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特征及演奏思考

2023-04-03 21:39陈曦泽王铎霖
文化产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管弦乐民族乐器音色

陈曦泽 王铎霖

探讨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特征及发展,既要回顾中国器乐文化历史,也要关注民族管弦乐之器乐世代传承发展的理论实践意义与创作成果。从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特征及演奏思考来深入理解我国各时期民族管弦乐研究的丰富内容极为重要。现主要从中国民族管弦乐的乐器类型、演奏特征出发,简要分析中国民族管弦乐演奏的特性及不足,并对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演奏技巧进行分类阐释,包括颤音技巧、琶音技巧、连奏技巧、和弦技巧、八度技巧。现对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作、演奏及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接下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可行性参考。

词语“中国民族管弦乐”作为现代音乐语汇,汇聚了很多具有现代思想与中国器乐文化的具体内容。探讨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特征及发展,关注民族管弦乐世代传承的理论实践意义与成果,其中我国民族乐器演奏的独奏、合奏、室内乐、协奏曲等各种形式是我国创作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也是蕴藏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瑰宝。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管弦乐已然成为我国生生不息的民族音乐艺术。和单一乐器不同,中国民族管弦乐涵盖多种多样的特色民族乐器,比如钟、磬、鼓、埙、笙、管、笛、箫、琵琶等。不同乐器相互配合,共同演绎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独特魅力,有力地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之美。

中国民族管弦乐的乐器类型

中国民族管弦乐的乐器类型与作品中运用的作曲技法进行了多元化转变,突出了中国音乐风格的发展变化,不论是运用中国传统技法,还是西方现代作曲技法,都以丰富的表现力形成了音乐多声部、立体化的实践作品,可谓耳目一新。经过千百年的改革与创新,中国民族管弦乐涵盖的乐器越来越广泛。就应用类型来看,中国民族管弦乐乐器可被细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是拉弦乐器,其中较常使用的是高胡、二胡、中胡。这类乐器的节奏欢快轻松,能让人心情愉悦。例如各类庆典常用的曲子《欢庆新春》《东海渔歌》等,都是以拉弦乐器为主的中国民族管弦乐曲。第二类是弹拨乐器,较为常用的是柳琴、扬琴、琵琶。这类乐器演奏出的民族管弦乐曲扣人心弦,令听者念念不忘,回味无穷。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春江花月夜》,它以琵琶的音色之美备受人们青睐。第三类是吹管乐器,较常使用的主要有梆笛、新笛、唢呐、笙。第四類是打击乐器,比如堂鼓、排鼓锣、木鱼。通过弹奏上述四类乐器所呈现出的乐曲,既能丰富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多样性,又能展现民族气质与神韵,进而助推中国民族管弦乐历久弥新,实现质的飞跃。

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演奏特征

由于中国民族管弦乐构成的交响化编制在我国历史中有空白,近半个世纪的民族管弦乐发展使演奏技巧愈加成熟,对比西方交响乐团的音色,中国民族管弦乐的音色更为突出。由于各种乐器个性化特色明显及音色难以融合等,因此在演奏的过程中应注重民族乐器的特点,例如胡琴类乐器发声过程中无指板特点,给乐队完整的音准带来更多需要调整的技术难点;弹拨乐器点状的鸣响会导致乐团节奏受到更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等。在演奏特征的不断调整中增强整体音乐音响的一致性,会减弱管弦乐个体的自然属性,使民族管弦乐团所弹奏出的音乐受损。所以,中国民族管弦乐曲的演奏离不开音色、形式各异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支持,富有中国风味的演奏应进一步突出以下特点。

中国民族管弦乐曲的演奏人数众多,基本保持在40人以上。倘若乐曲演奏涵盖拉弦、弹拨、吹管、打击四大声部,则演奏人数或将提高到80人左右。通常情况下,为提高中国民族管弦乐曲的演奏水平,乐队会将演奏人员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双管制人员、三管制人员和四管制人员。相较于我国吹打乐、丝竹乐以及鼓吹乐等传统乐器的演奏,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演奏更接近西方主流的交响乐演奏。比如,音乐结构严谨、演奏过程注重传递音乐内涵、乐曲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演奏效果具有戏剧性。故而,在演奏中国民族管弦乐时,聆听者能深刻感知到音乐本身的恢宏气势与细腻情感,进而展开联想,被乐曲的蕴意感动。中国民族管弦乐所依循的律制是西方音乐界主流的十二平均律。这种律制与调性表现在五线谱上,则是七个全音和五个半音,整体音域的宽度可拓展到四个不同的八度以上。就演奏体裁而言,中国民族管弦乐是将西方交响乐的调性与律制融入自身体制,从而更好地演绎不同乐曲的美。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民族管弦乐被划分成了三类,分别是民族管弦乐曲、民族管弦乐队组曲以及民族管弦协奏曲。

中国民族管弦乐演奏的不足之处

由于中国民族管弦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尚未完善,不少中国乐器被用于演奏中国民族管弦乐时都难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乐曲的底蕴和深意。特别是在规模较庞大的中国民族管弦乐表演中,中国民族乐器的缺陷会破坏聆听者的听乐享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律制与调性的配合度低。我国民族乐器的音阶以五声阶、七音阶为主,半音相对偏少,但大部分中国民族管弦乐曲都需要半音来展现乐曲情感、节奏、旋律的变化,否则乐曲情感表现力将大幅降低。

二是中低音乐器相对偏少。我国流传至今的民族乐器大多是高音乐器,极少为中低音乐器,以致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宽音域、多层次等需求无法表现出来。

三是音色不够统一。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各有特点,难以与其他乐器特别是西洋乐器互为黏合,以至于规模较大的中国民族管弦乐演奏无法实现音色的统一,严重阻碍了音乐聆听者对乐曲内涵的感知。

传统民族乐器无论将编制增加到多么庞大的数量,其本质仍然以合奏为主,以中国各民族特色文化为基础形成各具特色的乐器为自然主体,其中乐器发声的特色擅长的是各民族文化、民间音乐文化内涵及地方戏曲内容等区域性音乐文化的传统横向织体语言。随着对强调区域性特色的具体音乐的多维表达,在循序渐进的音乐(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整体音响平衡及融合性在和谐中得到了突破。

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演奏技巧

伴随着现代音乐的不断发展,中国民族管弦乐演奏的技巧在不断完善。民族管弦乐演奏中注重的音准、节奏、音质以及演奏者扎实的基本功为技术本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演奏的表现力,这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应持续提升的重点。中国民族管弦乐曲多种多样,各有特色,这决定了中国民族管弦乐曲的演奏技巧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更好地介绍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演奏技巧,本文决定以王建中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原创的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为例,深入解析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演奏技巧。《彩云追月》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管弦乐曲,其演奏既要注重表现“彩云”的绚烂之美,又要突出“月”的清丽明亮以及追月动作的行云流水,否则观众将难以体悟乐曲的细腻情感。

颤音技巧

音色、音量以及音高的波动都会影响乐曲颤音的速度与幅度,从而决定《彩云追月》音乐呈现的线条感。所以,在应用民族乐器演奏《彩云追月》的颤音时,要注重在呈示段展现出颤音的装饰音,充分体现出乐曲隐藏的民族性。此外,在演奏颤音时,要保持音响平和,两拍节奏要非常扎实,触键要轻盈,掌关节要用力,以使乐音能顺着指尖发出,干净而明亮。唯有保持手指灵动,准确掌握节奏,才能充分展现出《彩云追月》呈示段有别于其他乐段的唯美意境。

琶音技巧

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和弦形式,琶音的演奏难度相对较高。因为在弹奏琶音时,演奏者的手位要时常进行转移,手腕要灵活地配合每一处音转。例如在演奏《彩云追月》的琶音时,表演者的左手和右手必须保持紧密配合。其中,左手要善于利用大臂力量以下沉乐音,再找准时机,转移演奏的重心,使前后音律顺利连贯,充分展现出乐曲的灵动感。右手要保持手腕放松,适当地调整手部位置的高度,以便灵活地触键,自然地展现乐曲美感。

连奏技巧

在连奏中国民族管弦乐音时,演奏者需张开手指,贴键弹奏。手落下触键时,则要高抬指,且触键速度要舒缓,充分借助手腕的力量进行演奏,以展现乐曲的柔和情感。比如在演奏《彩云追月》的呈示段时,需要经常进行连奏,特别是十五连音的连奏。这就要求演奏者的左右手必须保持高度融合,手腕要时刻保持放松,以便一气呵成整个连贯动作,从而充分表现“彩云”的绚烂之美、“月”的清丽明亮以及追月动作的行云流水。

和弦技巧

中国民族管弦乐曲情感的表达需要和弦技巧的支持。然而,在所有演奏技巧中,和弦技巧最难把握。比如,它要求演奏者在手腕落下的瞬间要绝对放松,充分利用手部的坠落力进行乐音的自然下沉,以便乐曲发音保持沉稳、整齐。以《彩云追月》的第五小节为例,演奏该小节时,乐者的右手要弹奏柱式和弦来加重乐曲旋律的变化,同时要将弹奏力量尽可能集中下沉到触键的手指尖上,方便快速换指,形成旋律前进的推动力,充分展现乐曲的轻松愉快之感,为再现段的演奏做好情绪铺垫。

八度技巧

在弹奏《彩云追月》这首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时,八度技巧是最值得关注的弹奏技巧,其要点是同时应用手臂、手掌以及手腕的力量,使三者在触键时与键盘基本保持平行。此外,在演奏八度音时,演奏者的小臂要平稳,手部要以手腕为核心均匀发力,进而展现出乐曲的浑厚感。例如在演奏《彩云追月》的再现段时,运用八度弹奏技巧,连贯、准确、重复弹奏乐段,形成完全不同于呈示段的气势,充分表达乐曲的主题与情感。

以上举例中的各类技巧经过不断打磨,能够使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保持自身特色。无论是中国音乐的发展,还是中国器乐演奏的技巧特点,都要更好地保护传统音乐,将传统音乐的精髓融入中国现代音乐中。

中国民族管弦乐演奏的注意事项

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演奏是大规模、多人参与的表演活动,故其对弹奏者的要求较高,相关演奏的注意事项也较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乐队成员间要加强合作

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演奏需要表演者相互配合、统一协调,避免出现“一个人技能独尊”的现象,如此方能稳定、有序地展现乐曲节奏、韵律、底蕴及内在情感,进而感动听众,使听众对中国民族管弦乐产生好感。因此,在组织乐者演奏中国民族管弦乐时,要鼓励其学会聆听,包括聆听其他乐者的乐器发音,聆听乐器的弦声等。倘若乐者能清楚地把握每个表演者的旋律,充分了解个人演奏职责,就可以更好地与其他乐者合作,有意识地配合其他乐者共同完成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弹奏,进而展现出中国民族管弦乐的魅力。

认知声部平衡的重要性

声部平衡,即把握中国民族管弦乐演奏音量的平衡度。在合作演奏中国民族管弦乐时,表演者要相互监督,避免为追求自我能力的展现而破坏声部的平衡。比如,管弦乐演奏者要适当降低自己所弹奏乐器的音量,使之与其他民族乐器保持声部统一;击打乐器演奏者要从声部平衡出发,合理地掌控乐器的音高,防止突显个人技能而忽略整体表演。

准确把握乐曲演奏的音色

在演奏中国民族管弦乐的过程中,乐者是否能精准地把握乐音的音色将直接影响到乐曲表现力。和单一乐器演奏的乐曲不同,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演奏时常需要不同民族乐器相互配合,而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又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演奏者要根据乐曲本身找准音色标准。比如认真聆听音乐,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所持乐器的音准;进行气息訓练,学会控制气息变化,准确把握音色变化;反复熟悉所持乐器,了解外界温度、气候变化等对乐器发音的影响,以便在演奏前预热乐器,使之保持正确音准。唯有准确把握乐曲演奏的音色,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演奏才能充分展现出音乐蕴藏的情感。

提升中国民族管弦乐演奏中音乐的协调性、综合表现力及演奏者的技术,是中国民族管弦乐演奏的发展方向。要提升技术,尝试新编制,不断改良乐器制造,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最终提高音乐标准,完善中国民族管弦乐演奏的系统逻辑。

中国民族管弦乐是由多种民族乐器共同演奏以充分突显民族乐曲独特之美的形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奏风格。所以,演奏者在演奏这类乐曲时,要高度重视和理解其演奏特征,掌握其演奏技巧,关注其演奏注意事项,进而用合适的演奏方式向聆听者传递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美好。随着中国民族管弦乐特征的不断发展,每件乐器的表现力也得到了发展,演奏曲目、演奏标准、演奏技术、乐器性能等方面的完善,使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音乐有机会在同一标准下展现出来,所以包容性及演奏空间的增强会使更多类型、风格的作品展现出具有中国民族情怀的音乐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姜勇.民族管弦乐的声音特点研究[J].黄河之声,2020(12):49.

[2]任婧.融汇交织 共赢自信——探讨民族管弦乐与戏曲音乐的发展[J].戏剧之家,2022(26):53-57.

[3]王诗媛.《彩云追月》的艺术特征及演奏分析[J].戏剧之家,2022(06):93-94.

[4]贺洋.浅谈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搭配[J].黄河之声,2022(03):14-16.

【作者简介】陈曦泽(1982—),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交响乐、歌剧指挥、中俄音乐研究;

王铎霖(1997—),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管弦乐民族乐器音色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失控”乎?“掌控”是也!——鲁肯斯《失控》管弦乐配器技法拾趣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青少年民族管弦乐作品展演在北京举办
对管弦乐《玄梦》的音乐研究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
明清时期民族乐器发展略览