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实证:看见教研的深度发生

2023-03-26 10:34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张幼琴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研训教研书写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张幼琴

教研是教师或研究者在一定理论支持下探究教学过程、解释教学现象、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教育研究活动,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严密的思维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判和改进。近年来,绍兴市柯桥区开展了基于“数据实证”的教研改革,从原来依靠感性认知和主观经验的传统教研,逐渐转向基于数据实证的深度教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深度教研的内涵

从生发的维度分析,深度教研包含三个要素:一是需求导向。用数据实证发现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找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诊断每一类甚至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痛点,提供私人定制的发展方案。二是深度卷入。用数据实证解码教师的教学行为,洞见教学过程中的疑难症结和关键问题,以问题解决驱动教研纵深推进。三是持续改进。开展教研后测,以数据实证分析教研结果,并及时转化成课堂教学改进,提升教师参与教研的获得感,促使教研结果可持续、可推广。这三个要素贯穿教研始终,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教研全过程闭环(见图1)。下面,笔者结合柯桥区三个研训案例,谈谈开展深度教研的三个策略。

图1

二、深度教研的实施策略

(一)汇聚数据实证,精准解析师生需求

深度教研的关键之一就是运用科学的数据,精准分析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群体的共性需求和相同发展阶段不同起点教师的个性需求,然后以数据驱动教研决策,提升教师的研修效率。下面,以柯桥区小学青年教师研修案例来进行说明。2021学年第一学期,我们对柯桥区164位教龄在六年内的青年教师进行了被研训者问卷调查(见图2)。

图2 柯桥区新教师培训统计图

从问卷统计中可以发现,以上培训内容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等的现象。教研部门或学校提供的研训排在前三位的是师德师风、备课上课和教材教法,而教师需求的前三位却是班级管理、学生心理和备课上课。其中班级管理方面的培训需求高达74.80%,笔者在与教师的座谈中也听到了许多青年教师在学生习惯培养方面的茫然与隐忧。

教师A:“我是一年级班主任,一年级学生倾听习惯太差了,一堂课下来,我总是忙着‘救火’,这边压下去了,那边声音又起来了,课堂教学效率很低。”

教师B:“学习习惯对学生后续学习非常重要,但我不知道怎么培养,除了上课反复说教,表扬习惯好的同学之外,好像没有其他办法了。”

因为缺少对学生如何学的学习过程的解构,许多青年教师的课堂停留在实践经验模仿阶段,严重影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为此,我们确定了青年教师研训主题:基于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的课堂教学改进。但是课堂学习习惯有许多,如何聚焦短板,找准着力点,精准教研呢?

1.聚焦课堂,诊断学情

研训初期,开展课堂习惯的专项调研。各学科研训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座谈、师生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课堂习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维度让学生自我评估学习习惯的达成度(见表1)。按达成度从高到低排列,前三项习惯依次是:按时做作业、预习、专注倾听,后三项分别是:主动提问、自主解惑、积极发言,这说明学生对文本内容、同伴回答进行整合判断、概括表达、评价反思等需要高阶思维参与的学习习惯养成相对较弱。

表1 学生各项课堂学习习惯表现统计

2.分析成因,抓住核心

习惯的养成一般要经过心理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巩固几个阶段,那么,课堂中学生无法维持某一良好的习惯是由于自身的意愿不够强烈,还是教师的引导不足以维持和固化学生的习惯呢?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才能进行靶向研训。于是,我们对学生和教师关于学习习惯的培养意愿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图3。

图3 师生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意愿对比

师生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意愿呈现不对等现象。学生最希望养成的习惯是上课积极发言,反映出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认可;教师却对上课专注倾听的关注度最高,达76.10%,而学生对此习惯达成率的自我评估却高达70.70%,对比两项数据可以发现习惯培养的核心问题,即专注倾听的课堂学习习惯,教师投入大、产出少,而专注倾听恰恰是课堂学习习惯中的核心习惯,改变它,将会引起其他习惯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因为只有专注倾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发言、交流、思考,更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本次研训的靶向应该聚焦提升教师对这一习惯专业化和过程性的提前干预能力(心理暗示),帮助教师提炼有针对性和持续性的评价激励机制(奖赏巩固)。

3.关注需求,靶向研训

通过以上课堂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清晰了解参训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真实需求,并以此确定研训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转变教师观念,改革评价机制。教师对倾听习惯关注度高,有一部分原因是教育理念的落后,教师单向输出时间占比过大,学生学习知识以被动接受为主。为此,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要从关注学科内容到兼顾学生习惯培养,从关注外在的教学技巧转向内在的理念引领,设计指向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课堂评价量表,从学习视角引导青年教师进行课堂观察。二是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项目化研修。把相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多个学习共同体,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分年级组厘清不同学科相同年级倾听习惯的培养目标,展示分享后,在研训员等专家指导下形成分年级倾听习惯培养指标。三是深入课堂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开展“跟进式”实践培训,项目小组集体备课、上课、评课,评课者以倾听习惯培养指标为主要的课堂观察点,执教者以课堂中学生倾听习惯的表现为主要维度进行课堂反思。最后,以学生倾听习惯培养的研修为例,每位教师举一反三地开展一个其他课堂习惯的小课题研究。这样的研训使青年教师逐渐拥有了专业生长力。

这种不断循环往复、迭代更新的动态式研训,就成了一个持续关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课题式研训。这种基于数据分析教师真实需求的深度教研,无疑更有利于教研的科学决策、精准实施。

(二)围绕关键问题,引发教师深度参与

教研活动要聚焦同一阶段、同一类型教师的共性问题,用数据和实证聚焦课堂教学中典型的、高发的教学难点,辨识学生的学习痛点,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和参与。下面,以柯桥区一年级包班教师研修案例来进行说明。

2020学年第一学期柯桥区开展了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调研,调研结果反映出某些样本学校学生综合分出现了较大的塌陷,这一现象引起了教研员的关注。我们在跟踪数据后发现,这些样本学校调测班级的数学教师存在一个共性,即数学教师是语文专业的。

原来,柯桥区一、二年级90%为语数包班,即语文专业或数学专业的教师同时要执教语、数两门学科。这样的举措在一定层面上有助于低年级学生各方面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一年级学生幼小衔接适应期的平稳过渡,但这也造成了语数包班教师缺失了另一门学科的专业研训机会,成为区域层面语数教研员的研训漏洞。那么,针对这类特殊群体,应该为他们定制怎样的研训内容?

为此,在幼小衔接月的开学调研中,教研员对一年级包班教师进行了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分析他们的培训需求。从课堂中发现,一年级教师对于学科知识存在诸多盲区,如数学专业的教师对拼音的发音部位不清晰,对学生归音不到位的问题不敏感,对汉字字理分析不准确,而语文专业的教师对数学问题背后的数学思维、对学生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因此,一年级教师迫切需要培训的主要内容还是关于课程、教材、教法等课程知识和教学知识,课堂观察很好地印证了最初的预判。这是“决策驱动的数据收集”为研训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除此之外,在问卷中也反映出幼小衔接阶段学生复杂的学习起点是一年级教师面临的较大难题,这是影响一年级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为此,针对这一特殊研训对象,研训者要聚焦他们的关键问题,精准施策。

低年级包班教师专题研训应以组建学科整合、学段融合的教研共同体为主要方式,开展分阶段教研。

第一阶段:组建跨学科教师共同体,即语数学科教研员分别针对一年级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课标、教材解读,开发学科整合的一年级入学适应期课程。如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数学教材中的“1~5的认识”和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开发学科整合课“有趣的数字”。

第二阶段:组建一年级班主任共同体,由优秀的第一学段班主任进行低年级班集体建设、班级管理、习惯养成教育等辅导。

第三阶段:组建跨学段教研共同体,打通幼小两个学段,让一年级教师进入幼儿园开展联合教研,开展聚焦幼小衔接适应期幼儿认知心理、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等维度的专题研训。

第四阶段:组建教技融合的课堂教学实践共同体,用教育技术辅助一年级教师开展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教学,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技术分析学情起点,并根据真实学情重构课堂教学。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青蛙写诗》一课前,运用钉钉的课文跟读评价为每个学生的朗读打分,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再设计教学流程。具体的、个性化的学情分析,用数据呈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在参训后的培训反馈中,教师们收获颇丰。一位教师说:“作为一名低年段包班老师,我在教学中总是充满困惑,特别是一个语文专业出身的‘数学老师’,平时的课堂上忽视了对学生有序思维的培养,原来一张简单的表格,可以教出这么多的学问。”这样的教研活动设计,使每位教师都深度卷入其中。前期有评价数据为实证,聚焦教学的共性问题,中期有任务驱动的培训研讨,后期有指向课堂改进的教学实践,大大提升了教研的实效性。

(三)推广教研成果,持续改进课堂教学

数据具有信息聚焦、教学描绘、预测与评价等功能,不仅是教师分析学情的起点,更是改进课堂的资源。因为,数据背后是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研究和阐述这些数据背后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思考和决策提前干预课堂的方式方法,及时物化教研的成果,使其为改进第二轮课堂教学服务,是教研持续走向深入的关键。下面,以柯桥区语文课堂写字教学疑难问题研训为例。

写字教学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也是每位有责任、有担当的语文教师的心殇。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随笔中写道:我们常常抱怨,写字越来越难教。这些孩子在入学前书写姿势和写字质量好像已经定了型。课堂上每一次的写字指导都是一次教学挑战。怎么提高写字教学的有效性,怎么让每个孩子都能写一手工整的中国字,这些问题真像一道深深的坎!但是,不管它有多深,我们必须跨过这道坎!

为此,小学语文教研员罗丹红老师持续关注低年级写字教学。每一次的写字研训既是培训也是研讨,更是一次深入持续的、基于数据和实证的课堂教学改进。

1.研训前,开展写字评价,诊断学生的书写问题

以区实验小学10个一年级班级的学生为样本,将所有参训教师分成两个评价组,分别评价学生的书写习惯和书写质量。写字习惯评价组的教师从七个指标(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一寸距、二指圆、三指齐)的达标制评定写字习惯,并用手机拍摄学生写字姿势照片作为评定书写习惯的实证。书写质量评价组语文教师联合书法教师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定量评价,记录写得最规范的三个字和最需要指导的三个字。最终为每个学生生成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个性化书写档案。

2.研训时,分析学生的书写数据和书写实证

评价结束后,生成大量的一年级书写习惯和书写质量的数据和实证。如学生书写姿势达成率最低的是哪个指标?书写错误率最高的是哪些字?哪些字学生写得最漂亮,不需要教师过多指导?哪些字最需要教师指导?共性问题是什么?这些数据统计和书写实证为第二轮教学和教研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3.研训后,探索课堂改进,推广教研成果

围绕学习数据和学情实证中呈现的学生书写问题,区域备课组确定第二轮生字教学的重难点,思考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如针对近15%的学生掌握不好“鸟”“马”这类字上紧下松的结构,教师可结合图片或创编书写顺口溜(马头小,马身壮,马蹄向前跑得欢)进行提前干预,并由有书写特长的语文教师制作成写字指导微课。目前我们已结集形成一年级百字书写微课,供全体一年级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

三、深度教研后续反思

深度教研时,首先要用数据前后测的分析、对比,验证教研决策的可行性、匹配度,思考这个决策在什么条件下更有效、与哪种方法比才更科学;其次要注意到,数据作为描述、解释、研究改进教育教学的依据,其本身是客观的、中性的,而教育教学的对象却是鲜活的、个性的,教研许多时候是以质性的描述来呈现的。不是所有学科、所有环节都适合用数据分析的教研和精准量化的评价。因此,深度教研的实质是借用数据量化,夯实教研过程,倡导教研员和教师在教研时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专业的行走方式和扎实的循证精神,从而形成适应时代的新型教研文化。

因此,基于数据实证的深度教研并不是一次刚性的颠覆,而是一次柔性的改良。它是对当下教研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迭代升级,意味着教研从“经验主义”向“循证思维”的取向转型,从“任务驱动”向“需求导向”的价值转型,从“活动总结”向“课堂改进”的目标转型。

猜你喜欢
研训教研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用什么书写呢?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