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启蒙关照

2023-03-23 17:01印灵灵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双减背景

印灵灵

[摘  要] 基于“幼小衔接”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快乐指数、幸福指数。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立足于“幼小衔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幼小衔接”是“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启蒙性的关照,它顺应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在需求。基于“幼小衔接”的数学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双减”背景;幼小衔接;启蒙关照

所谓“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学段为学生尽快适应小学阶段学习而采用的一种启蒙性关照策略”。在幼儿园,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融入“纸笔数学”,甚至以“纸笔数学”为主。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注重“幼小衔接”。幼小衔接,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从学生身心发展视角来看,幼小衔接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教学目标:从“情意”走向“认知”

幼儿数学学习的目标往往是以情意为主的。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十分注重鼓励学生,对学生的硬性要求较少。而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则主要转向认知。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教师要逐步从“情意”走向“认知”。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要不折不扣,但在怎样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少一些规定、多一些弹性。通过教师的有效、悉心的引导,逐步落实学生的数学学习目标。

比如教学“数一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出“10以内的物体、人”等,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口头用1到10各数来表示相应的物体个数”,还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与生活的关联,体验到“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用“数”来描述物体的个数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始终将“激发学生数数兴趣”作为其重要组成,将“调动学生数数积极性”作为其重中之重。换言之,基于“幼小衔接”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关注认知目标的达成,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等。要始终将“情意”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引导学生在数数过程中初步感受“分类”“一一对应”等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关联,从而培育学生积极的情感。

教学目标是教师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基于“幼小衔接”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自然、更充满人性化。通过认知与情意目标的平衡、对接,教师设计的目标会更具有实效性,进而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阶段的高密度教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和态度逐步地发生转变。

二、教学内容:从“感性”走向“理性”

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是感性化的活动内容,而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已经开始从感性走向理性。理性思维注重逻辑,注重抽象性思维。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让教学内容逐步从感性迈向理性。要善于用感性的形式来包装理性的内容,让理性的教学内容感性化。如此,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性。

让抽象化、理性化的数学学习内容感性化,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好吃又营养”的数学(吴正宪语)。如果教师在低年级学段的数学教学中无视“幼小衔接”,没有“衔接”的意识和理念,就容易让学生的学习内容理性化,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障碍、问题、困惑等。而将理性化、抽象化的数学学习内容以感性化、形象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能将数学学科“冰冷的美丽”转化為学生“火热的思考”。学生就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地亲近数学、爱好数学。如教学“元角分”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当淡化“进率”的教学,而重点创设“买东西”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活动。如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开展“小小商店”活动,让学生与人民币“亲密接触”,使学生在“买东西”“找回零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握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尽管学生的年龄偏小,但他们已经学会了“货比三家”“讨价还价”的策略,还学会了各种促销策略,如“买几个送几个”“每满多少减多少”,甚至有学生将超市中的“打折”促销也引入课堂之中。正是由于笔者打造了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践场,赋予了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活动的自主时空和权利,学生才能开发自我的数学实践潜质和自我的数学学习智能。在学生充分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分析、研讨教材中的相关习题,让学生完成“纸笔作业”。如此,学生完成作业就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基于“幼小衔接”的数学教学内容不应当是抽象化的,也不应当是板着面孔的,而应当充盈着生命的呼吸。在关照学生数学认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努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加工,要让理性化的学习内容感性化、让理论性的学习内容实践化、让纸笔性的学习内容操作化。如此,就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思考和探究的学习心向。

三、教学方式:从“游戏”走向“学习”

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游戏,而小学阶段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学习。相较而言,游戏是轻松的,而学习却需要付诸脑力活动,有时还要有一定的意志力。基于“幼小衔接”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的数学活动从“游戏”走向“学习”。只有逐步地从“游戏”走向“学习”,学生的活动才不会显得突兀,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才不会出现十分明显的断裂、断层。从“游戏”走向“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如同呼吸一样自然,使数学学习能实现自然过渡、自然发展、自然提升。

比如教学“分与合”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承接学生在幼儿园学习的数的分与合的实物操作,引导学生借助小棒进行“有序”操作,并且要让学生的操作游戏化,少一些“学习的影子”,多一些“游戏的元素”。如此,学生尽情地去操作小棒,形成实物操作性的数学学习范式。在直观动作的操作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半直观”“半形象”的画图。相较于直观动作性的操作活动,具体形象的画图要更具有“学习味”一些。教学中,为了降低“学习”的坡度,笔者还预设了一个学习阶段,即“半操作半画图”的学习阶段。通过这样的预设,笔者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从“直观操作”过渡到“形象画图”。在用图形表征“数的分与合”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用抽象的“数字+符号”进行表示,并让学生逐渐从外在的实物统计转变为内在的心智统计,逐步使学生从“纸笔上的数的分与合”过渡到“用心计算统计的数的分与合”。如此,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基于“幼小衔接”的数学教学方式,能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降低甚至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从“游戏”走向“学习”,形成了一种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实实在在的现场关照,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开了一扇窗,更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开辟了一个新的认知进阶、思维进阶的大天地。

四、教学评价:从“质评”走向“量评”

教学评价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无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基于“幼小衔接”的视角,教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从“质性评价”走向“量化评价”。相较而言,“质性评价”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柔性的评价方式,而“量化评价”是一种比较刚性的、硬性的评价。从“质评”走向“量评”,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质性评价”是一种绿色的评价,它往往是与学生面对面,用一种激励性的话语,启迪、引导学生,而不是对学生进行三六九等的分层。“量化评价”则能显性地看出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具有一种甄别的功能。比如教学“9加几”这一部分内容时,面对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给出了不同的激励性评价。由于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时已经在老师或家长的引导下掌握了一些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因而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样态等是不同的。如有学生采用“数数法”,对此筆者给予鼓励,同时让学生研讨这种方法、评价这种方法;如有学生采用“凑十法”,对此笔者给予充分地肯定,并引导其他学生应用这种方法;还有学生采用“凑整法”,也就是先将9看成10进行计算,然后从结果中减去1。对于这样的一些方法,笔者引导学生充分地研讨,并让他们进行算法之间的比较,从而让他们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算法优化。通过算法优化,学生认识了每一种算法的优势和劣势,并能根据计算题的特点灵活采用相关的方法。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法则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比拼”,将教学评价从质化走向量化,进而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断深入。

基于“幼小衔接”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快乐指数、幸福指数。让教学目标从情意走向认知、让教学内容从理性走向感性、让教学方式从游戏走向学习、让教学评价从质性走向量化,是“幼小衔接”理念下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深度研究,积极主动地与幼儿园教师对话,从而让“幼小衔接”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更有针对性、方向性、实效性。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双减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