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主题单元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2023-03-24 17:48孙国荣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3期
关键词:单元教学实效性道德与法治

孙国荣

【摘 要】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为历史主题单元教学。为提高教学实效性,突破教学瓶颈,教师应“把脉教材,明确教学宗旨;深研教材,分析编写逻辑;丰盈事件,夯实情感体验;对话历史,激活学习过程”,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历史主题;单元教学;实效性

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为历史主题单元,介绍了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前赴后继、奋勇抗争的历史。教材以历史时间、重要人物为主线,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教学过程按部就班,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度;学生的生活距离历史较远,难以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何突破这些问题,提高历史主题单元教学的实效性?

一、把脉教材,明确教学宗旨

(一)悟单元主题词韵,把单元教学之魂

本单元主题词为“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教师应联系单元主题词进行思考: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什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重心在哪里?小学阶段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已经了解了不少历史知识,但不能完全体会这些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因此情感启蒙是教学中应达成的目标。让学生感受近代中国人民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心中埋下爱国主义的种子,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的设定都应从此出发。

(二)思课题关键词意,明单元教学重点

课题是重要的教材元素。本单元共六课,每一课的课题都值得深究。

1.民族心。《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等课中,不甘、抗争、觉醒等词语都有着深刻的内涵。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有益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中国精神。《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富起来到强起来》等课告诉学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材中还隐藏着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等。教师必须紧扣主题,活化教材,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加以体会。

(三)寻事件线索,提单元教学之经纬

本单元教学内容均按照时间节点编排,思路非常清晰。历史时间轴是教师可以依托的教学载体。教师在备课时可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思考:每一个时间节点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呈现了怎样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怎样的事实?由此梳理历史脉络,从粗到细、从线到点地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在百年时间轴上,分步出示五个大区块和二十个小区块,呈现大小不一的圆点。直观形象的区块图、点状图表明了本单元包含五块内容、二十个话题。点、线、块纵横平铺的思维导图承前启后,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客观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梳理历史事件并进行交流,从而明白历史事件的缘由。

二、深研教材,分析编写逻辑

(一)读懂文本,知编排意图

在《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的“开天辟地的大事”板块中,教材出现了《新青年》杂志封面、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等图文信息。教学时,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实施高效教学。

(二)分析教材,明历史逻辑

教材编写自有其逻辑思路。如《中国有了共产党》这一课的活动园中引用了李大钊最后一次演说的内容:“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其中,“红花的种子”引出了阅读角中叙述五四运动的文本。可见,只有深究教材前后的關系以及插图间的联系,才能精准把握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脉络。

(三)善用追问,寻事件本质

以点带面是教材编写的方式之一。教材往往是从众多历史事件中选择典型事件来呈现核心问题。教师在读教材时,需要用追问的方式,剥开事件的外壳,挖掘事件的本质。

《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的阅读角详细介绍了五四运动。教学时,许多教师常聚焦学生运动本身,而忽略对五四运动的意义的挖掘。要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可以根据已有信息进行追问。如教师可以追问:教材为什么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开始传播?”细读课本后可以发现,学生运动之后,“上海等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北京学生,形成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可见,学生运动只是导火线,全国反帝运动的掀起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组织上做好了准备。这是教师需要挖掘的本质。

三、丰盈事件,夯实情感体验

(一)补充史料,引发情感共鸣

众所周知,教材中反映的内容只是历史的冰山一角。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补充大量的背景史料,如图片、实物、人物访谈视频等,让学生穿越历史的长河去触摸、感悟真实的历史事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在教学《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再借助图片、实物、人物访谈视频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历史背景。学生由此明白:不彻底的辛亥革命造成了深重灾难,满怀忧愤的有志之士开始苦苦思索民族的出路。史料的有效补充、完整而真实的历史场景的呈现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习惯。

(二)精选影视,唤醒历史感知

为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的距离,教师可以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穿越时空,通过画面去感受当时的情况。如教学《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板块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在枪林弹雨中,红军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教学环节如下。

师:哪些画面定格在你心中?

生:即使敌人用机枪扫射,火力全开,红军战士依然奋勇向前。

生:红军战士穿着草鞋,在铁索上前行着,很多战士都掉入了湍急的河流中。

师:那么,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革命先辈无畏的精神让我感动。

生: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

历史无法再现,影视作品里的画面和音效带来的冲击,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学生心中激起波澜。精选影视作品素材,用细节唤醒学生的感知,是本单元教学不可或缺的途径。

(三)复活人物,激发爱国情感

构成历史的是千万人的故事。复盘历史人物和事件,聆听历史人物讲述历史故事,能让学习者真正触摸到历史的厚度。

以《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在“勿忘国耻”板块中,教材安排了《罗伯特·威尔逊日记》的部分内容,该内容讲述了一个17岁的男孩回忆中国人在南京被枪杀的事件。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來说,单靠文字难以深入体会这一历史事件。对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出发,“复活人物,以口述史”,恰到好处地还原历史。用讲述的方式能够避免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画面对学生心灵造成的伤害,语言中包含的悲痛、愤怒的情感又能有效地感染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悟到侵略者的暴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四、对话历史,激活学习过程

(一)利用数据,以小见大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如何将厚重的历史以生本化的形式呈现,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同时体现历史的凝重与深刻?真实的数字具有直观性、真实性的特点,是最具说服力的史料。

如教学《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时,教师可以用数字让学生对这段历史产生更深刻、更真实的体验:4000多箱鸦片、2100万银元、150万件文物。看到这些数据,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当时清朝政府的懦弱。教师应巧妙运用数据,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让学生与历史开展有效对话,体验蕴藏在数字中的史实。

(二)对话思辨,观古问今

教学《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一课中的“民主共和渐入人心”板块时,笔者带领学生交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的新风潮。笔者提问:剪掉的仅仅是辫子吗?握手礼握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从头到脚的革命?学生思考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得出了问题的答案:剪掉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学生在探究中了解历史、反思历史、感悟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达到以史为鉴的学习目的。

(三)对话乡土,丰厚历史

地域资源是最鲜活的教材,这里有祖辈生活的痕迹,有源于同宗同祖的亲切感与自豪感。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立足课程教材,还要挖掘乡土资源。

1927年6月,余杭境内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鸭兰村支部成立;1927年,中共杭县西镇区委在仁和街道花园村成立,发动群众开展了一系列革命运动……这些鲜活的党史基地就在学生生活的地域内。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资源,向学生讲述百年前的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让历史因乡土而厚实。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让学生了解鲜为人知的过去;以史明志,可以让学生继往开来,由此知史而爱党,知史而爱国。在历史主题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适切的教学环节,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塘栖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单元教学实效性道德与法治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整体感知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