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木梯寺石窟群考析

2023-03-22 07:06郭冰凌武山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甘肃天水7413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2期
关键词:木梯神像匾额

郭冰凌(武山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甘肃 天水 741300)

关于木梯寺所处的山形,民间有几个说法,一是木梯寺远望犹如卧狮,旁边又有一座山丘呈球形,便有了狮子滚绣球的美好传说。二是夜晚看木梯寺犹如仰卧的一尊造像,被形象地称为卧佛。

木梯寺石窟开凿于北魏,后在唐、宋、元、明、清陆续续凿、重修。明代重修木梯寺记载,木梯寺石窟原有“十殿九洞二砖塔”,现存窟龛和殿阁19个,历代造像80余尊,壁画234幅。古建筑8座,舍利塔3座,题记匾额及楹联共40余处。

木梯寺石窟的窟龛大多开凿于岩壁上,窟龛形制多样,各窟龛分布在高105米、宽480米的垂直北向崖面上。自东向上,再向西,再向下,再向东编号。木梯寺石窟群的造像独具特色,浅浮雕、石胎泥塑、木骨泥塑和壁画相结合,融北魏、北周、唐、宋、元、明、清各代佛道儒文化为一体。

图1为木梯寺山门。这里景色秀丽宜人,山峰陡峭崎岖,呈倒“W”形的华崖峰翠色漫坡、怪石嶙峋,千年白皮松林和桐树林一望无际,山峰陡峭凸起,万仞绝壁。四季景色秀丽宜人,春有桃杏争春,连翘漫坡;夏有丁香醉人,云烟升腾;秋有红枫似火,群林斑斓;冬有雪落凡尘,青松傲挺。独特的四季景观让石窟更具魅力,引得无数海内外游人赞叹不绝。

图1 木梯寺

一、一号窟朝阳洞

一号窟古建筑重修于大清光绪年间,它位于木梯寺最东段,正面为山崖,且仅有一个入口。它是清代二层阁楼式建筑,左右有土木建筑与其前廊相通,是前廊后堂式殿窟。窟龛内的造像原作于明代,清代时期重修,正壁现存明代造像一身。正壁壁画分上下两层,上层壁画为清代重绘,大部分已脱落,仅可以看到部分云纹;下层壁画也分为两层,底层为明代原作,可隐约看出所绘的形象为菩萨,表层则是清代重绘,在造像身后绘有藤草纹和火焰纹组成的背顶光图案。

一号窟二层清代阁楼式建筑,特有的窗口及木、砖雕,七道廊门的巧妙设计,清晰而又生动的明代造像以及壁画,还有历史悠久而又意义深远的历代匾额,这些都使其成为木梯寺文化底蕴深厚、最具研究价值的窟龛之一,受到广大游客的广泛关注及高度评价。

这些造像及匾额经过历史的风雨洗礼和沧桑巨变,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药王殿

十二号窟又名药王殿,是清代所建,窟龛依崖凿浅窟,外加砖木结构硬山式一面坡建筑,窟正壁上部凿一平面横长方形浅龛,窟龛内建双层木门廊堂。

在窟内有匾额3块。正上方悬挂的一块匾额,正中书“虎啸鹤鸣”。窟内前墙左上部木牌一块,白底墨书重建药王/菩萨殿布施账目开支,并列于其后,共有26列,落款:“岁次丙寅年孟夏月杨国模书”。它详细记载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名录,可以从匾额中看到来自四川、陇西、甘谷、漳县等多个地区的善款。“捐冬麦⋆⋆斤”多次出现在名录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在重修药王殿时,当地村民高涨的热情和行动力,也是当地村民渴望健康的真实写照。

药王殿造像、壁画以及匾额展示了当时文人墨客以及工匠们高超的技艺,让后人敬仰与感叹,同时,也为今人研究天水、定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三、木梯寺唐韵

木梯寺石窟始凿于北魏,唐、五代、宋、元续凿,明、清、民国时期重修,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一处十分重要的佛教艺术圣地。

在木梯寺石窟的五号、七号两窟内,共有造像20尊,造像虽然成型于宋代,部分造像在宋代做过重修,但是整体从面部轮廓、身形姿态、袈裟披搭方式、穿戴衣着、螺纹肉髻样式等方面都突显了唐代特点。

五号窟主尊造像均体态丰肥,饱满壮硕,发髻高耸。螺纹肉髻比较低平且分布均匀,没有像一号窟中明代接引佛的肉髻那般高突华丽,但是却细腻精致,不失大方得体。佛像的头部都偏大,面相丰满而偏方型,天庭饱满,眼型平直,双耳下垂,脖子上窄下宽呈“梯形”,神情稳重而不失慈祥。

两窟中菩萨圆润的面孔,“S”形的身躯,上袒胸;弟子造像突出的青筋、雄健的肌肉、魁硕的身躯和微隆的小腹,都显著地表现了唐代造像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袒露而大胆的特点。菩萨造像上的项圈,臂钏及手镯等装饰都表现了唐代极尽的富态之美。

七号窟中的造像更贴近于唐中后期的特点,造像身体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丰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体态天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衣饰有袒右肩式和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柔,衣纹流畅,下身衣褶垂搭于佛座下方,飘逸舒适,鎏金泛红,极具唐代造像特点,如图2所示。

图2 七号窟造像

四、木梯寺明代壁画赏析

明代壁画远承唐代,近接宋、元余韵,其风格、内容既与早期的石窟壁画相呼应,又继续发展,有了独创的风格与形式。现存的明代佛教壁画,数量多,保存程度完好,品相极佳。这一时期的壁画以传统的寺庙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较之前代,明代的寺庙壁画更为规范化和世俗化,也表现了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之间的大融合。

在木梯寺十三号窟玉皇阁内,左壁内外绘二身神像,内侧神像束发高髻,戴凤钏花冠,上身着交领大袖衫,披坎肩,下着长裙,腰束带于前下垂,双手掩于袖中,持一长条形笏板,形象清秀俊美。外侧神像,发于后披,眉目清秀明亮,上着小袖衫衣,外着披风,双手至腰略左侧右手扶长剑柄,左手托剑柄头。略面向内站立,形象端庄英俊。

右壁绘二神像,内外各一身。与左壁神像神态、服饰相同,外侧神像为八字胡,一手紧握铁鞭,一手捋着胡须,长胡下垂。

右壁男神像面型圆润,宽眉弯曲,两眼翘立,鼻梁高耸,神情凝重,极力表现为官者的担当与威严,而且男神像胡须刻画逼真,根根分明,每一根胡须刚劲有力,似苍髯如戟的威武,又似于思于思的谦卑。虽不如传说中关羽的胡须那般惊艳四方,但绝对可称得上潇洒自如。右壁男神像如图3所示。

图3 右壁男神像

左右侧女神像头戴璎珞宝珠凤冠,配饰精密复杂,面相丰润,额头宽余,细眉长目弯似弦月,双目炯炯有神,鼻梁高挺,薄唇微闭,脸若星盘,表情镇定又不失柔和,身形微胖却不失柔纤婀娜,身材比例协调,衣着贴体合身,庄重而又不失婉约。将官场的尔虞我诈之风弃之如遗,只留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洒脱和出水芙蓉的美艳。

壁画中的神像身穿传统汉装朝服,手持笏板,这种将朝中官员形象运用于寺庙壁画的形式,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方式,真实反映了明代壁画写实化的趋势,处于神像世俗化的鼎盛阶段,有重要的代表意义。玉皇阁壁画的风格、形式、色泽及人物与服饰,都体现了明代壁画的特点。画师用粗线条、细打理及精笔法的功法描绘出一幅幅惊世之作,造就了明代壁画的经典,为明代壁画正名。

在2017年的木梯寺石窟彩塑壁画数字化勘察测绘项目中,工作人员用先进的仪器勘探出此身女神像的头饰采用了明代兴盛一时的铜钱头发式(铜钱头出自昆曲,学名叫额妆,昆曲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被誉为“百戏之祖”)。画师以铜钱头打底,用最朴素简练的笔法,描绘出一幅女官的形象。壁画中铜钱头饰的发现,又一次明确地证明了壁画所绘年代。

玉皇阁壁画的描绘颇具匠心,画法亦沿用唐宋遗法,沥粉贴金,风格精密富丽。其绘制精美,用材考究,壁画内容据梵典、巧构思、循传统、通世俗,保存了完整的明代壁画习性。其绘画特点反映了明代的艺术风格,是今人研究明代绘画艺术和佛教史的实物性资料。

五、木梯寺牌匾考

武山县木梯寺石窟群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魏,历代经营。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遗留下来大量佛、道教历代造像及壁画,是我国石窟文化艺术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代表,浓厚的石窟文化底蕴,大融合的佛、道、儒三家思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了木梯接神州、古寺兼天下的深厚历史韵味。

一号窟内门顶悬挂木匾一方,正中题写“西方领袖”,左侧竖行楷书:“光绪三十三年岁次丁未初冬谷旦”,右侧题:“例援修职佑郎吏部铨选训导丙午岁贡杨学震薰沐敬撰并书”。廊左侧门道上悬木匾一方,正中题写“方轨慧门”,左侧行书:“壬子重建木梯寺山门同”,右侧尾题:“清征仕郎己酉科选拔李荫棻敬撰书”。两块匾额经过多年风雨洗礼和沧桑巨变,是沉淀的文化底蕴,是真实的历史见证,为我们研究武山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三霄殿殿堂上有一方匾额题写“庆衍螽斯”,右侧题写着“光绪三十三年孟夏月毂旦”,左侧题写着“修职佐郎岁贡生杨学震 敬撰”。“毂旦”是指良辰吉日,为寺庙牌匾专用词,说明杨学震对中国的传统风水吉向相当有研究。这块牌匾和一号窟的“西方领袖”的牌匾是在同一年题写的,初冬木梯寺山门完成重修后,杨学震题写了“木梯古寺”四个字后刻成砖雕嵌于一号窟二层阁楼外侧。

在灵祖殿悬挂的“护持道统”是李荫棻在己巳年为新建成的灵祖殿题写的牌匾,右侧题“己巳重建灵祖殿 五月望日众姓公立”,左侧题“清征仕郎己酉科选拔李荫棻敬撰书”。寥寥几笔,把王灵官刚正不阿之身一语道破,也彰显了题字之人知识之渊博和书法功底之高超,让无数后来人称赞不绝。

在木梯寺的殿窟内,还有很多清末民初甚至更早的匾额,但是因为时间和香火的原因,已经模糊到看不清题字或者留名。这些匾额是精神文化的结晶,是珍贵的历史遗迹,应该得到妥善保存,对于这些无可复制的历史物件,我们必须大力保护,教育子孙后代一起继承和守护。

猜你喜欢
木梯神像匾额
印度失窃神像在美国现身
明镜自高悬,一块匾额的多重解读
好玩的梯子
好玩的梯子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李真 为神像赋新韵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匾额下的刺猬
木 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