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新型FGA基因纯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纤维蛋白缺陷症家系分析*

2023-03-28 08:16钟硕贤林荣万蒙火凤谭会柳谭碧玉陈淑琴刘焕亮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3年6期
关键词:证者家系血常规

杨 敏,钟硕贤,林荣万,蒙火凤,谭会柳,谭碧玉,陈淑琴,刘焕亮,3,郑 丽△

1.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临床检验科,广东广州 510655;2.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妇科,广东广州 510655;3.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55

纤维蛋白原(FIB)是一个由Aα链,Bβ链和γ链3对多肽链组成的,由29个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0×103的糖蛋白。3条肽链分别由FIB α链(FGA)、FIBβ链(FGB)和FIBγ链(FGG)3个同源基因编码[1]。遗传性FIB缺陷症(CFD)主要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Ⅰ型为FIB数量减少,包括低纤维蛋白血症和无纤维蛋白血症;Ⅱ型则为患者血浆中FIB数量正常或减少,但活性水平不成比例的显著降低,包括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和低-异常纤维蛋白血症[2]。CFD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是由于FIB基因突变导致FIB数量或结构异常造成的。临床症状呈现多样性,包括无症状、出血、血栓形成,或出血表现和血栓形成同时存在。本研究发现了1例CFD,经患者及其家属之情同意后,对此患者及其家属的表型和基因型进行了家系研究,初步探讨其发病机制,为该病的研究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家系资料 先证者,女,45岁,15年前剖宫产曾出现大出血,进行输血治疗,此次因“宫腔肿物”需行宫腔镜手术,术前查凝血功能,发现凝血功能异常。自述无自发性出血、鼻衄等症状,否认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史。该家系共3代5人,遗传家系图谱见图1。

图1 先证者的家系图

1.2试剂与仪器 日本希森美康XN-2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血常规试剂为原厂配套试剂),美国沃芬ACL TOP血凝分析仪(凝血相关项目试剂为原厂配套试剂),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肝功能检测试剂为原厂配套试剂),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Qiagen,德国),Illumina Novaseq 6000 测序仪(Illumina,美国)。

1.3方法

1.3.1血常规检测及肝功能检测 用希森美康XN-2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对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静脉血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测,用贝克曼库尔特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肝功能检测。

1.3.2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测 将枸橼酸钠抗凝血标本进行离心(3 000 r/min,10 min),然后取上层血浆,用沃芬ACL TOP血凝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FIB(Clauss法)和D-二聚体(D-D)检测。同时,将枸橼酸钠抗凝血标本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

1.3.3基因检测 使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先证者及其家属的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然后通过超声破碎并纯化以产生200~300 bp的DNA片段,末端标记双脱氧法在Illumina Novaseq 6000 测序仪上进行正向和反向测序。

2 结 果

2.1血液系列检查结果 先证者与家系成员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测均未见异常,故排除因肝脏疾病等引起的FIB缺陷。先证者PT、TT均明显延长,FIB水平显著降低,其父亲、母亲和女儿TT均轻度延长,FIB轻微降低,其他均在正常范围(表1)。先证者血栓弹力图检测中FIB功能参数K值和Angel角结果正常,说明FIB活性正常。

表1 先证者及其家属的凝血指标、血常规和肝功能结果

2.2基因检测结果 经FGA、FGB和FGG基因外显子和毗邻内含子区域进行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后发现,先证者的FGA基因第5号外显子的c.1390A存在碱基重复突变,且为纯合变异,其父母和女儿则携带该位点杂合变异(图2)。通过gnomAD数据库对该位点进行查询,未发现该位点突变的数据,排除基因多态性可能。

注:A为先证者的FGA基因序列;B为先证者母亲的FGA基因序列;箭头表示c.1390Adup突变。图2 测序峰图

3 讨 论

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FGA、FGB和FGG基因,分别编码Aα链、Bβ链和γ链3条肽链,然后形成Aα-Bβ-γ多肽链,两条多肽链通过二硫键结合形成一个对称型六聚体复合物,其外部包含两个D结构域和一个中央的E结构域,即为FIB[3]。FIB由肝细胞分泌释放进入血液,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在外周血中发挥凝血和止血功能。首先,FIB与血小板表面的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促进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4]。其次,FIB还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裂解出纤维蛋白多肽,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然后在凝血因子a和Ca2+的作用下,通过共价键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从而发挥止血功能[5]。由于编码基因的突变导致FIB分子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FIB释放异常,FIB单体聚合异常,FIB单体交联异常和纤维蛋白凝块纤溶异常等,因此引发CFD。

本家系中,先证者APTT、D-D和血栓弹力图检测均正常,PT和TT明显延长,FIB显著降低,初步诊断为CFD,其父母及女儿的TT轻度延长,FIB轻微降低。家系成员基因测序是诊断CFD的金标准,因此对先证者及其父母和女儿进行了基因测序。研究结果发现先证者存在FGA基因第5号外显子的c.1390Adup的纯合突变,从而导致该基因编码的第464位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导致苏氨酸(Thr)变为天冬氨酸(Asp),在移码突变3个氨基酸后,翻译随即中止。其父母和女儿则携带该位点杂合变异,其父母为非近亲结婚,均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由于本研究目的为确定是否为CFD,故未做FIB抗原检测,未对先证者进行CFD的进一步分型。1958年发现第1例CFD患者和1968年发现第一个突变位点,之后陆续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了不同的致病突变位点,不仅涉及FGA、FGB和FGG3个基因的外显子,还涉及其旁侧的内含子区域,通过影响转录、mRNA剪切、翻译、肽链折叠和组装等一系列过程导致FIB出现分子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从而导致疾病发生[6]。ASSELTA等[7]报道,一些突变虽然使转录提前终止,产生了严重截短的α链,从而逃脱了无义突变介导的mRNA降解,但是却最终导致了FIB六聚体分子分泌障碍。ATTANASIO等[8]发现IVS3+1_+4delGTAA能够导致3号外显子跳跃,最终破坏编码框,导致转录提前终止。本研究先证者因一个碱基对的重复,产生移码突变,从而导致框外转录产物和终止密码子提前,该变异可能会引起蛋白质截断或者激活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从而导致FGA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功能丧失。查阅文献显示,该突变类型为国际尚未报道的新突变,未在文献中报道,但是有研究表明该变异的下游截断变异为致病性变异[9]。

研究发现约55%的CFD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约25%的CFD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包括脐带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肌肉血肿、关节出血、牙龈出血、鼻衄等,约20%的CFD患者有血栓倾向且主要为静脉血栓[10]。本研究中的先证者自述无自发性出血、鼻衄等症状,曾因剖宫产引发大出血。其父母均无症状,女儿自12岁首次月经开始至今存在月经量大、经期过长的症状。由于该疾病较为少见,且因检测手段有限,极易被漏诊,误诊,而这类患者随着病程进展或经历外伤、手术分娩等,有严重出血或血栓形成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临床医生应通过临床表现、凝血相关检查及基因遗传学检查综合诊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推断,c.1390Adup的纯合突变是导致先证者患CFD的原因,且其父母及女儿均为该位点的杂合突变,故表现为TT轻度延长,FIB轻微降低。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凝血相关检查结合基因测序能够对CFD进行确诊。希望随着分子遗传学的不断发展,同时通过更多病例及其突变位点的报道和收集,更好地揭示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对CFD的致病分子机制了解越来越深入。

猜你喜欢
证者家系血常规
新生儿异常Hb Q的家系分析*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一个两次多囊肾胎儿孕育史家系的临床分析及遗传咨询
1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及其家系报道
马氏珠母贝红色闭壳肌F1代的家系选育及家系评定
一个非综合征型聋家系的分子病因学研究
肝豆状核变性2个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1例AxB血型家系调查遗传方式及血清学特点分析
两个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家系中AR基因突变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