记者型主持人培养课程体系,还需要各高校在实践内容设置、实践设备使用和专业作品呈现等方面继续提升与加强。

2 高校记者型主持人创新培育动因

2.1 高校培育记者型主持人是顺应媒体发展的必然表现

记者型主持人指的是主持人具有职业记者能采能写能编的特性,又同时具有形象好、气质佳、语言表达规范、能够贯穿节目始终,掌握节目的策划、采访、主持、制作等能力的综合型主持人。这要求主持人具备良好口语表达能力与发现新闻、报道新闻、采访新闻和新闻写作的记者素质。记者型主持人与传统的播音员、主持人有所不同。传统的播音员、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感受主要来自文字,在播出实践中容易缺少对新闻的深度理解,传达信息时也极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缺少记者型主持人在新闻报道和传播中表现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融媒体时代,媒体产业深化变革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凭借内容优势与各个领域合作展开合作。同时,智能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内容生产者,弱化了专业媒体的传播效果。这就需要主流媒体记者型主持人深耕专业领域,以更多丰富的内容和有趣味的传播形式增强用户黏性。在信息饱和、多元创作的媒体环境中,新闻工作者只有掌握了集采编技能于一体的记者技能,才能够将新闻信息做得更扎实、更深入、更有人文气息。专业主持人依靠准确的信息表达、亲和的镜头表现和贴合节目需求的表达方式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能够弥补时间、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差距,得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2.2 高校培育记者型主持人是加强课程建设的战略举措

5G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媒体行业的发展路径,也给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传统教学模式是在消化理论课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录音室、演播室和相关的录音、录像设备,完成文艺作品演播、新闻播报、模拟节目等作品的制作;然后在观摩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由任课教师进行指导、点评与示范,通过自身练习巩固专业所学内容。这样的实践课程环节设置因为场景的固定性、内容模块的模式化以及封闭式、单向性信息传递与表达,会导致课堂缺少真实性和生动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实践。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到,对于超出亲身感知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认知,往往会把“拟态环境”当作真实客观环境来对待[2]。传统课程设置中,学生依据经典节目案例进行练习尝试,形成对媒体环境的虚拟性认知,在真正的临战状态下会呈现出反应能力不强、错失新闻时机、交流感不强、报道的逻辑和细节掌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样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融媒体时代对传媒专业人才的需求。

另外,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人才培养体系也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仍然难以跳出培养传统媒体人才的窠臼[3];在实践课程培养体系中,缺少直接与新媒体对接的实践活动和平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相对过时,缺少完成新媒体环境下深挖新闻、完成深度报道和利落表达的逻辑性传播能力。记者型主持人的培育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推动高校课程建设的完善。

3 高校记者型主持人创新培育理路

3.1 拓展实践教学场所,感受新闻现场,锻炼 脚力

脚力对记者型主持人来说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记者型主持人需要具有超强的行动力,去到新闻一线,挖掘新闻真相,感受新闻的温度和百姓的真实心声[4]。

因此,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记者型主持人培育理念上,首先应该调整教师队伍,培育“双师型”教师,或者是引进具有电视台等丰富出镜经验的一线新闻工作者,将自身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学生,增强学生对脚力的认识。其次,教师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教室与实践教室内搬出来,利用真正的现实生活场所,让学生掌握真实的新闻素材,帮助学生寻找到有价值的新闻,从而提升学生的拍摄水平,更新学生的剪辑理念。这样的实践过程能够帮助记者型主持人找准播报新闻信息时重音和表达的节奏。除此之外,践行脚力不仅仅是带动学生亲临新闻现场,关键是培育其“走出去”的意识。也就是说,高校培育记者型主持人时,还要将实践练习从室内模拟转移到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在真正的媒体市场中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学习效果。走出传统教学场所,开辟新媒体环境下的市场型教学场所,保证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能让学生创作出具有深度、力度和温度的新闻作品。

3.2 强化思政课程教育,明确新闻立场,增强 眼力

眼力是记者型主持人判断新闻价值和掌握报道角度的能力。记者型主持人需要具有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从众多纷杂的事件中寻找最有意义的新闻报道角度;需要具有扎实的新闻专业素养和高度的政治敏感,能够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恰当的新闻报道。

因此,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首先要加强政治意识教育,坚持“党管媒体”引导新闻舆论的党性教育,确保学生在主流的、积极的价值观指引下进行新闻节目制作。其次,加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增加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素材,让学生进行分析探讨,提升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和在复杂的问题中抓住报道核心的能力。在累积素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遵照优秀媒体从业者的创作思路,从事件中发现主题,从细节中发现问题,从观察中寻找线索,进而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再次,结合新闻信息的选题和调查案例,培养学生系统性归纳与归总性整合的能力,通过梳理新闻事件发展规律,建立学生对各种新闻类型的宏观把控能力和辩证思考能力,以鉴别事件真伪,将真实的新闻事件传达给受众。

3.3 做好新闻价值培育,加强深度思考,提升 脑力

脑力是记者型主持人面临新闻事件时多思、多想,明确新闻传播意义的能力。记者型主持人在新闻事件调查和报道中,不仅要给受众呈现新闻事件的真相,更重要的是通过新闻事件传达正确而积极的价值导向[5],以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新闻事件整体性策划、重点性报道和导向型传播,达到深化新闻事件传播效果的目的。

首先,应该强化新闻学和播音学科等理论知识的培养,让学生掌握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文化储备能力。其次,要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思维训练和新闻评论训练的课程比例。提升学生思考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具象思维的转变,使学生能够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思考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以启发式思维训练法,通过案例分享和课程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的价值导向,增强其逻辑分析能力。再次,要培养学生了解党和国家政策及解决问题的意识,找准时代定位,以家国大义的情怀完成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同时,能够在新闻事件中发现独特的新闻点,立意独特而深远,做到不落窠臼。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件的预判能力,能够提出建设性传播意见,客观而全面地呈现新闻事实。

3.4 创新创作表达形式,强化新闻效力,践行笔力

笔力是记者型主持人新闻传播工作的依托点和落脚点。对于记者型主持人来说,根据新闻事件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以清晰利落的口语表达,创作出当下符合人民审美接受的作品,完成信息有效传播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首先,应该强化新闻写作课程的实践训练。新闻写作是记者将新闻事件中的素材重新整合梳理,通过文字赋予新闻事件灵魂和意义。传统新闻写作课程中,新闻写作的要求、要素和结构等训练内容都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然而新媒体环境下,践行笔力不应仅仅拘泥于纸媒的写作要求。记者型主持人要掌握情节性的故事叙事法,以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契合媒体融合态势下不同节目形态的要求;结合数字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声音、图片、文字和视频等手段完成新闻事件的表达。其次,应该大量阅读文学书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所有笔力表达的基础是文字,因此,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才能以扎实的文字功底,以简洁、准确、通俗的语言,写出打动人心、鞭辟入里的新闻作品。再次,高校应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强化拍摄、剪辑和制作等实践技能性课程的建设。多样性的笔力表达方式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多学科交叉的新课程能够锻炼学生在不同媒体平台上针对性和特色性创作表达的能力,适应不同节目和受众的审美偏好。

4 结语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记者型主持人的双重身份和多元能力在新闻媒体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记者型主持人培育上应以推动课程建设为新抓手,在实践课程建设中带动学生走进新闻现场,明确新闻立场,以深度思考与逻辑性创作出适合时代和人民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切实帮助学生提升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从而更好地满足新闻事业人才建设和提高新闻节目报道质量的时代性要求。

猜你喜欢
四力主持人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