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3-03-30 09:36徐放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椎体骨质微创

徐放

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中属于比较常见的病症,并且常发于老年群体,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降低,导致其骨质质量以及骨密度减弱,而且老年人的身体情况通常较差,所以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1]。并且椎体部位的负重长期较大,所以骨质疏松患者很容易造成椎体骨折,一旦出现这种症状,患者的椎管神经将会受到压迫或者损伤,并且会引起严重的疼痛以及下肢麻木等情况,对患者的肢体功能以及日常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所以患该病的人数逐年增长[2]。但是临床在治疗该病时通常会以保守治疗为主,这样的手术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使得见效缓慢,并且无法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且对预后效果不佳[3]。鉴于此,临床治疗该病已经逐渐淘汰了这种手术,选择脊柱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本次研究对本院的8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展开分析,分析脊柱微创手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具体的实验内容作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8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展开分析,按照随机分配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43例。实验组患者年龄最小57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70.34± 3.89)岁;男23例,女20例;神经功能分级:C级 8例(18.60%),D级16例(37.21%),E级19例(44.19%)。参照组患者年龄最小59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70.97±4.02)岁;男24例,女19例;神经功能分级:C级7例(16.28%),D级15例(34.88%),E级21例(48.84%)。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过核磁共振检查后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②患者均同意配合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无法正常交流者;②患有严重的肝肾障碍者;③合并高血压以及糖尿病者;④患 有凝血功能障碍者;⑤有明显的手术切开指征者。

1.3 方法

1.3.1 参照组 患者实施常规的保守治疗。在入院后需要对患者展开积极治疗,及时补充患者所缺的钙剂等。检测患者的病症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对患者展开综合处理。如果患者只是发生了骨折和移位,可以选择牵引复位或者手法复位等方式对患者展开治疗,接受治疗后,叮嘱患者静卧休养,然后观察其治疗效果;但是对于出现神经受损且出现了骨折和移位的情况,就需要在常规的牵引复位法或者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注意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以及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在骨折和移位等情况复位之后,需要进行神经损伤的相关治疗[4,5]。

1.3.2 实验组 患者实施脊柱微创手术治疗。在治疗时患者需要保持仰卧位,在进行全身麻醉之后选择在C臂机X线的辅助下观察骨折部位以及周围组织情况,并确定其具体位置,使用经椎弓根途径进行穿刺,在穿刺针的头部置入椎体大概1/3时,将针芯取出。在取出针芯以后置入导针,沿导针进入套管,根据套管进入球囊至病变椎体部位,使用压力注射器向球囊内注入对比剂,让球囊不断扩张,待球囊扩张至椎体终板和周围皮质时需要停止增压。使用X线投影观察椎体的复位情况,若复位结果良好,需要记录对比剂注入量,预估骨水泥的用量,将球囊的对比剂吸出,然后将球囊取出;在X线的透视下,将骨水泥经套管注入椎体,等到骨水泥完全凝固之后,通过X线观察,如果治疗效果理想就能够将套管拆除,然后实施缝合,完成手术[6]。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椎体前缘高度 VAS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ODI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腰椎功能恢复越差。

1.4.2 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包括感染、骨水泥渗漏、神经损伤、脊髓损伤。

1.4.3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优秀:接受治疗后患者的脊椎恢复情况良好,并且能够进行正常的活动;改善:接受治疗后患者的脊椎功能得到改善,能够进行简单的活动;无效:接受治疗后患者的脊椎功能没有明显变化,并且症状没有改善。总有效率=(优秀+改善)/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低于参照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较()

注: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2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发生感染1例(2.33%)、骨水泥渗漏0例、神经损伤1例(2.33%)、脊髓损伤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65%(2/43);参照组发生感染4例(9.30%)、骨水泥渗漏1例(2.33%)、神经损伤2例(4.65%)、脊髓损伤2例(4.65%),并发症发生率为20.93%(9/43)。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的优秀 20例(46.51%)、改善21例(48.84%)、无效2例(4.65%),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41/43);参照组的优秀14例(32.56%)、改善21例(48.84%)、无效8例(18.60%),治疗总有效率为81.40%(35/43)。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的情形下,使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越来越多,临床症状表现为腰酸背痛、椎体高度缺失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临床中治疗该病常用常规的保守治疗以及微创手术方式[7,8]。在之前临床治疗通常会选择常规的保守治疗,但是其对患者的身体造成的风险也较高,治疗时间长,恢复缓慢,并且老年群体的机体免疫力偏低,使得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增大,因此治疗效果不理想,随着科技的进步,微创治疗方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广泛[9,10]。

脊柱微创手术主要是通过灌注骨水泥的方式,对患者的脊柱进行加强和固定,使得椎体出现塌陷的风险降低,这样的手术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治疗的不足,对患者的损伤较小,能够有效降低疼痛症状,并且手术后不久患者就能够展开活动,这些优势使得微创手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11,12]。根据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1.51±0.62)分、ODI评分(10.03±2.12)分低于参照组的(3.39±0.57)、(18.15±1.67)分,椎体前缘高度(26.37±2.67)mm高于参照组的(19.44±3.1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65%(2/43)低于参照组的20.93%(9/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41/43)高于参照组的81.40%(35/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这表示选择微创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其椎体功能。

综上所述,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实施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疼痛,提升腰椎功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椎体骨质微创
骨质疏松知多少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