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思维:学生数学创想的触发点

2023-03-23 17:01张群英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视觉思维创想小学数学

张群英

[摘  要] 视觉思维是一种融通学生的多种感官与思维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发掘视觉资源、丰富视觉意象、敞亮视觉时空、构建视觉关联,引导学生感知、想象、实践和创造。视觉思维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数学直觉,引发学生的数学想象,发掘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视觉思维是学生数学创意、创想、创新的触发点。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视觉思维;创想;触发

“视觉思维”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他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这样写道:“所有的知觉都包含着思维,所有的推理都蕴含着直觉,所有的观测都包含着创造。”[1]所谓视觉思维,也就是“以视觉为中介的再现性、表现性、创造性的思维”[2]。对小学生来说,其主导性的思维通常包括动作思维、视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并且是由动作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其中,视觉思维通常被看成是由动作思维到逻辑思维的一种过渡。其实,这种认识是比较狭隘的,视觉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思维,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有其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实践证明,视觉思维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发掘学生数学学习的创造性。视觉思维是学生数学创意、创想、创新的触发点。

一、发掘视觉资源,引导学生感知

激发学生的创想,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深刻的理解。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地发掘相关的视觉资源,引导学生图解感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感知、选择性感知、持续性感知等。对学生来说,感知不是简单机械地用眼睛看,而是融入一定的数学思维,渗透一些数学想象。感知活动应当是一种具身认知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辅之以动手操作等。借助感知,学生能对相关的学习对象建立一个丰富、立体、通透的表象。这样的表象,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激发学生的深度探究,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入。

比如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不仅让学生从各自的家中带来了圆柱和圆锥形物体,而且自己也准备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实物,并借助互联网下载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放大、聚焦等功能,学生比较了“非圆柱体”与“圆柱体”的区别、“非圆锥体”与“圆锥体”的区别,从而在多维度、全方位的感知中舍弃了数学学科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提炼、抽象、概括出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属性。笔者在引导学生在用眼睛观察的同时,也让他们用手去触摸,使他们感受“平面”与“曲面”的区别,帮助他们建立“曲面”的心理印象。对于平面和曲面的区别,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无须过多地让学生表达。即使让学生表达,也应当呵护学生稚嫩的语言,如“平面是平平的”“平面是直直的”“曲面是弯弯的”“曲面是曲曲的”等。教师通过发掘相关的视觉资源,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感知、意象理解等。觉察力是一种感觉与思维高度协调的能力,也是视觉思维的起点。教师应引导儿童学会感知,丰富视觉经验,并形成独特的视觉感知体系。

感知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看,能充分地舒展学生的视觉器官。教师要培育学生有序感知、有向感知的能力。如在上述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感知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上下感知,再让学生感知四周;或者先让学生感知面,再让学生感知线、点;又或者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让学生局部感知;等等。丰富的资源、多样化的感知方式,能让学生的视觉思维能走向深度、走向深刻,进而使学生通过视觉思维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关联等。

二、丰富视觉意象,引导学生想象

视觉意象是一种比视觉表象更心理化的东西,是一种沉积在学生心灵深处的一种图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相较于视觉感知,视觉意象不具有直接的探索性,但却能发挥想象的灵活性,有一种组合、创新的优势,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意象组合之后的顿悟。教师要善于唤醒、激活学生主体的“无意识心理”。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尤其是数学的视觉思维来说,视觉的想象不是将视觉资源简单地放置在一起,而是要有一种思维的规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可视化工具如思维导图、示意图等,助推学生对相关的视觉意象进行规整。通过对视觉意象的规整,学生可以明晰视觉意象的数学本质和视觉意象之间的内在关联。比如教学“三角形的高”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高”的本质属性——垂直。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竖直”的观念,这种观念往往会影响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理解,产生一种“负迁移”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解读高”“实践高”。例如笔者在教学中不仅呈现了不同的三角形(如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作高,而且将同一个三角形进行不同位置或方位的摆放,让三角形的顶点在斜右上方、斜左下方等,并引导学生作高。通过不同三角形的顶点、不同方位下同一个三角形的同一个顶点作高,引导学生建立有关三角形的高的丰富表象和意象,进而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些积累的表象进行加工,将这些积累的意象进行组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视觉思维,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高”的数学本质——从顶点到底边的垂直距离。有了这样的一种对三角形的高的深刻理解,学生就能为后续学习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高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积累学生的视觉意象,让学生的视觉意象得到储存,并对学生的意象进行深度加工。通过“比較与分组”“定格与强化”[3],教师要让学生的视觉意象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彰显育人价值。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有意识的观察、积累与合理的加工,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丰富的视觉意象,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想象,引发学生的数学创新。

三、敞亮视觉时空,引导学生实践

视觉思维力包括视觉的感受力、视觉的解读力、视觉的表达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敞亮学生的视觉时空,让学生的视觉能纵横驰骋。所谓的“视觉驰骋”,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去不断地尝试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陌生化”观看、观照,对熟悉的事物进行陌生化的打量、考量。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认知不断地进阶。

在人脑运转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思维分类中,视觉思维是一种最为直接、最为有效、最为直观、最为形象的思维,也是学生逻辑思维的根源。如果说,逻辑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那么视觉思维则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创造,并萌生新的猜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模型、实物、图片、图形等,让学生置身于视觉时空中,并对视觉对象产生强烈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增强学生的视觉思维的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等,还要展现学生的视觉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延伸、拓展自我的视觉思维。对于学生而言,支撑视觉思维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在的环境、情境等;二是学生内在的经验、思想方法等。敞亮学生的视觉思维时空,就是要求教师要优化学生的视觉思维环境,而视觉思维环境既包括视觉课程资源、素材等,又包括学生的思维平台、思维载体、思维媒介等。比如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部分内容时,针对“48÷3”,笔者让学生借助小棒自主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地实践。学生首先借助动作思维形成了两种操作方案:方案一是先将4捆小棒平均分给3个学生,每个学生得到1捆小棒,然后将余下的1捆小棒和8根小棒合起来,再次进行平均分;方案二是先将8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学生,然后将4捆小棒平均分给3个学生,最后将余下的2根小棒和1捆小棒合起来进行平均分。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分法,并对操作方法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画出了操作示意图,即对操作过程进行形象化的图像表征。这样的表征,充分唤醒、激活了学生的视觉思维,催生了学生的视觉表达。

敞亮学生的视觉时空,能激活学生的视觉思维系统。如在上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中,学生在广阔的视觉时空中进行操作、表征,自主建构了相关的数学学科知识。敞亮学生的视觉时空,优化学生的视觉思维、视觉表达训练,能逐步有效地消解学生的思维困境。

四、构建视觉关联,引导学生创造

学生的视觉思维是丰富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不同形态的视觉思维之间的关联。如学生在视觉思维下会“见数想形”“见形思数”。通过关联视觉思维,学生可以灵活地转换视觉思维,而视觉思维的转换,又可以让学生的视觉思维灵活多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图思、图创,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联想,发散思维。如此,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将视觉思维的不同形态进行关联,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性认知。视觉关联,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创造知识。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教学为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即“分数是平均分的结果”“分数的大小与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有关”。教学中,笔者放手让学生进行表征,进而引发出学生多元化的视觉表征。比如有学生借助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等进行操作,从而对分数进行表征;有学生利用画图,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分数表征出来;还有学生创造出相关符号来表征分数。不同的表征形态,体现了学生不同的视觉思维创造。这些创造,是学生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也是学生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而且获得了相关的数学思考、数学探究的经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的视觉思维表征,既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又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视觉思维的力量。学生用“看得见”的视觉表达来表征“看不见”的视觉思维,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视觉思维水平,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视觉表征和视觉表达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建构和视觉创造水平。这样的多元化、关联性的视觉思维,实现了学生的直观与抽象的统一和相互转化。

所谓关联视觉思维,就是让学生针对不同的视觉思维表征建立一种统一的认知。在数学视觉思维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多种感官的协同认知作用,对数学学科知识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描述。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视觉思维表征方式进行比较和勾连,进而认识到不同的视觉思维表征之间的异同,让学生在丰富的视觉思维表征中建立统一的认知。

视觉思维是一种融通学生多种感官与思维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视觉思维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数学直觉,引发学生的数学想象,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借助视觉思维,学生大胆地猜想,并展开积极主动的探究与验证。学生积累丰富的视觉表象,调动深层次的视觉意象,努力在具象性视觉与抽象性思维之间穿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巧妙地勾连了视觉思维与数学学科知识,并展开无缝对接。视觉思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通达路径,也是学生数学创新、数学精神成长、生命成长的通达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小枫. 培养视觉思维,提升数学素养[J]. 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08):40.

[2] 孔企平. 從空间观念到视觉空间推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新动向[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9(09):8-12.

[3] 卜骥.走向儿童视觉意象的数学课堂——关于小学数学视觉思维的实践性思考[J]. 数学教学通讯,2015(01):5-8.

猜你喜欢
视觉思维创想小学数学
艺术创想
秋叶的创想
艺术创想 我爱冬天
高中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理论的应用研究
视觉思维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陕西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视觉思维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